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并分析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药复方治疗便秘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数据,对中药复方的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进行分析。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借助Venny平台获取潜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基于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出复方85个;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有25味药,其中白术的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挖掘出白术-黄芪、白术-黄芪-当归分别是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5类;挖掘出核心中药白术、当归、枳实和火麻仁。网络药理分析显示,核心中药治疗便秘的机制是化学成分作用于AKT1等靶点,进而调节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治疗便秘的中药复方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一种疾病.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均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参考近5年来治疗急性痛风的中药、西药、民族药等相关文献资料,对二者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组方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探究中药复方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有效的处方用药参考。方法:采用Excel2019收集整理临床治疗肺癌的常用中药复方,筛选有效复方,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cytoscape3.6等分析患者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次规律、核心药物组合以及药物关联规则等并得出核心中药;将核心中药运用TCMSP、Genecards、CTD等数据库收集有效成分、药物靶点、疾病靶点并获取交集,通过cytoscape3.9.0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再通过String平台、可视化驱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最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由以上分析结果得出重要化合物以及关键靶点做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有效处方407个,涉及中药324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黄芪、党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肺癌中医证型诊断中以痰瘀互结证(45.99%),治则治法以化痰散结和解毒抗癌为主,(28.99%、29.25%),中药以补虚药为主,(32.69%);性味归经统计为温性(41.39%);苦味(45.5%),肺经(25.82%)为主;关联规则表明,茯苓-半夏、茯苓,半夏-白术、茯苓,浙贝母-半夏-白术分别为同一组中支持度最高的组合;复杂网络中核心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浙贝母、黄芪、甘草。核心中药为白术、茯苓、半夏、浙贝母;网络药理学获得作用靶点89个、核心中药主要有效成分为12-千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14-乙酰基各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β-谷甾醇等,重要靶点为AKT1、EGFR、TP53等,GO分子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可能与RNA聚合酶II转录调节、细胞对化学压力的反应、金属离子的反应等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通路富集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铂耐药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关键靶点与重要化合物的对接能量均小于0kJ/mol,对接构象稳定。结论:真实世界抗肺癌中药以味苦、性温,平,寒、补虚为主,针对肺癌发病机制正气亏虚、血瘀、痰、邪毒进入,以补气和中助阳、清热解毒泻火之法来达到治疗效果,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对于真实世界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研究得出其核心组方包括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浙贝母、黄芪、甘草,而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癌细胞增殖、抗菌、免疫抑制等;在治疗肺癌的中药复方中,白术、茯苓、半夏、浙贝母尤为重要,可作为治疗肺癌的复方核心中药,核心中药治疗肺癌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铂耐药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达到治疗肺癌的效果,综上为真实世界中药复方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特点。对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多层感知器(MIP)与支持向量机(SVM)集成手段为分析工具,研究治疗骨性关节炎疾病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分类判断,得到复方药物中分歧药物的分类和关键药物的选择.同时结合模式分类规则得到最相似药物的分类,为中药复杂组效关系的阐明及OA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预测结果与该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类结果与中医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给予口服加味四妙丸煎剂的同时,局部外敷自创的清热消肿散;对照组服用秋水仙碱。两组用药时间均为7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变化、临床安全性评价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两项比较亦然,尤其在临床安全性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四妙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及体外药效研究,分析复方中药治疗肥胖的作用机制及疗效,为常用中药的创新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TCMSP数据库获取中药复方制剂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差异基因芯片数据,绘制火山图。通过Cytoscape3.8.0构建活性成分与肥胖的差异基因靶点图,创建蛋白互作网络,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TT及Annexin V-FTIC/PI流式细胞术验证细胞生存及促凋亡效果。结果 获得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肥胖的活性成分共204个,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黄芩素等;肥胖相关差异基因28个,对差异基因进行PPI拓扑网络构建,GO、KEGG通路涉及与胰岛素、激素、脂质及糖代谢相关的通路。MTT证实药物对3T3-L1小鼠前脂肪细胞有显著的浓度-时间依赖关系,72 h的IC50值为2.395 mg/mL;并可诱导前脂肪细胞的早期凋亡。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复方中药治疗肥胖的重要分子靶标、通路及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已发表的当归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其治疗DN的临床疗效及优势。计算机检索2006-2016年CBM、CNKI、万方和VIP数据库,同时人工辅助,收集当归中药复方联合西药对比单用西药或当归中药复方对比单用西药治疗DN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半随机对照实验文章,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3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归中药复方在治疗DN过程中,对DN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等均有不用程度的改善,治疗期间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当归中药复方治疗DN有一定的疗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骨性关节炎中药复方为例,提出一种用于识别骨性关节炎中药复方中活性药物分子的SVM分类器.针对单核函数SVM的局限性,提出将全局核函数和局部核函数混合构造,并应用到SVM模型建模中,改善SVM分类器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和泛化能力.利用混合核分类器对中药复方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514个化合物进行活性识别,得出复方中具有相关药物活性的中药分子.该实验结果为骨性关节炎药物分子的对接实验和骨性关节炎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孙鹏 《甘肃科技》2010,26(23):143-144,12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实验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1.5g/kg)、中剂量给药组(3g/kg)、高剂量给药组(6g/kg)、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采用足皮垫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成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模型来模拟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中药复方风湿消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以期为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认为:如果运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以及关联分析的方法,开发出表示中药复方重要性状,尤其是数量性状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总结出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相关的基因,形成与中药复方作用相关基因的终极列表,并构建出导致不同中药复方作用的共同的分子路线图。通过测绘这些路径的分子网络和信号通路,很有可能找到有效认识中药复方治疗作用机理的着眼点和目标,有望对中药复方的创新研发,开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侯娟  杨晓春  李小生 《科技资讯》2014,(30):211-211
灰霾的防护正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中药在防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该文浅析了灰霾对人体生理系统的危害以及中医中药在防霾方面的相关研究,列举并分析了在灰霾防护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中药复方制剂,有些还申请了专利,中药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抗应激和抗病能力,在灰霾防护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可以从药食同源的理念出发来预防和治疗灰霾所致相关疾病,效果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入模糊矩阵技术,以治疗骨性关节炎疾病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初分类结果为基础数据对象,确定和分析该中药有效成分分子的相似矩阵及等价矩阵,进而从相似分类的结果确定该中药有效成分分子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进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的构象搜索算法对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中药分子进行对接研究.简要分析分子对接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分子对接数学模型,介绍AutoDock半经验结合自由能评分函数;将粒子群算法与自适应局部搜索策略相结合改进了分子对接构象搜索过程;以福建中医大学提供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中药分子实验数据为基础,完成了此算法与拉马克遗传算法、遗传算法以及本课题组使用的蚁群算法在最低能量值、对接精度以及对接耗时上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粒子群算法应用在对接构象搜索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记录细胞离子通道中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或多个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膜片钳技术和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中药单一提取成分、中药单味药以及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为中药在不同应用情况下的药效分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治疗学主要是基于整体"证候"诊断的中药复方治疗学。其"证候"病理基础是多样的,复方化学成分是多样的,药物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也是多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的复杂体,故有人称中医为"复杂科学"。很显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如寻找某些单一病理分子与中医"证候"的关联,分离中药单一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等,并不适合中医学整体治疗和复方用药的特点。系统生物学理论与组学技术(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等)的发展与应用,为克服上述矛盾提供了条件,因为组学技术能够动态、高效地测定机体在整体条件和多因素作用下多种蛋白质大分子及多种小分子的谱学特征,以及描述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因此,组学技术将是研究中医"复杂科学"的强大工具,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体质学说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采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尤其要注意严谨的科学设计,以及研究对象和干预因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分析海量数据的相互关联。这样,便能建立一个适合中医学研究特点的、优质高效的组学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合理结合,以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中药血清药理学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进展,探讨如何确立最佳实验方案,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主要从血清药理学方法中的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剂量、方案、采血时间、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和对照组的设立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随着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使中药及其复方这种复杂药物的研究具备更强的可信性和科学性。但是该方法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尚待规范,同时,其在注重研究药效的基础上也应该对血清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结论:中药血清药理学在抗肿瘤、心血管、免疫、消化系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应用,如对其缺陷加以改进,定能为中药研究的发展探索出一系列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体外实验方法对于药理学研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时,但此方法对于中药而言,存在许多问题。中药血清药理学作为一种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实验结果被证明更加可信,与整体实验的相关性更好。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需要,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并产生效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更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核因子-κB的生物学特性、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关系,以及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中药等调控核因子-κB活性的研究现状,为深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川  张建春  贺志莉  张莉  李志宏 《甘肃科技》2012,28(15):147-148
观察解放军第一医院自制中药制剂小儿气管炎颗粒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疗效.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观察小儿气管炎颗粒与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疗效.两组患儿咳嗽缓解、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比较,小儿气管炎颗粒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具有同等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