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陨铁从空中降落,被初民理解为天神恩赐人间的圣物。金属起源于天界的神话观在铁器时代成为支配性的意识形态。通过考察欧亚非三大洲数十个民族或族群的铁器、铁匠神话及相关成年仪式、秘密社会,阐明由人类文明催生的一种物质(铁)生产在人类精神领域引起的巨大回响:由铁的冶炼铸造为原型的创世神话和重铸世界秩序神话;铁匠之祖来自天国的信仰;铁匠与至上神的关系;铁匠与巫师、萨满、酋长、医者、歌手、诗人、国王的身份混同关系。通过铁这种特殊物质的叙事,从一个侧面梳理出神话在人类文化编码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宗旨:从古汉语的早期文字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据此分析和还原神圣言语活动在古人生活和意识中的地位、作用,给在后代书写文明中被遮蔽和遗忘已久的"文学发生"问题,确认中国的"神话历史"之神圣叙事之由来,对<尚书>所代表的华夏"史书"文体之由来,打开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重新理解之途径.  相似文献   

3.
<庄子>神话环境的形成首先是由其时空观贯一生死观、物我观,合之以神话主体(多是神话人物)、神话行为构建而成.这一现象说明两类问题:其一,庄子所建立的无序时空表达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判断的无效性;其二,作为原始神话的<庄子>神话与其他诸子神话不同,在描述奇特场景的同时,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作为反驳有序的所谓"文明社会"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5.
日常新闻中远古神话的原型和叙事随处可见,很多时候日常新闻就是一种神话。它和神话一样,传递信息,制造社会认同,维护、巩固和强化现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关注公共生活,不断形塑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7.
壮族人类起源神话大致有姆洛甲创造人类的神话;布洛陀、洛甲共同创造人类的神记;伏依兄妹婚配再和人类的神话三种类型。它孕育了壮族哲学、历史学、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的胚芽,具有较高的社会科学价值,对我们研究壮族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历史可追溯到绳文时代的远古源头,当时的女神崇拜展示出日本独特的恋母文化之根。文章从考古资料中的女神土偶入手,结合日本从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史实,探讨日本神话中的母神原型,以及神话历史叙事中普遍呈现的女性中心世界,为日本文明特有的文化恋母现象找到源头和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性别文化”是与“性文化”涵义不同的概念,指男女两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性别文化在上古神话世界有着鲜明的印迹,世界各国的神话都经历了由女性生殖崇拜到男性一统天下的演变过程,并在发展演化中印映出社会文明对“性”的羞耻心和“性禁忌”。神话世界折射出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身生产从企望到审美的心智历程,最终形成的道德约束,是人类国保证自身健康繁衍的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然地要经历神话阶段。可以说,没有这一漫长的精神观念发展的历程,人类就永远不能成其为人类,而只能停留在动物的阶段。神话是人类文化的开端,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但是,与之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发展历程由于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的不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它们未来的文化艺术的特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探讨各自的不同宗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3.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4.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传播学的发展与变革和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传播学学派纷繁复杂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只要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未能统一,建立一个统一的传播学学科体系便难以进行,此时我们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对传播学的理解应追溯其产生的特定社会时代背景及社会思潮,把握学科发展的哲学根源以及应用范围,不宜拘泥于学科本身的框架,避免学术思想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神话传说是人类社会早期生活的一面镜子.该文对《华阳国志》书中所载有关古代西南地区的神话传说进行了梳理、归纳、阐释和探析,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华阳”地区早期的历史,彰显西南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该文主要运用了结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即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将地方史志与全国性的史传相比较,从而更能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可靠研究.该文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地域限制,跨越整个西南地区,把《华阳国志》书中的神话传说分为创世神话传说、英雄神话传说和怪异神话传说三个类别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