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德斌 《科学通报》1984,29(5):279-279
作为配位基团,硫氰酸根有着某些独特的性质:其两端的S原子和N原子上都有孤对电子,均能与金属原子形成配位键,从软硬酸碱的角度看,这两个配位原子的软硬程度不同,对与其络合的金属原子有所选择;在络合物中直线型的SCN~-基团不易弯曲,且善于成桥,一个SCN~-可以只和一个金属原子络合,也可以同时和两个或三个金属原子络合。在双金属络合物中,硫  相似文献   

2.
刘世雄 《科学通报》1982,27(11):666-666
硫氰酸根作为配位体,其两个端原子都具有和过渡金属原子络合的能力。从软硬酸碱理论的角度看,氮原子比硫原子碱性更硬些,应更倾向于和硬酸性的金属络合。因此,一个金属原子究竟和硫氰酸根的哪一个端原子络合,成了判定其硬度的标志。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明三价钼与硫氰酸根的络合方式,以及钼原子的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3.
许祝安 《科学通报》1995,40(22):2043-2043
在T1系超导铜氧化合物中,除了合成晶体结构中含双层TlO层的Tl_2Ba_2CuO_6(Tl2201)、Tl_2Ba_2CaCu_2O_8(Tl2212)和Tl_2Ba_2Ca_2Cu_3O_(10)(Tl2223)等高T_c相以外,还合成了只含Tl-O单层的超导相,其分子式分别为Tl(Ba,Sr)_2CuO_5(Tl1201)、Tl(Ba,Sr)_2CaCu_2O_7(Tl1212)和Tl(Ba,Sr)_2Ca_2Cu_3O_9(Tl1223),常写成如下通式:Tl(Ba,Sr)_2Ca_(n-1)Cu_nO_(2n+3)(n=1,2和3等).n≥3的Tl系超导相中存在两种不等价的Cu晶位.一般把Cu-O五配位(配位多面体为金字塔形的正四方锥体)中的Cu晶位称为Cu(2)位,把Cu-O四配位(即中间的CuO_2层)中的Cu晶位称为Cu(1)位.  相似文献   

4.
林墀昌 《科学通报》1982,27(12):728-728
Mo(Ⅲ)离子具有4d~3的电子构型,预期的八面体6配位已在K_3Mo(NCS)_6·H_2O·CH_3COOH、MoCl_2(Py)_3和MoCl_3(tu)_3的X射线结构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对单核的Mo(Ⅲ)络合物的结构研究为数尚少,因此在这方面继续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Evdokimov和Kumorita等已报告过MoCl_3(urea)_3的制备和某些性质。为了得到关于结构方面的更多的情报,我们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MoCl_3(urea),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余秀芬 《科学通报》1986,31(16):1278-1278
已经报道的双桥型双核钼(V)簇合物的晶体结构,其成簇的两个Mo原子的配位环境基本上都是对称的。本文利用不对称的α-呋喃甲酸和甲醇分别与(QH)_4[Mo_2O_4(NCS)_6]反应,得到  相似文献   

6.
周朝晖 《科学通报》1995,40(4):321-321
最近,Rees等相继发表了Mo-Fe蛋白0.22和0.27nm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揭示了固氮酶金属活性中心FeMo-辅基的结构图象,其中Mo原子处在一端的角落位置上,并且同高柠檬酸的羟基和羧基形成双齿配位.考虑到自然界中钒可取代钼成钒固氮酶,为了了解高柠檬酸在金属酶活性中心中的作用,本文报道含羟基和羧基双齿配位的二聚柠檬酸氧钒(V)配合物Na_2(NH_4)_4[VO_2(cit)]_2·6H_2O(H_4cit=柠檬酸)的合成、光谱和结构.  相似文献   

7.
林贤梯 《科学通报》1986,31(7):509-509
随着合成原子簇化合物日渐增多,出现了一类具有“松散”配位的原子簇化合物。所谓“松散”配位指的是簇骼中金属原子的一个或几个配体与金属原子只有较弱的相互作用,甚至出现配位空缺。例如,KecCk等报道的{Mo_3(μ_3-S)(μ-S)_3[S_2P(Et)_2]_4。这个化合物整体可看作  相似文献   

8.
彭文庆  袁国卿 《科学通报》1997,42(9):935-938
铑的顺二羰基正方平面N-配体二齿络合物是一种典型的羰基合成催化剂,然而这类催化剂通常是不稳定的.以甲醇羰基化反应的正方平面催化剂为例,在反应过程中即使瞬间脱离一氧化碳的保护,其铑的末端羰基即会脱落,使铑处于配位不饱和状态而分解,从而失去催化活性.在我们的前期工作中发现,正方平面顺二羰基铑(三齿N-配体)螯合型阳离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空余的未配位N原子可取代其中一个铑的末端而与铑形成配位,从而使该络合物的稳定性得以提高.本文发现,四齿N-配体的顺二碳基铑阳离子络合物,在固态下其结合能力较弱的N→Rh配位键可取代结合能力较强的Rh-Cπ反馈键,即两个未配位的N原子逐步取代两个铑的末端羰基,从而形成三齿N和四齿N络合物.TG研究表明络合物的分  相似文献   

9.
李昌雄 《科学通报》1994,39(23):2204-2204
迄今报道中,普遍认为Cu(bipy)_3Cl_2配合物是可以制得的,它具有配位数为6的八面体构型.在60年代,有人提出过异议,但因证据不充分,没能改变人们的普遍观点,认识一直未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庄鸿辉 《科学通报》1985,30(16):1220-1220
我们曾经研究了(C_5H_7S_2)[Mo_3(μ_3—O)(μ—Cl)_3(μ—OAc)_3Cl_3]和(C_5H_7S_2)[Mo_3(μ_3—O)(μ—Br)_3(μ—OAc)_3Cl_3]的晶体结构。这两个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基本相同,其晶体属于异质同晶,差别在于前者用MoCl_3为原料,后者代之以用MoBr_3,使得后者中钼原子间二重桥原子为Br,前者为Cl。为进一步探讨起始物质中卤素在形成原子簇化合物中的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11.
α-巯基吡啶(PySH)的脱质子衍生物硫代吡啶(PyS)在与金属作用时能利用其环外的硫原子和环上的氮原子分别或同时与单个或多个金属配位形成各种结构非常不同的配位模式。作者最近报道了用[Mo(CO)_3  相似文献   

12.
石有茂 《科学通报》1993,38(19):1823-1823
<正> α-巯基吡啶(PySH)的脱质子衍生物硫代吡啶(PyS)在与金属作用时能利用其环外的硫原子和环上的氮原子分别或同时与单个或多个金属配位形成各种结构非常不同的配位模式。作者最近报道了用[Mo(CO)_3  相似文献   

13.
四核铜原子簇化合物[CuSCH(SiMe_3)_2]_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卡罗 《科学通报》1988,33(6):429-429
不带电荷的含硫醇配体的Cu(Ⅰ)和Ag(Ⅰ)的络合物[CuSR]_n和[AgSR]_n常常是不溶解的高聚物。已经研究过的有限聚合度n的银的络合物[AgSR]_n为数不多。如[AgSC_6H_(11)]_(12)和[AgSCMeEt_2]_8的结构已被测定。铜的化合物[CuSR]_n则研究得更少。kestrn用沸点升高法测定分子量结果表明[AgSR]_n的聚合度η与硫醇的α碳上支链大小有关。本文作者之一与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E. Block和J. Zubieta等人合作,用一类新的α碳  相似文献   

14.
陈家碧 《科学通报》1980,25(14):635-635
分子氮络合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一个领域,Chatt等于1975年在室温下成功地将分子氮络合物中的氮分子加质子转变成氨,证明了配位于过渡金属的氮分子的确能被活化并接受质子而生成氨.他们对分子氮络合物的加质子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后发现:只有单膦配位的分子氮络合物,如顺式[M(N_2)_2(PMe_2Ph)_4]及反式[M(N_2)_2(PMePh_2)_4](M=Mo或W),在室温下能和硫酸-甲醇作用而生成氨;具有双膦配位的分子氮络合物反式[M(N_2)_2(Ph_2PCH_2CH_2PPh_2)_2](M=Mo或W)则在质子酸作用下只能加质子而得到一系列具有  相似文献   

15.
黄桂清 《科学通报》1995,40(12):1102-1102
高聚金属多氧体系的成因和机理目前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最近,我们报道了迄今聚合度最大的两个分立多酸体系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它们是含混合价钼和钒(Ⅵ)铁(Ⅲ)的新型杂簇体系,其Mo:V比和Mo:Fe比是57:6.这里,我们报道另一个含亚铁态且聚合度更高的新型杂簇合物Na_3H_3[H_8Mo_(57)Fe_6~(11)O_(185)(NO)_6(H_2O)_6(MoO)_2]·81H_2O的晶体结构,其Mo:Fe比高达59:6.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步水热法分别合成了(BiO)_2CO_3和N掺杂(BiO)_2CO_3分级微球光催化剂,并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低浓度NO的净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微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对样品可见光催化氧化NO的反应过程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分析,结合电子自旋共振(ESR)对自由基的捕获结果,提出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纯(BiO)_2CO_3,N掺杂(BiO)_2CO_3的反应过程中生成了中间产物NO+,使得其反应路径与机理与纯(BiO)_2CO_3不同,且中间产物的存在提高了反应速率与效率.同时N原子原位取代(BiO)_2CO_3表面的O原子,改变了其表面结构,产生了更多氧缺陷作为活化NO的反应位点,提高了反应效率.本文对于光催化反应过程研究和光催化剂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洪茂椿 《科学通报》1992,37(19):1767-1767
含有二硫代氨基甲酸根(R_2dtc)配位的低价硬币金属(Cu、Ag、Au、Ni、Pt)化合物的报道屡见不鲜。然而,金属原子以一维链状排列且具有M-M间相互作用的硬币金属化合物却很少见。我们在研究低价铜和二硫代氨基甲酸根配体的化合物中得到一系列异金属的原子簇  相似文献   

18.
卢绍芳 《科学通报》1986,31(13):987-987
在研究三核钼原子簇的过程中已经发现,具有双齿螯合功能的[S_2P(OEt)_2]~-配基既可作端基螯合配体,又可桥联两个金属原子,因此有利于金属原子簇的形成。利用这一配基,我们曾经合成出一个类立方烷型的四核钼原子簇化合物{Mo_4(μ_3—S)_3(μ_3—O)[S_2P(OEt)_2]_6}。随  相似文献   

19.
某些顺磁性镧系化合物能使有机物分子在溶液中产生很大的核磁谱位移。第一个核磁位移试剂是Hinkley发现的Eu(dpm)_3·2Py加合物。立即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1970年Sanders和Willims发现Eu(dpm)_3是更好的核磁位移试剂。目前稀土离子β-二酮螯合物已成为重要的核磁位移试剂。一般研究三配位体螯合的稀土络合物较多,而四个β-二酮与稀土离子络合的化合物研究很少。在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合镧螯合物(TTA)_4LaQH中,La~(3 )呈现高配位数,组分内有4个双齿配位体及一个喹啉分子,因而在空间及  相似文献   

20.
袁承业 《科学通报》1983,28(14):861-861
羟肟类化合物能与Cu、Ni、Co、Fe等形成稳定络合物。羟肟类配位体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反应是通过酚羟基氧原子及肟基氮原子实现的。在配位体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中,对决定σ配键强度的配位原子电荷密度的贡献已被广泛重视。我们曾用Hückel分子轨道法计算配位原子的电荷密度及有关键序,并对它们在萃取金属离子反应中的贡献作了评价。文献中对金属原子反馈特性影响的研究尚少记载。Burger等认为,由3d~5—3d~(10)过渡金属与双肟或水杨醛肟衍生物所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受σ配键与反馈键的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