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巢虫是危害养蜂业的害虫,每年都会给世界养蜂业造成严重损失,也给我国养蜂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蜂群内用药物防治巢虫会污染蜂产品,所以巢虫的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苹果巢蛾Hponomeuta malinella Zeller俗称巢虫.陇东果树重要的食叶害虫,优势种,发生普遍,危害猖獗,损失颇重.现将1985~1989年对该虫观察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3.
巢虫,亦称绵虫,隧道虫或蜡蛆。为中蜂的一大害虫。此虫常在巢房底部,也在巢脾表面,纵横吐丝,穿成隧道,破坏巢脾,伤害幼虫。受害蜂群,轻者群势下降,重者全群逃亡。巢虫,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害虫。对于这种虫,只有用自然科学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治理它。一、形态习性巢虫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为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inne)幼虫,一种为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幼虫。前者老熟时长约18—23毫米,后者仅13—16毫米。巢虫为全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果树害虫性诱剂粗提物观察不多。1985年笔者对陇东两种果树害虫,梨星毛虫和苹果巢虫性诱剂粗提物进行了观察。1材料与方法1.1方法1985年6月10日以平凉市郊径滩果园、平凉地区园艺场采集梨垦毛虫蛹,苹果巢虫蛹室内饲养,6月19日~20日羽化,舍弃雄虫,留雌虫备用。6月23日凌晨3时,剪取腹部末三节(从羽化到剪尾24~40小时)按5~10头雌虫当量,分浸泡于盛有3ml乙醚、醋、酒精、三氯甲烷、水的小瓶中。置冷凉处12~15小时,取出研碎,涂于5×5cm2滤纸上,其残渣用同种溶液冲洗2~3次,…  相似文献   

5.
2018—2019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开展了栗斑腹鹀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蛇和草原黄鼠是栗斑腹鹀繁殖期的主要巢捕食者.两年间共找到栗斑腹鹀繁殖巢94巢,其中44巢被捕食,巢捕食率为46.8%,占繁殖失败的65.7%.对栗斑腹鹀被捕食巢和繁殖成功巢的9个巢址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裸地面积比例及距边缘距离对巢捕食影响显著,裸地面积比例越大、距离边缘越近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6.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洞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对吉林市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混交林内4个研究区域的洞巢进行调查,采集、统计洞巢相关因子,研究左家地区洞巢特征.结果表明:洞巢鸟选择洞巢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树种以白皮柳居多,选用巢址洞口的朝向以南、西南、西为主;洞口倾斜角-30°~0°;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距地、胸径和洞位径等参数差距不大.研究成果可对洞巢资源的利用、洞巢鸟行为等相关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次生林中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址的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内,对1996年标记的被5种次级洞巢鸟利用并保存下来的104个巢址进行了4年的再利用跟踪调查.所标记的巢址被5种次级洞巢鸟、2种初级洞巢鸟和花鼠所利用.标记巢址总的再利用率为55.16%,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的再利用率为51.29%,说明次级洞巢鸟利用过的巢址仍是其后续繁殖的重要资源.每种次级洞巢鸟都偏爱同一种类以前利用过的巢址,被同种鸟重复利用的巢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只被利用过一次的巢,表明被同一鸟种多次利用的树洞是该种鸟繁殖更适宜的巢位.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存在交叉利用现象,且对再利用的巢址具有选择性;影响次级洞巢鸟巢址再利用的因子主要包括洞口类型、洞口水平直径、洞内径、洞深、洞距地面高和洞口垂直直径.次级洞巢鸟在对巢址资源的再利用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  相似文献   

9.
2019年5—6月,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的孵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内成鸟的日离巢次数为(10.48±2.57)次(n=25),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介于1~90 min范围内,其中94.9% 集中在1~30 min内,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16.33±2.18)min(n=276);坐巢时间为(47.90±59.12)min(n=299).与繁殖失败的巢相比,繁殖成功巢的成鸟离巢次数少但离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4月,为获得黑鹳(Ciconia nigra)求偶行为谱,对河北保定动物园内的5对黑鹳进行了行为学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获取每对黑鹳的行为视频资料,通过逐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求偶行为并编订PAE求偶行为谱.结果发现:雄鹳求偶行为包含10种姿势、42种动作、11种行为,并获得了包含这些行为的PAE行为谱.依据求偶行为发生的方式将求偶行为划分为鸣声求偶行为、动作求偶行为.鸣声求偶行为包含扬喙鸣叫、面面对鸣.动作求偶行为包含啄草理巢、衔草入巢、啄草出巢、俯身卧巢、对立转圈、理配偶羽、追逐、交颈、俯身近喙;其中,面面对鸣、啄草理巢、衔草入巢、啄草出巢、俯身卧巢、对立转圈、追逐、俯身近喙8种行为为新纪录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11.
2014—2015年2月中旬,在吉林省四平市周边及其附近区域的高压线塔上,对利用喜鹊旧巢繁殖的红隼生境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一范围内调查喜鹊巢共40巢,确定被红隼利用20巢,未被利用20巢.通过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红隼利用的喜鹊巢址巢高、公路宽2个特征与对照巢址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巢高、巢向、距公路距离和距林带距离这4个生境因子载荷绝对值明显偏高,说明这几个因子对红隼的巢址选择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的向海湿地为研究区,根据多年调查的濒危物种丹顶鹤的营巢信息,通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研究了丹顶鹤营巢特征与水文条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丹顶鹤适宜营巢的临界水文条件经验模型,依据向海湿地与霍林河多年的水文与气候数据,提出了基于丹顶鹤营巢生境保护的水量调配标准.结果表明:丹顶鹤营巢的适宜生境为"水生芦苇群落",丹顶鹤营巢数量与水生芦苇群落的面积呈正相关,而集水区域面积与水生芦苇群落面积亦呈显著正相关.集水面积的长期动态分析表明:向海湿地水文状况近年极不稳定,与霍林河的流量、向海湿地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集水面积的预测经验模型.基于这些经验模型和野外调查资料,讨论了通过调配河流流量来保证丹顶鹤适宜营巢生境所需要的临界水文条件,结果为:每年的4-9月间,如果霍林河上游水文站河流的月平均流量控制在13 m3/s,第二年春季向海湿地就能够满足丹顶鹤营巢所需的水文条件.研究结果将为基于丹顶鹤营巢生境保护的水量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动温度记录技术在斑尾榛鸡产卵孵卵节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莲花山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的研究结果为例,介绍了利用自动温度记录器技术研究鸟类产卵孵卵节律的方法.研究表明,斑尾榛鸡雌鸟每隔2d产1枚卵,通过分析1只斑尾榛鸡雌鸟整个孵卵期的孵卵节律,发现它平均每天出巢(5.55±0.80)次(4~7次,n=22),平均每次出巢时间为(17.6±6.77)min.雌鸟早晨出巢的时刻平均为6:07±23min,傍晚出巢的回巢时刻平均为19:40±22min,日活动期平均为(812.5±35.1)min.雌鸟出巢的时间长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检验,r=0.264,p=0.004),说明斑尾榛鸡在较温暖的天气条件下出巢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PVC塑料板作为新奇事物检验了其对孵化期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雌鸟离巢时间的影响,分析了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窝卵数、是否存在婚外子代与离巢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新奇事物的影响下,首枚卵产期和身体质量与离巢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窝卵数、是否存在婚外子代与离巢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未返巢雌鸟和返巢雌鸟在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和窝卵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鸟觅食时间为(7±4)min/次(n=7),短于7 min与高于7 min的返巢雌鸟在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和窝卵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首枚卵产期和身体质量对白眉姬鹟雌鸟面临新奇事物时的行为反应影响较大,但窝卵数和是否存在婚外子代对白眉姬鹟雌鸟在面临新奇事物时的行为反应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2月与2016年3月,在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和宜春靖安县宝峰镇对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的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腰文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巢树与食物及水因子、安全因子和巢隐蔽因子.用5 m×5 m样方法对巢址和对照样方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巢树高和林冠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白腰文鸟倾向于选择树较高、林冠较宽的小生境营巢,这与巢需要高的安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4-7月、2006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对3个孵化期内的树上巢分别观察16、5和9 d,记录到典型行为8种.观察的时段包括孵卵中期、孵卵后期和巢内育雏期.孵卵中、后期以出雏前7 d为界,中、后期之间的行为频次和累计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翻卵日频次和日翻卵时间与观察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离巢时间和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孵卵期间日离巢0~2次,通常在上午和傍晚离巢,离巢平均时间(27.6 ± 4.4) min (n=29).离巢率孵化中期为4.86%,孵化后期为5.37%.雏鸟在巢期间为(3754.5±42.5) min (n=2),此期雌鸟不离巢,行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添加人工巢箱改变实验样地巢资源量的方法,进行了巢址资源对猛禽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利用巢位统计法调查了猛禽的群落结构.研究期内共记录到繁殖猛禽37巢,隶属2目3科4属6种.繁殖猛禽种类、数量与巢资源总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猛禽对不同类型巢资源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红隼和红脚隼主要利用喜鹊巢进行繁殖,占繁殖猛禽总数量的40.54%;红角鸮、领角鸮和长耳鸮主要利用树洞进行繁殖,占35.14%;灰脸狂鸟鹰只利用鹰类旧巢进行繁殖,占10.81%;红隼、红角鸮、长耳鸮还利用人工巢箱繁殖,占13.51%.悬挂人工巢箱可明显提高红隼种群的优势度.巢资源量的变化可影响繁殖猛禽的群落结构特征,随巢资源量的增加,猛禽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7-11月及2010年3-11月,对千岛湖2个岛屿标志重捕的169只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巢区面积进行了季节、性别及岛屿间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季节间社鼠巢区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繁殖季节的春季及秋季社鼠雌雄个体间的巢区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仅在非繁殖高峰期的夏季具有显著差异(P<0.05);岛屿间社鼠巢区面积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岛屿状态下季节及性别对社鼠巢区面积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与陆地状态下鼠类巢区面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洞巢鸟是鸟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于2006和2007年夏季对北京地区洞巢鸟类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调查中共记录到15种洞巢鸟,其中留鸟9种,夏候鸟6种.研究结果表明,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褐头山雀(Parus songarus)有明显的种群数量优势,其次为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普通?(Sitta europaea)和大山雀(Parus major).北京地区洞巢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3,均匀性指数为0.81.对小龙门林区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进行分析,发现公路两侧生境洞巢鸟多样性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20.
2019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的孵化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孵化期,雌性的主要行为是坐巢,在巢率为88.13±1.28%,每天离巢1.51±0.08次,每次离巢时长为55.82±4.00 min,每天翻卵4.73±0.43次;在孵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的在巢率、离巢频率、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