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流传在裕固族地区的《格萨尔》史诗为分析对象,针对其目前所呈现出的"纯故事"特点,结合故事类型理论对其故事母题构成、故事母题特点、故事类型情节及情节概要、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进行了论述。从中窥见《格萨尔》史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以及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的全貌和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2.
"煨柏朵"是商洛民间流传已久且极为普遍的春节民俗,它是我国传统柏树崇拜信仰在商洛地区的具体表现。本文简略论述了"煨柏朵"习俗的传统文化背景、习俗概况以及现代功能,并对该习俗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对保护商洛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商洛林业资源,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赖公信仰是赣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民间信仰,初步形成于明代后期,盛于明清之际,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数百年来,在赣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的赖公祠庙,流传着许多有关赖公的传说故事。赖公祭祀仪式也是赣南地区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一系列的科仪和一些特殊的角色。这些关于赖公的民俗活动和传说故事一起构成了赣南赖公信仰历史,其中,口头传述部分则构成赖公信仰口述史。  相似文献   

4.
基于前辈专家学者关于"老鼠嫁女"故事研究的基础,通过与印度《五卷书》中记载的故事的对比分析,对中国"老鼠嫁女"故事作出三种类型的划分:即最初的模仿到民俗型鼠婚故事的形成再到灭鼠结尾的出现,指出"老鼠嫁女"故事流传到中国后,不断和群众的习俗、信仰乃至生活变迁相融合,使得我国这一故事的本土化特点也变得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5.
饮食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俗在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食臭习俗。食臭习俗的分布和流传有着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9.
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与木匠有关的散体叙事文学,有学者将其文类归入故事,或在论述时出现了传说和故事相混的现象。这些散体叙事明显具有传说的性质,可以分为巫术传说、“地方性知识”和木匠生活史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各有其文化功能,而且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宇的故事,历史文献有记载,民间有流传,历代文学作品也有反映,其禅位于鳖灵的传说更是为儒家所称美。故事在流传中出现很大的反差,其禅让的真实性值得探究。综合各种文献及民间传说,可以得出结论:鳖灵是蜀国的相,为取代杜宇,只能用宫廷政变的方式。杜宇“禅让”的传说,不过是开明氏统治者为了说明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制造的假象。  相似文献   

11.
陇中民俗事象主要有:一是生产民俗"放鹞子",即用鹞子驱赶麻雀,以制止麻雀对秋粮的危害,这是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二是禁忌民俗"掏了燕,死一院",阻止小孩掏燕子窝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崇尚燕子与人亲近的习性以及感恩于燕子捕捉害虫为人类造福的美德而着意保护燕子,是一种包含求善忌恶道德内核的生态禁忌民俗;三是生活民俗"挖水窖",这是陇中人探索出的通过挖水窖储蓄雨季的天然降水以备旱季人畜饮用的方法,是当地民众在与自然斗争实践中创造的"抗风险适应"知识;四是巫医习俗"诧冲气",这是传统巫医习俗在现代医疗保障欠缺环境下的延续。这些民俗事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陇中人淳朴、善良、勤劳、节俭和坚韧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趋吉避凶习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第三重证据的形式论证古代州地区玉文化遗存,从而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路线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扣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文富  丁先琼  李婷娜  罗文军 《科技信息》2010,(30):I0296-I0297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在彝族民间流传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都孕育着许多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习俗活动富有奇异的民俗特征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临沧彝族传统婚丧习俗的考察,探讨云南彝族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以探索民间习俗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流传在苗族民间口述史中的蚩尤神活及其由此神话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通常从一些习俗仪式中就可找到相应的印证。本文通过蚩尤神话中流传在苗族民间的一些民俗仪式现象说明这些民俗文化在展演口述史中的社会记忆时,也透视出神话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故事自元稹创作以来,其情节与人物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对"西厢记"故事变形的影响及其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出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祖煜 《科学世界》2010,(12):F0002-F0002,1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明的历史记载是从"大禹治水"这个传奇故事开始的。无独有偶,许多西方民族的传说也相信世界是从漂浮于大洪水的诺亚方舟上诞生的(《圣经·旧约》创世纪)。这些传说告诉我们,人类与洪水抗争的历史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一样漫长。  相似文献   

18.
<正>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一些民俗故事传说的例子表明,从许多同母题或相近母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历史上不同文化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情况。华夏古人稳固而强烈的丧悼文化心理,必然要通过对周边民族、外域的相关习俗的描绘来部分地投射出来。丧悼主体民族化了的话语模式,又不光颇具选择性地来看待自己的同类与自身的近似之处,还将一些“异类”——动物的某些特定行为,加以主观色彩极强的定向式联想、理解和阐扬,从而营构了不少为这一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两兄弟型”故事作为中国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态有兄弟友善型、兄害弟型和弟害兄型三种;其中兄害弟型是最主要的类型。兄害弟型故事在各地、各民族的流传中又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亚型。这些亚型故事尽管情节各异,但所表现的主题却都是一致的:同情弱者、赞扬勤劳善良、鞭策懒惰心恶。  相似文献   

20.
梁祝故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对于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产生了多种解释和异文,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命运早定说、社会原因说和误期说三种。在梁祝故事不断发展和经典化的过程中,命运早定说被取缔,社会原因说的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不断被更改,而误期说则被一直保留并得到强化。误期说从"性格"和"偶然"的角度来表现梁祝悲剧,肯定主要人物的"过失"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使梁祝爱情悲剧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它体现了梁祝故事经典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