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没有信仰过基督教,也没有信仰过佛教,我信仰的‘教’就是中国强!我的信仰就是中国梦"。这是2013年3月23日,95岁的师昌绪先生在中国科技馆做科普报告《材料与社会》时,与听众交流时谈到的(图1)。师先生在谈到国产碳纤维问题时强调:"作为一个材料科学家,碳纤维的问题不解决,无法面对国人!"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15日是师昌绪先生百年华诞的日子,"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半个多世纪之间,与师先生接触良多,先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了终身,其业绩令人钦佩,其为人之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师昌绪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半年多了,但我还经常觉得他仍然健在,还是那样的敦厚蔼然、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4.
 师昌绪是中国著名材料学家,也是战略科学家,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是胸怀祖国、有担当、有责任的科学家。我仅就碳纤维方面谈谈师老的卓越贡献和他的战略思维。20世纪90年代,师老在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上就提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永恒的不可替代的材料",在香山会议上又提出"碳纤维是战略性材料"。正因他对碳纤维有如此的认知高度,才引领了中国碳纤维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师老就没有中国碳纤维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2018年是师昌绪先生诞辰100周年。《科技导报》约我写一篇小文,内容不限、思考月余,我想还是谈谈师老与生物材料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正>"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强富与贫穷。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3月23日,中国"材料之父"、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在中国科技馆作了题为《材料与社会》的报告,探讨中国梦实现之路。"实现强国梦必须重视新材料的  相似文献   

7.
 《李政道评传》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邮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书,感到受宠若惊--要论李政道先生(图1)一生所认识的人与直接影响过的人,我应该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学,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后,更不是他所主办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之一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师昌绪院士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受邀参加了1987年日本东京大学100周年大庆召开的“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并做报告,1988年东京的新材料国际会议,芝加哥的世界材料大会。1998年他荣获美国材料研究会颁发的”国-际实用新材料发明奖”。他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性能优异的碳纤维是世界各国的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需要的战略性材料,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碳纤维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性意义。但在此前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碳纤维市场的主动权都牢牢掌握在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里,并且,他们在该领域对中国实行严格的技术、人才和装备封锁。  相似文献   

10.
看中国     
正1文化美媒:美媒作者感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力量"无为"帮你乐于"少做少为",而且更幸福。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文章,很多人的新年计划都强调行动至上,不论是减肥、寻找真爱或者移居新城市。不过,我的首选是静而不动。这得多谢中国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1.
塑料用玉米做,房子以洋麻建,沼气代替石油,不毛之地成为植物的生长乐园,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有很多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比尔·盖茨预言:超过他的下一个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 生物经济正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美国确定"人类基因组计划"、"国家植物基因组计划",欧盟想用10年超过美国,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战略,新加坡计划5年内建  相似文献   

12.
 师昌绪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老一辈杰出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当代材料科学界的巨擘,是中国科学基金事业和中国工程院的创始人之一,对国家科技、教育、产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材料科学界、工程科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3.
1."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经常说这句话。2011年1月14日上午,师老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4.
 2018年11月15日,是师昌绪院士诞辰百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和追怀的日子。"德大必昌,慧高自隆。"这是2009年,师老写给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简科技)的寄语,同时也是对中国碳纤维行业发展未来的期许。如今,国产碳纤维材料已经打破世界垄断,并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国之重器有了民族材料护航,在这样一个节点怀念师老,对于实现科技强国、民族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百年,他的治学作风和为人风范是中国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楷模,将永驻青史。我有幸与黄昆先生的几次交往,给我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 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正式启动强化全球竞争力的"材料基因组行动计划"(MGI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这对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第1 次清晰地将"Ma-terials by design"的材料科学之梦展现出来。"材料基因组"思想的内涵在于理性开展材料研发,突破传统材料科学研究中以大量经验积累和简单循环试错为特征的"经验寻优"方式,实现科学化的"系统寻优",革新材料科学的研究模式,促进材料科学研究的创新。虽然材料科学界对"材料基因"本身的学术定义尚存争议,但这种集成的理性研究和MGI 本身以其深刻的学术内涵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我与洛哈尼先生结识是1980年的事。那时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与南亚学者学术讨论会”上,他是唯一的尼泊尔代表,是一位经济学家。前不久,我赴尼泊尔访问,自然就想起了他,他已经就任财政大臣之职。我正犹豫前去拜访会不会打扰他时,他却亲自在电话里说,只要我想见他,他就有时间。于是,我冒昧地造访了两次,聆听这位著名学者描述尼泊尔经济概况,真是得益匪浅,不胜荣幸。  相似文献   

18.
中山茂(1928~2014年)先生是日本著名科学史家,同时也是李约瑟在日本的重要支持者。他生在大阪,长于广岛,并于1945年亲历了原子弹爆炸。战后他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天文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留学,于1960年获科学与学术史博士学位之后回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中山茂先生在科技史领域业绩很多,尤以翻译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从而将其"范式论"介绍到日本一事最广为人知。此外,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史出发,他的研究业绩广及与东亚的近代化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史、大学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史。  相似文献   

19.
<正>人生为了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争论也就亘古不休。师昌绪,这个在2011年1月14日站在国家科技界最高领奖台上,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耄耋老人,以他91年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这个答案——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本期特刊共收录文章近40篇,主要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以祝贺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编按]我记得,今年9月29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会议由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主持,各相关部委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主要内容是审定2016年的59个国家重点专项。在会上,我建议将中医中药项目列入中国重大科技专项中。因为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