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2.
神韵说三论     
神韵说包括风格论、鉴赏论、创作论、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诸多问题,它多有涉及。其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神韵说始终处于一个不继丰富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它博采从长又难以系统化的特点,自然淡远是神韵说的一个侧面,含蓄是另一倾面。王士祯提倡神韵说,与其创作实践不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自从公元一世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了小说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那句话以后,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文人一见到小说这两个字,便会首先想到它,以及与它相关联的《论语》里的“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为这是应该去掉的坏作风)这句话。中国古代视小说为“小道”的这个理论,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至今还没有看到有多少材料能证明,它曾经受过古代西方或印度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小说理论却不然,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7.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8.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九年我曾写过一篇《王士禛神韵说的历史价值》,主张从神韵说之外看神韵将神韵说放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加以考察,意犹未尽。现在,将神韵说放在王士禛自身生活的旋涡里,考察神韵说的人格价值,依然是在神韵说之外看神韵。稍加体察,深感神韵说于王士禛的人格价值有密切的关系。兹略加陈述,以就正于博雅通人。 一 清代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着一场心灵的震撼。众所周知,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感特别强烈,咸以治国平天下为远大理想。一旦进入政治圈,他们都信奉儒学社会政治伦理,特别是“忠”与“信”。因此,尽管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是常见的事,但是,每当这个时刻到来之时,在政治圈中的知识分子就产生了复杂的心理障碍。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为执政者的权利,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数民族政权的事实。遗憾的是,当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际,汉族知识分子也常常产生心理上的障碍,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清代初年的“三大儒”是容城(今河北省县名)孙奇逢、余姚(今浙江省县名)黄宗羲、周至(今陕西省周至县)李颙,都与清王朝有隔阖:  相似文献   

10.
关于“调日法”的数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日法”是中国古代长期主要用于天文历算的一种分数近似法。关于它的起源与算理迄今仍是数学史上一个难解之“谜”,素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本文从算理分析入手,探讨这一算法的理论渊源、科学价值及其演算程序,特别是论证了它与渐近分数算法深刻的内在联系,从而结合史料考证使这一重大的数学史悬案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史记”就是这古代文化中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杰出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史前期到汉武帝时代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集中描写了汉初至太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留下了当时各阶层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其高度的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12.
“五德终始”学说,发Ren于战国,勃兴于两汉,它影响深远,从纵的方面来说,魏晋,隋唐,元明清之士都在谈论它,从横的方面来说,它神奇地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甚至文学之中,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家族中一个不该存在而事实上又已经存在的成员,它是人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不应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的知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这门学说的形成、内容、封建统治者对它的利用以及它在史学界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文化史研究很注意对古代中国“和”的学说进行发掘,见仁见智,评价不一。有称之为古代“谏议理论”的,有称之为“朴素辩证法”的,也有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境界”的。有歌之的,有毁之的。这方面笔者不拟搞观点一律,妄加裁判,只是着重就“和”学在先秦与后代的差异作些辨析,希望由此说明一点: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华夏之邦,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英雄无数.蔚为大观的数学成就,亦令世人侧目,算筹算盘,独树一帜,“一只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思想精蕴亦当万世传诵;后世之“九章算术”、“数书九章”,以算法之精良,应用之广泛,堪为今人之楷模;至于中国剩余定理,刘徽割圆术、杨辉三角形,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及高次方程求解,圆周率的计算,均为载誉全球的名篇,屹立于世界数坛,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称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一奇葩,当不为过。然而,中国古代数学家是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做出贡献的,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轻视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显要的地位,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在整个文化教育中也只落得一个叼陪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少儿科技》2023,(Z2):68-69
<正>震旦鸦雀是一种名字里就有中国味儿的鸟,因为“震旦”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1872年,它的第一个标本采集于南京,从发现到如今满打满算只有151年。由于其数量稀少,人们也称它为“鸟中大熊猫”。和芦苇的缘分人们如果不注意看,八成会以为震旦鸦雀就是麻雀。它和麻雀大小差不多,黑色的眉纹从眼上延伸到后颈,  相似文献   

17.
“编辑”词义考严军自编辑学理论兴起以来,有关“编辑”一词意义阐释,众说纷坛。最有代表性的有两说。一说古代汉语的编辑与现代汉语的编辑概念不同,古代编辑即编纂,是一种著作活动;二说将古今编辑混同为一。迄今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理论之基石自然源于概念,如按第...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言学在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进行评价时,经常会提出这样的一条批评,即说它只重视字,不重视词,存在把文字中的“字”当作语言中的“词”的倾向.因此,怎样评价古代以文字为主要对象的语言研究,也就成为总结、继承古代语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以多为词”的语言单位观提出这种批评的人首先是在词与字之间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异域,把语言与文字看作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特别是把汉字看作是游离于汉语之外,可以任意替换的一种文字。而在古代、人们已经看到,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它…  相似文献   

19.
留白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留白的妙用,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渔在《中国画论&#183;神韵说》写道:“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