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静农以婚恋题材开始小说创作,以乡土小说集《地之子》蜚声文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版了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抗战时期,台静农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其意义却是显赫的。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关注祖国命运。可以说,台静农就是当年拿赤血献给中华民族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文化及由此而形成的区城文学特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是新时期文坛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地城文学群落。立足于地域文学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就桂西北作家群创作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流变进行讨论,一方面指出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就其创作的流变进行分析;进而指出桂西北文学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流变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有才是一位“种植在田野”的乡土诗人,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农民喜爱的诗集,《大地支撑》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诗集,抒发了作为一个寄居京城的“游子”对乡土、乡风、乡情的思念,回忆或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深深的乡土情,有浓浓的乡土风,充满了下里巴人的智慧与才气。  相似文献   

9.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护者,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通过对“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资料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专业特质主要表现为:源于乡土情怀的扎根坚守,始于仁爱之心的教育教养共融,来于实践累积的向农式教学。因此,为实现更多乡村教师走向优秀,提出唤醒乡村教师乡土情感以提升乡土情怀、师范教育增设地方性知识、培训关注乡村性等建议,以促进乡村教师走得更远,教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儒家是中国文化乡土情结的培植者,他们非常重视宗族乡党对自己的评价。儒家由近及远的亲亲原则以及“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的乡土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刻下深深的痕迹。宗教的“报本反始”则集中体现了国人的亲土观念。中国文化的乡土特征,其品格的优劣紧密交织。一方面,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消极成分,警惕并克服其流弊。弃糟粕,取精华,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乡土小说体现了现代乡土作家对自我的二重放逐。他们告别故乡,就意味着成为乡土的一个“他者”,而同时又无法自如地进入城市的生存语境。于是他们只能把自己精神的栖所放在“别处”,在创作的“白日梦”中为漂泊的灵魂重构一个虚构性和理想性的精神家园,为现代人建构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人和自然完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新乡土诗近20年来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新乡土诗珍视本土文化,自觉地把现代派中的探索精神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乡土的“陌生化”、寻找精神家园、营建理想乡土、追寻终极价值、关注乡土现实是新乡土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以蹇先艾乡土小说文本为例,具体解读其乡土小说中的苦难表述及其形成取决于诸种文化的合力,开掘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精神的内在因素,对于总结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历史经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创作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台湾著名乡土作家洪醒夫小说创作的精神特质和批判力量.洪醒夫正是从表现台湾社会转型期中的乡土眷恋和城市批判里,找到自己创作切入社会的支点,拥抱他所关爱的土地和人民.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威塞克斯小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挖掘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乡土意识,哈代创作中的乡土意识主要表现在自然情结、宗法情结、和民俗情结等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促使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开始向“新乡土中国”变迁。“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以“熟人社会”为人际交往基础,以血缘、地缘为人际交往核心,以“人情”关系为人际联系纽带;“新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以“利益关系”为人际交往中心,以人际关系“理性化”为发展趋势。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为后乡土中国背景下处理农村人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