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生"与"人本"思想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核心,因其存在,民间信仰便具有了世俗化、人性化的色彩,成为民众祈福纳祥、增进人际交往、接受社会规范的文化活动,探讨民间信仰中的"主生"、"人本"思想对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政治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正统"意识与"寻根"意识有利于促进政治和谐;经济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蕴含的商品交换意识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上,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利于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局面的出现。与此同时,宗教与民间信仰对泉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地区向有信巫重祀的传统,但是在唐代以前其民间信仰一直都以自然神崇拜为主。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唐宋期间,闽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间信仰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非官方的信仰理念、行为习惯和制度化仪式的统一体,具有广泛参与性、空间地域性、多元分散性、自发制度性、民间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民间信仰是以生活和历史为基础的民众精神生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导民众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知,也能促进民众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5.
桂东南作为客家聚集地,其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岭南风格。不仅形成了从灵到肉的祖灵信仰,而且演变出无处不在的从语言到行为均能体现的禁忌信仰,也发展出从习俗到制度的神灵信仰。桂东南客家信仰的文化结构透射出浓郁的乡土观念和国家意识,其演变过程反映出客家人的精神发展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民间思维方式的表现。官方意识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统治阶级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和利用。有助于民间信仰取得合法地位,但却使民间信仰丧失了自身的一些成分——如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而把民间信仰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SW0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方法,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源流、资金及市场优势;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产品及合作劣势;论述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交通发展和旅游发展机遇以及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挑战.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思想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内涵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还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层次。黔西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特点,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民间信仰变迁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间信仰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于民间信仰在民众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消极因素及负面作用,要加以约束和进行说服教育,对其在民众中有积极教化作用的成分,要充分利用和进行正面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马仙信仰的源头在浙南,宋代已传入福建,现已融入当地道教文化与社区(境)文化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马仙"从一个纯朴善良的孝妇,被社会尤其是士人关注、传扬、充实和改造后成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多功能神灵,至今不惟在浙南民间依然保持旺盛的香火,在闽东的柘荣县,马仙已成为百姓心中的至神。近年来,柘荣十三境"迎马仙"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由"迎仙"、"总供"、"巡境"、"谢恩醮"和"送仙"等五部分组成,柘荣的"迎马仙"仪式已成为民间信仰仪俗和文化节相结合的大型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人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童话不同于贝洛、格林等人搜集、整理的民间童话的鲜明特点便是个人情怀的介入和悲喜剧因素的呈现。安徒生自身的不幸遭遇、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直击现实的理性观察是悲剧因素产生的源头,而作者乐观自信的性格、浪漫主义创作倾向、童话的叙事基调以及公义永在的宗教思想则构成了作品的喜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欧美童话以其经典的文学形象与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代代读者品读与回味。借助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欧美童话中所反映出的父权制文化语境的构建与颠覆以及作家对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的肯定与褒扬,兼论童话对儿童性别角色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汤汤童话在日常生活化的空间环境中,引入童话的“非生活本身形式”,并着重表现角色在情感上的互动,将情节的逻辑推进到角色的内心。和说教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汤汤童话更注重于现代的具有内在深度的主体开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是对人类境遇的象征性表达,为新世纪十年文学提供了来自儿童文学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神话传说分为神话、仙话和民间传说,它与哲学、历史、文艺、科学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神话的历史化高潮发生在西周时期。中国神话的主流意识贯穿着管理意识、管理行为、管理世界图示等管理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中的遇仙故事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其一,遇仙而两情相悦,人仙相恋。这类作品中作者对仙界的描写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化,人仙相恋的故事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者以状写仙家之景作为逞才炫艺的荃蹄。其二,遇仙而看破红尘,弃世修道。这类作品多为具有讽喻意味的寓意之作,侧重于通过否定现实世界表现神仙道教绝欲出世的思想,仙人的形象多流于类型化和概念化,作品不以展示艺术才情为目的,而以现实批判和宣教布道为旨归。唐前小说中人仙相恋的遇仙故事,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对唐传奇中遇仙故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奇人奇事小说,是他强大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他继承和吸收古代的志人志怪小说、民间寓言故事和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理论基础的结果。莫言将三者结合起来,并赋予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个人的写作成为了当代中国写作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中的“小人物”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小人物”一般是为本地区带来现实利益的历史人物、与本族繁衍有关的氏族祖先或文化祖先、具有职业特长的人物及某些特殊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这种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泰山与冥界     
泰山作为中国实有山岳之一,五岳之宗,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神奇力量,古代地震引发的泰山崩塌被视为灾异的征兆;古人祭拜时的至敬之礼被形容为"五体投地,如泰山崩"。从印度佛典的翻译开始,泰山便被作为"地狱"的译语,从而促使泰山原有的民间冥界信仰和佛、道地狱观混合,产生一个具有井然秩序的官僚制度的地狱世界,并被作为现世生活的延伸而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问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