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时差反应?时差反应是由于横跨数个时区的高速旅行所引起的一种状态。其特征是人在新的时区在想入睡的时间难以入睡和熟睡,或者在白昼感到疲劳以及表现为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脾气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生物钟具有调整机体体温、控制白昼机体激素的释放和设定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当你横跨数个时区旅行时,你的生物钟不能和你旅行目的地的时间同步,这就导致了时差反应。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时差反应吗?我们不知道谁更容易发生时差反应。但是老年人、有睡眠障碍的人或者在旅行前睡眠不规律的人,可能有更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脑可以一部分睡着,一部分保持清醒,这时容易出现异常的睡眠行为(异睡症),最典型的就是梦游,他们可以在梦游时做饭、开车等,还会做出暴力行为,最可怕的是会杀人!这些事情是真的吗? 睡眠专家研究发现,梦游之后“一切皆有可能”.1987年5月的一天,加拿大多伦多的23岁男子肯尼斯·帕克斯因为挪用公款偿还赌债而被解雇,晚上,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看电视时睡着了.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人每24小时则有规律地睡眠和觉醒。一般睡眠6至8小时,其余时间保持活跃。在大约24小时内各项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称做尽夜节律。昼夜节律使人们在一天的一定时间入睡和醒来。喷气式飞机时差和工作日程打断这一节律,也打断了睡眠。血压、心率、体温和血糖水平都是每24小时内达到高峰和降至低谷各一次,都是昼夜节律的例子。体温在睡眠时最低,清晨时开始升高,当个人工作效率最高时体温达到高峰。有些人早晨精力旺盛,有些习惯于熬夜做事。激素水平、体温等的昼夜节律性改变具有内在周期,可能支配着这二类人。睡眠的节律被打乱,难以入…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4,(7):21-21
正夜里能否睡得好,晚上吃了什么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合则卧不安"的说法;临床营养学家也指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的食物。那么,究竟晚上吃什么有利于睡眠呢?牛奶: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使人昏昏欲睡的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其中的"类鸦片肽"可  相似文献   

5.
蔡伟 《科学大观园》2009,(12):68-69
梦境之谜 如果你问10个人梦境是什么样的,你很有可能得到10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因为这对于即使是科学家这样的人来说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一种可能性是:大脑通过做梦来刺激脑细胞神经元突触,使其运载一定的信息。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梦境是人们在日间无法顾及的任务和冲动的一种反应,做梦巩固了这些事情在大脑中的印象。总之,科学家们对一件事情还是达成了共识,就是梦境只出现在人的深度睡眠中,深度睡眠的学名是快速眼动睡眠。  相似文献   

6.
正瑞士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类睡眠和唤醒由大脑同一区域控制,这推翻了现有认知,对寻找新的睡眠疗法具有重要意义。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大脑丘脑中一小组神经元就像控制睡眠和唤醒的"开关",既能通过产生睡眠慢波促进睡眠,也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早已认识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睡眠问题古已有之。及至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对人类睡眠机制的了解也逐渐深入与全面。昼夜节奏的基因控制开关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控制人体内在生物钟基因机制的化学开关。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详细阐述了人体的昼夜节奏,而且还给出了一个精确的、可以应  相似文献   

8.
王国卿  童建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0):17-20,23
在中枢核团、外周细胞、整体行为、细胞信使和基因表达等不同水平上,较系统地开展了对生物钟的结构和功能的解析工作,继而深入探讨生物节律的内在控时机理。主要内容是(1)采用电生理、行为测定、形态学观察、生化检测和cAMP/cGMP及其相关酶分子昼夜活性测定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中缝背核(DR)对视交叉上核(SCN)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2)围绕中枢核心钟组织SCN和松果体(PG),观察了PG释放的第一信使褪黑素(MT),作用SCN上不同MT受体亚型→调制SCN昼夜节律性放电、引起SCN中第二信使cAMP、cGMP、Ca^2+和核内第三信使c-fos改变,检测各个信使昼夜节律性含量变化及其代谢调控的生物节律;探讨SCN和PG在昼夜活动度、体温调节功能上的差异;同时将cAMP/cGMP的周期性变化与细胞分裂的昼夜节律相联系,通过多种节律间的参数关系和位相性调控比较,在细胞水平上解析生物节律性活动的振荡特征、SON与PG间的跨膜信号转导及其对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3)研究昼夜模型动物中枢核团(SCN、PG)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核心钟基因、钟相关基因和钟控基因在昼夜节律调控中的作用,明确在中枢生物钟系统中,SCN和PG的昼夜基因表达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通过筛选和鉴定钟基因下游的目的基因,寻找中枢和外周组织中能够特征性表达或者共表达的钟控基因,从而为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中枢和外周昼夜节律生物钟间的机制性联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脑是如何管理愤怒情绪、精确调控攻击行为的?3月18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与虞燕琴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神经元》(Neuron)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聚焦小鼠大脑杏仁核延伸区域——后侧无名质,发现激活后侧无名质可触发情绪性攻击,揭示了多种攻击行为的梯度式编码方式,揭开了愤怒情绪的面纱. 该无名质纵贯人类大脑前后脑区,其后半部分属于杏仁核延伸区的一部分.在小鼠大脑中,它比外侧下丘脑的体积更大,比中央杏仁核有更多细胞数量.研究团队通过记录无名质细胞活动,发现两只小鼠在碰面并打斗后,无名质会变得异常活跃,类似于动员和调用“大脑中的武装力量”,甚至在战斗前就响起“冲锋号”,提示接下来将会发起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洗脑"真有科学依据。美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察一些志愿者的头部,发现人入睡后脑脊液会有节律地帮助冲洗大脑,清除大脑中的代谢产物。美国波士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招募了13名志愿者,并利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测这些志愿者睡眠时的脑部活  相似文献   

11.
许珍 《科学大观园》2011,(22):80-80
对很多人而言抑郁症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人们提起这种"心病"时常常带有某些偏见——认为都是想不开惹的祸。但事实上抑郁症绝非仅仅是心病,更有其复杂的生物学原因,甚至和基因、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可以透视监测一个人大脑的变化,就会发现抑郁症发病时,其大脑纵横交错的神经传感系统某处正表现出信息通路不畅。因而芬兰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照亮"大脑来激活大脑功能并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有效缓解抑郁症状的亮光耳机。  相似文献   

12.
<正>你有没有做梦之后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经历?美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大脑中一种控制食欲的激素可能还参与调节记忆,使梦境容易被遗忘,以防大脑信息过载。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52.8%的可分泌"黑色素聚集激素"的小鼠下丘脑细  相似文献   

13.
在大脑中,葡萄糖通过不同的新陈代谢途径起作用从而产生能量——这是它在大脑中最重要的功能,但葡萄糖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几种关键的调节(例如,细胞凋亡)、保护(即对抗  相似文献   

14.
正骑车、演奏、开车等技能,都作为程序性记忆储存在大脑中。美国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提高这种学习效率的特殊神经元,该论文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格莱斯顿研究所的Anatol C.Kreitzer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一直在研究基底神经节,它们是一组相互联系的神经元,可以控制运动,并与决策和行动选择相关。而快闪中间神经元在组织神经回路活动方  相似文献   

15.
大脑是一个让人迷惑的器官,像生和死、意识、睡眠和其他更多的东西,都是人类至今也没有解开的谜团。1、梦境如果问10个人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引发做梦?你会得到10种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揭开谜底。一种理论是:做梦过程中通过刺激大脑分子间的信息神经键,  相似文献   

16.
单倍体细胞适合进行遗传分析。最近成功通过单性生殖获得的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ESCs),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筛选。然而,从这些haESCs产生活的动物一直没有被实现,而这是将遗传分析扩展至机体水平所需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劲松研究组和分子生物学国家重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3,(21):23-23
入睡难、半夜醒、打鼾、睡眠不足,这些成年人睡眠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也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人人都知道睡好觉有多重要,而对于宝宝,尤其小婴儿,优质的睡眠更加重要。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0到5岁的小孩子中,约有2成的宝宝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18.
人体活动有着24小时的节律周期。以前认为,只有少数基因和蛋白质是周期性地打开、关闭,但美国科学家发现,身体各个器官的数千个基因,每天的起伏变化也都是可预测的,它们的活动周期则受多种复杂方式的控制。了解基因在一天中如何周期性地开关,是掌握许多生理功能的关键,包括睡眠和新陈代谢。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人员、得克萨斯大学西北医学中心的约瑟夫·塔卡哈斯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节律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他和其他研究人员确定了该基因为CLOCK,并发现其他两种蛋白BMAL1和NPAS2,能在白天与基因结合激活它们,另外4个节  相似文献   

19.
<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对肥胖症患者的大脑进行磁刺激或电刺激,或许可以有助于他们减肥。科学家们在研究中测试了两种非侵害性大脑刺激技术发现,不管是电脉冲还是磁脉冲,对于肥胖症患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被刺激的大脑部分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区域,而该区域与饮食自  相似文献   

20.
柴野 《科学大观园》2009,(20):72-72
1955年,在爱因斯坦去世的7小时后,普林斯顿病理学家Harvey Thomas解剖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报告说没有看出特别之处,仅有衰老带来的微微皱缩,以及比平均尺寸略微小一点。Marian Diamond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早期,她分析了几片取自爱因斯坦大脑前额叶及顶叶的脑片。这几个区域属于“联合”皮层的部分,与高级思维有关。通过与其他11个对照大脑的相应组织切片比较,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比例高于常人。鉴于组织保存和切片的方法,胶质细胞的绝对值难以测得,不过看上去爱因斯坦大脑左项叶的胶质细胞是正常数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