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易帜”是影响张学良一生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张学良之所以“东北易帜”是有重要内因的,是和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分不开的。一方面,要想靖国难,报家仇,必须全国统一;另一方面,“易帜”必须有“三个不怕”的心理准备。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他的“见利思义”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东北易帜”是影响张学良一生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张学良之所以“东北易帜”是有重要内因的,是和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分不开的。一方面,要想靖国难,报家仇,必须全国统一;另一方面,“易帜”必须有“三个不怕”的心理准备。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他的“见利思义”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 .他为促进国家统一 ,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 ,争夺中东路主权 ,调停中原大战 ,发展实业、教育 ,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 ,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争夺中东路主权,调停中原大战,发展实业、教育,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7.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8.
黄光平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1):34-36,53
张学良将军在统率东北军过程中的几次重大举措,对蒋介石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三:(1)东北易帜,帮助蒋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2)中原大战,张学良入关助蒋,巩固了蒋氏政权;(3)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走上抗日的道路,推动国共再度合作,这对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并最终推翻蒋氏政权,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 ,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 ,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 ,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 ,以遵行父愿 ,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尽管他的这种实践的效果与动机出现过某种程度的背离甚至严重背离 ,但他那促使祖国统一的至诚却可质之天日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伟大友谊是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友谊.周恩来终生思念张学良,为释放张学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历史功绩.张学良也终生思念周恩来,复出后,多次赞扬周恩来.这一友谊持续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1.
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但华北军、政实权却掌握在张学良手中。1933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剧,国民政府在华北问题上经历了由依靠地方实力派到中央直控的策略转变。经过这一转变,国民政府贯彻了既定的"一边抵抗一边交涉"的对日方针,同时也努力将中央势力向华北推进。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指导下,这次努力因1935年何梅协议的签订而遭重创,加剧了华北的危局。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伟大友谊是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友谊.周恩来终生思念张学良,为释放张学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历史功绩.张学良也终生思念周恩来,复出后,多次赞扬周恩来.这一友谊持续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发动者的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将回宁,结果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失去了自由,铸成中国现代史上的憾事。史学界对此世纪谜团一直甚感兴趣,对张学良此举众说纷纭。本文以史料为依据,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严,为了消除国内外对西安事变的种种责难,以正视听,另外从当时情况看,张学良此举是有安全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亲自送蒋回宁。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张学良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其现代民主意识更与西安事变共始终,成为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尽管西安事变的结果基本满足了张学良改组国民政府、政治自由、保障民主权力以及停止剿共、联合抗日政治诉求,但其现代民主意识中封建传统观念这一局限性,又令人不无遗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陪蒋回宁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环节,是由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动机,以及他和蒋介石在该事变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