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自然》1989,(3)
陕西省镇坪县人工养麝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先取得人工养麝、活麝取香成果的林麝养殖场.该场的科研人员在群体驯化、活麝取香、饲养防病及泌射机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他们又在提高麝香产量和对林麝的人工授精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研究麝香分泌规律上,他们发现种麝是提高麝香产量的核心,而饲料、管理、疾病防治又是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2.
养麝取香     
养鹿取茸,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事业,既保护了鹿,又满足了鹿茸的需要.麝香,也是药材和香料的一项重要资源,能不能象养鹿取茸一样,改猎麝取香为养麝取香呢?  相似文献   

3.
麝香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是我国的珍贵稀有动物,雄麝的分泌物———麝香作为众多著名中成药原料和高级香料而举世闻名。但是,由于对麝资源的过度捕猎,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导致麝栖息环境———森林面积的大幅度缩减,使麝成为最为严重的濒危物种之一。因此,国家林业局在广泛征求国内麝资源研究专家和中医药等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上报国务院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批准将麝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升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面禁止对野生麝的一切捕猎活动,对库存天然麝香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并积极推广应用人工麝香。这一决定对于切实加强麝资源…  相似文献   

4.
林麝香腺解剖及组织结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麝的数量居全国首位,麝香产量为全国之冠,省内有林麝和马麝两个品种,以林麝所产的麝香质量最优(高跃亭、1986)。正确认识林麝泌香器官的形态结构,将有助于对泌香机制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养麝业的发展。1980年南通医学院毕书增、四川大学冯文和等曾对原麝和林麝香腺的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猎杀野麝获取麝香,狩猎时不分公、母、仔一并捕杀,而母、仔均无香。由于长期滥捕乱猎,加之森林的采伐,野麝栖息环境日渐恶化,野生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落后生产方式,在10年内这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将在我国绝迹。诸多中成药因缺乏主要原料而无法生产,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上的损失。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是保护野麝资源永续利用的最佳选择。我国是开展人工养麝活体取香科研活动最早的国家,1958年国务院提出变野生动植物药为家种家养的指导方针,先后…  相似文献   

6.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 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e)属于偶蹄目、鹿科,系反刍动物。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麝仅产于亚州东部,我国是麝的主要产区,约占世界野麝资源70%以上。野麝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陕西、安徽以及东北等地。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  相似文献   

9.
人工养麝取香关键是提高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要提高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应注意麝的精心饲养管理和搞好繁殖两条措施;一、精心饲养管理选择好饲养场地:麝既怕冷又怕热的动物,冬季多栖息于阳山温暖干燥的石岩下或树林中;夏季喜阴凉,门天常在阳光下直射,通风透气良好  相似文献   

10.
本标准依据家养麝的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结果的大量资料制定。包括仔麝、育成雌雄麝、成年雌雄麝和繁殖雌麝等七种饲养标准。按本标准饲养大群雌麝的繁殖率比对照组提高34%,雄麝的麝香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9%。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2004年,作者对陕西家养林麝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8 月底,陕西家养林麝存栏量约800余只,主要集中在宝鸡、安康和汉中,约占全省家养林麝资源 80%以上.针对目前养殖现状,按照国家林业局麝工程保护规划和国家中药现代化GAP基地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陕西林麝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13.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广西是其分布的最南缘,但目前境内资源已相当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物种,我们扩增林麝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其全序列长16354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一致的.林麝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密码子使用典型的脊椎动物模式,但是我们发现2个稀有的启动密码子,其中一个ATA启动ND2基因和ND3基因,另一个ATT启动ND5基因.控制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由924个碱基组成.在控制区,二个延伸终止序列(ETAS)和二个保守"模块"(CSB)被鉴定.轻链复制的起点(OL)由35个碱基组成,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的区域(WANCY区)内,形成一个茎环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林麝与鹿科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高山麝的养殖效益,推进高山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兴隆山圈养高山麝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外伤科疾病、应激性疾病的病因、病状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改进粪堆计数法列白玉县几种典型生境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灌丛和针阔混交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环境,平均密度分别为9.02只/平方公里和9.15只/平方公里,次生杨桦林中林麝密度最低为0.70只/平方公里。不同季节林麝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以冬季最低,七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6.
麝的分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Moschus 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颇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广泛被接受,但种及种下的分类仍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分类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甘肃寿鹿山马麝隔离小种群的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寿鹿山自然保护区3个呈隔离状态的林区内,就3种不同林型马麝的种群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虎山林区马麝密度为10.20~71.11头/km2,长岭山林区马麝密度为17.93头/km2, 寿鹿山林区马麝密度为3.90~18.36头/km2.研究还表明,云杉乔木林和灌木林马麝密度较高,斑块状分布的灌丛有利于马麝栖息,稀疏灌木地、草地以及高而浓密呈连续分布的灌丛则不利于马麝栖息.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musk deer distributed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was defined as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its status has been disputed based on researches of morphology and ecology. This study further probed into its taxonomic statu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on skull measurements and mtDNA cytochrome b sequences (367 bp) analysis so as to clear its statu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igure and skull in Anhui musk deer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and DNA divergence between it and other species is 6.24%–7.90%, which belongs to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Thus, the study defines this musk deer as one distinct species,Moschus anhuiensis (Wang, Huet al.)  相似文献   

19.
饲粮能量、粗朊和氨基酸水平对林麝麝香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雄性林麝24头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用高、中、低三种能量、粗朊和氨基酸水平的饲料饲养,观测其对饲料中能量、粗朊和氨基酸利用率,麝香产量和饲料总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平组的各项数据均显著低于高水平组(p<0.05),低水平组则极显著低于高水平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