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坐水点种和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其生产实际效果与习惯种植相比较,能够明显提早玉米进入各生育阶段,提高保苗率12.9%,提高生物产量30.2%、经济产量33.1%,亩增加纯收入54.5元,增收率达16.1%,产投比由1.48:1提高到2.69:1,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区耕作土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中丘陵区内江市双桥乡为研究区域,调查分析耕作土壤剖面重金属(Cu、Pb、Zn、Cd、As、Hg、Ni)含量情况,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方法对剖面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Cd、Cr、Cu、Ni、Pb、Zn在研究区土壤剖面含量高于成都经济区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含量具有从耕作层、犁底层、老耕层、古耕层垂直递减的规律;剖面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26,重金属综合污染处于轻度状态;水田和旱地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差异,Cu、As、Hg、Pb在旱地耕作层含量明显高于水田.  相似文献   

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及存在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对玉米植株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发育进程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所表现出地增温保温、保墒提墒、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等盘点,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高寒山区和土旱地区广泛应用,并获得显著增产效果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栽培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1999年,在罗江县丘陵旱地和广汉市平原稻茬麦田进行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结果表明:(1)丘陵旱地膜际栽培有显著的抗旱保墒作用,其产增收效果显著,增产1551.0kg/hm^2,增幅达38.4%,纯收益达1556.0hm^2。平原稻茬麦田膜覆盖栽培同样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万以膜际栽培效果最好。(2)地膜覆盖栽培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植株增高,叶面积扩大,干物  相似文献   

5.
赤水市土地生产潜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作物产量形成理论和赤水市气候、土壤统计资料,计算了赤水市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土壤潜力值,认为气候土壤潜力即是土地的生产潜力,计算结果为:500m以下地区,一年三熟,旱地单产(小麦+玉米)达9.87t/ha,水田(小麦+水稻)16.67t/ha;500m以上地区一年二熟,水田可达13.64t/ha,旱地8.21t/ha。与实际生产能力相比,现实生产力仅为潜力的1/3~1/2左右,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6.
旱地免耕能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导致棉花根系生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棉花生长和发育,本文通过对免耕,常耕和套种条件下棉花根系生长情况进行比较,探索免耕棉花根系生长发育规律,为南方棉田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棉田免耕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试验进行总结,试验数据表明,周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显著增产,为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如魁 《山西科技》2012,(4):134-135
根据大同市玉米栽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5点栽培技术措施,通过改进地膜覆盖技术;选用抗旱品种,进行抗旱锻炼;适期播种,中耕保墒;培肥土壤,以肥调水;化学制剂,保墒增温等方法来克服因当地水资源不足而造成玉米低产低收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还田是十一五期间提出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建立高产稳产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华北地区近年冬季降水量较少,干旱严重,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疏松,通气孔隙增加,土壤热容量降低,易受冷风入侵,土壤降温幅度大,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冬小麦发生大面积的冻害,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黔中不同耕地类型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黔中地区旱地、玉米地、蔬菜地、苗圃地4种不同耕地类型的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种子组成、数量及种子萌发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耕地类型土壤杂草种子库中种子共有35个种,隶属18科33属,且以草本为主,木本仅1种;旱地共有8科12属13个种,优势种为看麦娘,占该类型种子库种子数量的49.1%;玉米地共有16科23属25种,优势种为辣子草,占该类型种子库种子数量的19.6%;蔬菜地共有12科15属17个种,优势种为金色狗尾草,占该类型种子库种子数量的25.9%;苗圃地共有14科18属20个种,优势种为辣子草,占该类型种子库种子数量的34.0%.4种不同耕地土壤类型的杂草种子库种子萌发规律基本一致,均可分成3个阶段,即3月26日以前为萌发初期、3月底到4月上旬为萌发盛期、4月中旬以后为萌发缓慢增长期。  相似文献   

1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生产实践表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在不同的种植区域增产幅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积温不足的高寒山区和干旱少雨地区地膜玉米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就积温而言,玉米生长期间〉10℃积温在1800-2400℃地区,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在积温〉2800℃以上的地区,由于热量能满足玉米生长需要,地膜覆盖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必需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CO2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静态箱法对旱地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态系统CO2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利用气象色谱进行分析而研究了北方地区典型旱地农田土壤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旱地农田土壤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间CO2的平均排放通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无机-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处理110.78 mg·m-2·h-1,单施无机肥处理79.58 mg·m-2·h-1,无追肥处理74.20 mg·m-2·h-1,休闲地54.91 mg·m-2·h-1.作物生长状况与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强度的主要因素,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与CO2排放通量无直接关系.其中,小麦拔节期、玉米的拔节期到喇叭口期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旱地玉米进行氮肥不同施肥量试验,根据土测值及目标产量,确定亩施肥量,以亩施农家肥1500kg,磷酸二铵6kg、硫酸钾4kg为等量标准.亩施尿素5kg、10kg、15kg为变量标准,亩施尿素12kg为习惯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亩施优质有机肥1500kg、磷酸二铵6kg、硫酸钾4kg的条件下,亩施尿素15kg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节肥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地膜覆盖对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春油菜的增产效应,文中采用大田对比试验设计,分析比较了露地和覆膜种植条件下春油菜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春油菜产量较露地处理提高13. 78%;(2)地膜覆盖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2. 73 mg/kg,与露地相比,地膜覆盖可以加速20~40 cm土层硝态氮的释放,更有利于旱地春油菜对土壤矿质氮素的吸收;(3)覆膜处理春油菜水分利用率较露地处理提高19. 54%,覆膜种植2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露地种植增加19. 19%。地膜覆盖通过较高的水、氮调控促进了春油菜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5.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系统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对土壤中氮、磷、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免耕覆盖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而且可以促进土壤中矿质养分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保证作物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16.
旱作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对地膜覆盖玉米进行了研究,并与裸地玉米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玉米可以保墒提墒,提高土壤温度,生育期提前,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效应,改善土壤环境,为玉米增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7.
选择呼和浩特地区主栽作物旱地玉米、水地玉米、旱地马铃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作物增产率分别达9.5%、10.3%、12%,每666.7m^2分别增收59.9元、89.6元、86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合理指导施肥及专用肥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榆林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使玉米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产由过去的几十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50公斤,同时播种面积也扩大到150万亩,年总产50万吨上下,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由于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确立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大胆试验示范和技术创新,将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多项技术组装配套而成了榆林市滩水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实用性强、易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规灌为对照,着重探讨了盐碱荒地薄膜覆盖滴灌甜菜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甜菜生育过程中,膜下滴灌能降低膜下土壤容量,改善膜内耕层透气条件,并能降低膜下耕层土壤pH,水溶性总盐,利于甜菜在盐碱荒地正常生长,是苗期得以存活的重要的因,收获时,耕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有所下降,表明N240在生荒盐碱地上尚未完全满足甜菜达到高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现状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研究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素,是评价农业土壤对国家尺度碳平衡贡献的必要部分.本文通过野外实地土壤采样,整合2004—2013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的158篇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6个农业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区域平均值表示的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范围为(7.80~17.43)g·kg~(-1),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区域顺序为华南西南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全国总平均含量为(14.59±6.29)g·kg~(-1).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18.26±7.06 g·kg~(-1))显著高于旱地土壤(11.63±5.65 g·kg~(-1))(P0.001).旱作区作物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P=0.37).在pH7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pH之无显著相关性;而在pH7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年平均气温和降雨对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年平均气温MAT≤10℃的区域,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在MAT10℃时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无交互作用(P=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