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RS和GIS技术,利用人工解译的方法获取了海伦市1980年、1995年、2000年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耕地面积20年内增加了221.81 km2,未利用土地减少了41.46 km2,林地面积减少了163.46 km2,草地面积减少了12.79km2.  相似文献   

2.
选取海口市滨海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1,2008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提取了海口市滨海旅游区1991~200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并结合GIS技术手段.利用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对未来20年左右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海口滨海旅游区有林地、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地将不断减少,至2029年,面积分别为2489.47.21474.88,1233.37,756.10 hm2;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至24605.34 hm2,水域缓慢增加到10870.14hm2.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2008~2015年间变化幅度最大,而后变化的幅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方法,利用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计算武汉市生物资源、能源人均生态足迹,并结合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未来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来,武汉市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75 hm2左右,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58 hm2和0.90 hm2上涨至2010年的2.43 hm2和1.65 hm2.能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是导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上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和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万元GDP生态足迹的下降反映该市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耗增幅低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4.
应用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商洛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7年商洛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0 2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3.072 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522 3hm2/人,说明商洛市处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对人均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得知牧草地、耕地和建筑用地比重最大,分别占到了54.7%、19%和16.5%,而林地和水域所占生物生态性土地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5.
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口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海口市近7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的趋势.找出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对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交通用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哈尔滨市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转移;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运用ANN-CA模型、Logistic-CA模型和DT-CA模型,对1995~2005、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ANN-CA模型在模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更具优势;Logistic-CA和DT-CA更适用于非城市用地到城市用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选用模拟精度最高的ANN-CA模型对哈尔滨市和2015~2025年和2025~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5年城乡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2025~2035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率较2015~2025年减慢.  相似文献   

7.
以2000年Landsat_TM和2011年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 GIS9.3等软件支持下,对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1年间,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2)2000—2011年间,导致晋江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进行长沙市土地利用分类解译,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对1994—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沙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009—2013年增长最为显著。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呈显著线性相关,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减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东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预测,计算出保障广东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数量的底线:2005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分别为212.22万hm2和0.0262hm2,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201.45万hm2和0.0237hm2.针对目前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和2010年2期的厦门市SPOT 5遥感影像,从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转入变化及空间变化等方面对海沧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海沧区建设用地扩张了1 496 hm2,年均变化率为7.27%.其中有1 118 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占2010年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的19.9%;其次是水域、园地、其它土地(包括海域)及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西北部东孚镇、中部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南部沿海附近则有较多的水域和海域开发成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利用了历年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3)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对大庆市土地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福建省的县级市长乐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对1997-2006年长乐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乐市近几年耕地面积锐减,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有大幅度地增加,这说明长乐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也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参加了1990年西峰市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对西峰市1981年和1990年两次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后发现:十年期间,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2733公顷(4万亩)和7333公顷(11万亩)。耕地、草地减少的总数,大约等于居民地、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数量的总和。这些增加数分别为5067公顷(7.6万亩)、2867公顷(4.3万亩)、800公顷(1.2万亩)、1800公顷(2.7万亩)。作者研究了西峰市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后指出:造成耕地、草地锐减的主要原因在于:(1)居民地侵占了塬面耕地;(2)新开垦的山坡耕地、园地又侵占了山坡草地,使草地成为主要的“受害者”。西峰市居民地与耕地面积之比,已从81年的12%,上升到90年的25%。若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的状况,数十年后,将会出现塬面“无地可耕”的危险局面。针对西峰市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原有居民地等建议,并希望对土地资源质量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生态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5.
选取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海口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采用ENVI作为技术手段,运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与SPS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叠加运算,获取研究区土地变化等级图.结果表明:1)在建成区周围1.5-9km以内的缓冲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9-12km范围内,出现一个小峰值.可见,海口市建成区周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距离建成区远近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建设用地发展模式呈跳跃式发展.2)在以高速公路中心线为基线的缓冲区范围内,随着高速公路缓冲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可见,高速公路周围建设用地总面积与距离高速公路远近的空间关联性不是很强,并且在4.5km以外,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 ,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其它用地 ,利用本区 1 987年~ 1 999年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建立灰色动态预测 GM( 1 ,1 )模型 ,对西固区未来 2 0年的各类土地利用作出预测 ,定量描述它们的变化趋势 .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 ,农业用地有下降趋势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长较快 ,其它用地稳中有减 .然后根据西固区实际 ,结合河谷型城市共有的特征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定规律 ,并提出解决此类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与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探索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湖南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城镇土地利用历史悠久,历经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城镇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如用地规模不大、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使用制度不适应、土地管理机制不完善和投资项目管理失控,为优化湖南城镇土地利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强规划工作;实行土地综合开发;强化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