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年前,德国医生弗兰士·安东·梅塞发现了“动物催眠术”。那时,他把催眠术描述成为一种可以从一个人身上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有用的液体”. 在第一种止痛药被发现之前,人们常常在手术前用催眠术来减轻病人的痛苦。最近,在慕尼黑举行的第一届德国催眠术大会上,美国医生伯诺莱·W·牛顿宣布说,用催眠疗效治疗癌症非常有效(牛顿在洛杉矶他自己的学院里对  相似文献   

2.
黄芬 《科学通报》1982,27(5):305-305
生物膜主要由类脂与蛋白质所组成,膜类脂的相变特性直接影响生物膜的各种生理功能,研究膜类脂的相变,过去曾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自旋标记顺磁共振波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近年来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来研究人工合成磷脂脂质体的相变与分相;从  相似文献   

3.
马志茹 《科学通报》1997,42(11):1159-1162
<正>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施蕴渝  吴季辉 《科学通报》2009,54(8):1017-1022
从结构生物学角度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是目前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该方法具有其他技术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特别适合研究瞬时存在的动态复合物. 该技术是少数几种能够提供无结构或有部分结构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折叠过程等多方面信息的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还可以在多种时间尺度下提供蛋白质的动力学信息. 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室的研究实例对上述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齐珠钗 《科学通报》1985,30(10):756-756
解核磁共振谱图,需识谱、计算和模拟。计算机为计算与模拟提供了方便,分析者的任务是快而准地识谱,本文介绍ABX_n系的识别。 ABX_n系核磁共振波谱由AB部与X_n部构成。以往常用复杂关系表达谱系结构。本  相似文献   

6.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他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杰·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相似文献   

7.
文献[1]曾报道用CHCl_3萃取法合成了十四种REA_3·HA(HA=HPMBP)络合物.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简便的合成方法,并通过中、远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等研究,首次证明REA_3·HA络合物中的HA是以酮式分子和三  相似文献   

8.
王麟 《科学之友》2003,(2):24-24
在吴宇森1997年执导的动作片《变脸》中,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洛杉矶警探肖恩·阿彻要追捕制造了一种毁灭性生物武器的恶棍卡斯托·特洛伊(尼古拉斯·凯奇扮演)。阿彻对凶残的特洛伊了如指掌,惟独不知道他研制成的武器藏在哪里。为了找到武器的下落,阿彻意识到他必须“变成”自己的对手特洛伊。为此一队便衣警察抓获了特洛伊并且利用一种实验性的外科技术把他的脸移植给了阿彻。  相似文献   

9.
杨世宗 《科学通报》1984,29(16):992-992
利用~13C核磁共振波谱研究有机分子的电子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已经用双取代参数法(DSP approach)研究了很多基团的电子效应,并用对位取代参数和Hammett常数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推求了一些难于用化学方法测定的基团的Hammett常数。对于含磷基团,也已  相似文献   

10.
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_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近十几年来核磁共振(nuclear magmetic resonance,NMR)随着超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波谱学理论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NMR从生物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系  相似文献   

12.
彼得·曼斯菲尔德现任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1933年出生于英国,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进一步发展了磁场梯度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话说1895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德国科学家伦琴在暗室中正在工作。他突然发现离一个放电真空导管一米远的荧光板闪闪发光。他决定用手试一试,于是他把手伸到放电管和荧光板之间。伦琴吓了一跳,因为他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手像是几根黑糊糊的干树枝,伦琴很快意识到。这种射线能使人透过皮肤,看清楚人体内部的“庐山真面目”。这种使人开始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射线就被命名为X射线。  相似文献   

13.
纪涛 《科学通报》1981,26(16):982-982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学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核磁共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之一。其中所谓二维傅里叶变换波谱学(2DFTS),是把时间坐标轴分为三个周期:预备期、发展期和检测期,并在适当的时刻加上射频脉冲,就可以得到依赖于两个时间变量的函数S(t_1,t_2),对此函数进行双重傅里叶变换,得到依赖于两个频率变量的函数S(F_1,F_2),这就是二维的核磁共振谱。它使核磁共振谱图的谱峰由平面变成立体,从而变得直观、简单、便于解析。把自旋回波方法与二维傅里叶变换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二维J谱学方法,它不仅能把耦合常数与化学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李文清译巴丁是第一位在同一领域(凝聚态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当他第二次被授予诺日尔物理学奖时,L·卡达诺夫(Kadanoff)打电话祝贺他:“继续努力,再得一次,你就成为冠军了广1956年,巴丁与W·布拉顿(B...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人开发出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这是英国智力研究师托尼·巴赞在他最近出版的《大脑第一》一书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芬恩和田中耕一是因为“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奖的。库尔特·维特里希是因为“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获奖的。  相似文献   

17.
在 2 0 0MHz水平宽孔核磁共振成象谱仪上对大白鼠大脑进行了单体元的空间定域波谱分析 .质子定域谱由双自旋回波 (PRESS)脉冲序列完成空间定域 ,用化学位移选择激发 (CHESS)和魔角相散梯度的组合序列进行水峰抑制。比较了不同回波时间TE对定域谱信号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活体定域谱和同一只大白鼠死亡不久的大脑相同区域的核磁共振定域波谱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短TE脉冲序列得到的定域谱信号比长TE得到的谱信号丰富 ,但几个主要信号峰的谱分辨稍差。而在死亡的大白鼠大脑的定域谱中 ,出现了活体谱中见不到的乳峻信号峰。除了乳酸峰之外。存活和死亡的大白鼠之间它们的大脑定域谱没有明显差别 ;另一方面 ,TE对定域谱的影响也与大白鼠的存活和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0月1日,约翰·斯图尔特·贝尔(JohnSteward Bell)因脑溢血而猝然逝世,终年62岁。他的逝世,对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而言,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他不仅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做出了他那一代人中最深刻的贡献,而且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继续探索关于这一课题的新思想。 J·贝尔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弗斯特,是他的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在贝尔弗斯特的奎因大学,他先后获得了实验物理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1948)和数学物理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1949)。1949年他进入了位于马尔文和哈威尔的原子能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9.
1609年伽利略建造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时,他就开创了一种不断改进天文仪器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继续到现在。伽利略以前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以自己的眼睛这样精确地追踪行星运动,使开普勒(Johannes Kepler)能够用它们来论证他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通过观察金星的周相,通过显现一个按照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法则运行的微型行星系——围绕木星运行的若干卫星,证实了哥白尼的假说。空间、时间和运动,就这样成为一门精密的数学科学。  相似文献   

20.
他带领着一支天文考察队去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解释了膨胀宇宙的思想,并推导出恒星的内部结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些岁月里,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七on)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这件事对今日的读者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他对物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来自他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