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动物成了令人类恐惧的生存竞争者?动物真正的潜能究竟被人类认知了多少?动物的情感世界难道比人类更丰富?让我们带着疑问,关注动物们带给人类的一个又一个惊叹!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人权作为“人作为人享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首先在抽象性方面,它们具有本质相同的历史维度,即它们的本质都是自由。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3.
劳动、技术与人类解放--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45-47,60
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光辉著作中,恩格斯基于劳动(技术或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就技术与人类生存、技术异化及技术与人类未来发展等论题阐发了一系列精湛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洛曼(Aaron Sloman)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一位杰出的人工智能哲学专家、认知科学家.他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探讨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类认知的过程及情感的产生机制,进而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心灵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技术、理性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代技术既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又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现代技术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难题之一.作为现代性运动必然结果,"技术问题"不仅反映了技术与自然之冲突,还透射出肇始启蒙的现代性文化之固有矛盾.理性是现代性运动的核心文化理念之一,从启蒙理性到技术理性之蜕变以及技术理性之过分张扬是技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持两种极端的态度.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科学研究自然,而宗教则管辖着人类的精神与道德生活,两者毫无相关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如果自然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的范式,那么创世科学则是圣经基要主义者宗派的范式,两者之间尽管不可通约,但具有同等的地位与权利.据此导致了两者的激烈的冲突.关键问题在于双方脱离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去谈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怀特海哲学表现了他试图在人类生活经验中用动态来综合静态,把价值输入事实,用潜能来组合现实,用宗教来调和科学,从事件走向实有再到机体的基本思想趋势,所有这一切,目的在于消除由自然的二岔性所导致的科学危机.  相似文献   

7.
后期斯特劳森追随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的道路而转向了自然主义,他认为任何企图通过论证来支持或反驳怀疑主义挑战的做法都是无根据的,因为人类的某些基本概念如物质物体、他心等概念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人类思维不可逃避的认知模式的体现。不过,自然主义需要联合先验论证来阐明这些信念的基础地位,否则就会流于口号。总而言之,自然主义是一种探究真理的第三条路径,它试图约束人类理性的过分自负,从而展示真理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8.
猴、猿和人     
狐猴、金丝猴、狒狒、长臂猿、猩猩、黑猩猩,这些动物园中的宠物人们非常喜爱.随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观念的增强,人们对这些人类的近亲投以更多的关注,有关它们的行踪和趣闻经常见诸于电视和报端.但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对它们的报道经常发生混淆,尤其是和我们人类最相像的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对它们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人发出疑问:什么是猴,什么是猿,大猩猩和猩猩是否同一种动物,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如何,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以下将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技术内容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前些年人类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专用成型设备加工具有仿木性能的新型材料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识论从工具论视野出发,认为科学仪器是起“表征”作用的主客体中介工具。该认识不足以从认识论甚至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仪器的作用。对科学仪器的实在论分析表明,仪器通过“居间调节与统合”作用,构建了人类和世界的界面,人类和外在世界均被“仪器化”。对科学仪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仪器不仅“干涉”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使主体和世界成为相互开放的现象,而且将在科学世界发觉的现象通过技术的解释“转译”到生活世界中,成为人类知觉可以理解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DNA序列中蕴含了控制人类生命活动的种种信息,决定了肤色、身高、体重等生物学性状,也对人类疾病与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广泛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具有特定的遗传基础。由于进化历史、生活习俗等种种原因,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背景,在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方面与其他族群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许多对白种人群有效的基因诊断、药物等医学研究成果不能够应用于中国乃至亚洲人群。“炎黄1号”作为中国人参照基因组序列,从基因组学上对这些差异做出了解释,揭示了中国人自主的基因组研究与中国人的医学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关联性和必要性,对中国的基因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是一种可引起人类血吸虫病的寄生虫,在中国乃至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种类主要包括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和流行于非洲、南美洲的曼氏血吸虫。我们所在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协作组完成了对日本血吸虫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序列由近4亿个碱基组成,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占基因组41%)。我们从中共识别出编码基因13469个,其中有首次发现的与血吸虫感染宿主密切相关的弹力蛋白酶(elastase)基因。在与具有同等大小基因组的非寄生生物比较中,我们发现虽然基因数量相似,但其功能基因的组成却有较大差别:日本血吸虫一方面丢失了很多与营养代谢相关的基因,如脂肪酸、氨基酸、胆固醇和性激素合成基因等,这些营养物质必须从哺乳动物宿主获得;另一方面,扩充了许多有利于蛋白消化的酶类基因家族的成员。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血吸虫适应寄生生活,与宿主协同进化的重要特性。血吸虫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血吸虫生物学特点、分子寄生虫学、分子进化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为血吸虫病的诊断、疫苗研制和新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01,(4):36-38
一、实验室概况 "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命科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各分支学科体系的建立无不以生物进化的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同时又吸收与综合生物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的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进化机制、进化速率、进化趋向、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内容的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分子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分子水平上的延伸.DNA、RNA、蛋白质和糖等生命大分子的突变和选择成为生物表现型性状进化的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思想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分子进化论及分子系统学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围绕人类基因是否应该专利的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分析了工具性观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指出其观点在立足点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作者认为,虽然目前阶段人类基因是否应该专利,还不能贸然地下结论,但审慎的伦理分析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过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探讨了人类基因组破译的巨大的医学和生物学价值及经济价值,分析了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的危害一直是我国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吸虫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逐渐开展,血吸虫与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相互作用及致病的机理不断被揭示。此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基本测定完成。对基因组序列的解析不仅能够在遗传学水平上揭示虫体的活动规律,而且还将有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和疫苗抗原。通过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转录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如免疫调节因子及表面黏附蛋白等)。同时,在抗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谷胱苷肽-S-转移酶作为主要抗原的曼氏血吸虫疫苗已经开始I和II期临床试验。此外,多种日本血吸虫抗原也开始在动物体上进行免疫及攻虫试验。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对于基因的科学研究,是自科学家在本世纪初从新发现基因的传递规律开始的.1965年,一位奥地利的神父--孟德尔--发现并发表了有关基因传递的规律,遗憾的是,他的贡献被历史埋没了35年.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了基因--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模型,即我们在中学教科书里读过的"DNA双螺旋模型".70年代,人类破天荒第一次真正能够拿出基因来做试验,即建立了可以称之为"遗传工程"或"分子克隆"的技术,并第一次用拼凑基因的方法建立了人为的生物,尽管还不完全,还很简单,科学家却用一些基因生产出了"遗传工程"的产品--基因产品.  相似文献   

19.
介绍大革命时期法国科学院的变化,展示这个时期法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作为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90年代以来加速了体制化进程。 中国STS以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清华大学的学长中涌现出于光远、李昌、查汝强、龚育之、何祚麻、邱仁宗、孙小孔等著名学者。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清华大学1983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STS实体机构,199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STS研究所,2000年建立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并建立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 近几年,学科队伍在新老交替中获得发展,初步建设起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