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农业干旱风险不断加剧,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凝聚力的本质是"综合",具体表现为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同,可以较好地刻画综合风险防范水平.从参数定量、实践应用和精神力评价的角度对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表明:1)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关键参数定量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参数的效益与动态化问题;2)凝聚力理论在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的实际应用还有待加强,灾害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各主体风险防范的感知以及抗灾资源配置情况需要进行深入研究;3)精神力与凝聚力互相联系而又彼此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属性内涵,可从"凝神聚气→凝心聚力"的方向进一步将两者进行整合.通过文献综述,以期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凝聚力,从而满足灾害系统复杂性研究需求,为风险定量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根据区域灾害脆弱性理论,农业旱灾是致灾因子干旱与农业旱灾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性的存在是农业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因素.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混合BP神经网络算法,运用MATLAB实现农业旱灾脆弱性快速模拟评估,建立基于混合BP神经网络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3.
《贵州科学》2021,39(4)
以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毕节市为例,在全面分析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救灾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用熵值法综合评估毕节市县域尺度的洪灾风险。结果显示:(1)毕节市洪灾风险高,风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承灾体的脆弱性,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市43.27%;(2)其洪灾风险的区域差异显著,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综合洪灾风险逐渐变小;(3)在抗洪中需从三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气象监测,二是生态环境及海绵城镇建设,三是经济建设,提高救灾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马建琴  温婷婷 《河南科学》2014,(11):2414-2417
针对以往研究中旱灾发生概率计算精度不高、权重确定不够客观等不足,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和农业旱灾风险指数法,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抗旱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相应的评估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对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进行分区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和安阳处于致灾因子高危险区;鹤壁和新乡处于孕灾环境高敏感区;焦作和济源处于承灾体高脆弱区;开封、郑州、洛阳处于高抗旱减灾能力区.综合各影响因素的风险指数,安阳、鹤壁和济源处于农业旱灾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统计特征与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5年有关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5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综合灾情进行了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上呈年均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且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各主要气象灾害中,以旱灾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低温冻害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小;但从对种植业总产值的影响来看,又以涝灾影响为最大,其次是风雹,低温冻害与旱灾相对较小.说明仅从受灾或成灾面积不能准确判断某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影响,还需要从农作物种植制度、价格等人为因素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EPIC农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侵蚀土地生产力影响评估模型(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 EPIC)是美国农业部研制的水土资源管理和作物生产力评价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EPIC模型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在农田、区域以及全球等不同尺度上的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EPIC模型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模拟精度、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业旱灾风险研究等领域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通过研究诸多作物限制因子对作物生长影响的关系,已经很好地改善了EPIC模型的模拟精度,但突发性的环境变化对模拟精度的影响程度还不清楚;气象因子对作物影响的敏感性研究已较为完善,而气候的阶段性转折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农业旱灾风险的研究主要是从灌溉制度上对农作物需水的数量和时间进行控制管理,运用EPIC模型从灾害系统的角度研究农业旱灾风险还比较少.根据EPIC模型应用研究的现状,以及国内进行EPIC模型研究的良好数据平台,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可能导致的气候渐变和突变的背景下,提出IPIC模型在以下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发展前景:1)气候极端事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2)气候渐变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降尺度后的未来气候情景与EPIC模型的结合应用研究;4)恢复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曲线,减轻农业旱灾风险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旱灾的频发区,该地区的旱灾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该省农业灾害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意义重大.根据山东省农业系统脆弱性与灾后恢复力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个适合本地实际的旱灾恢复力评估模型,并以历史数据为依托进行了恢复力指数的尝试性构建.结果表明,"气候"、"土地利用状况"、"农户收入"和"农业投入"4个指标是影响研究区旱灾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旱灾恢复力在1980年~2013这30多年间总体来看比较平稳,其中1983年、1987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恢复力水平较低,1984年、1990年、1996年和2005年恢复力水平较高.根据该模型构建的恢复力指数测算结果预测得出2014年山东省旱灾综合恢复力空间分布情况为青岛市最高,聊城市最低.  相似文献   

8.
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新型研究课题,目前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是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以甘肃天水食用杏为例,从分析影响杏产量形成的气象因素入手,利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构建了"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评估"3种农业气象灾害等级风险评估模型,对1982-2011年30a农业气象灾害对食用杏产量形成影响进行了综合风险评估,灾年(包括小灾、中灾、大灾和特大灾)评估以"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准确率最高,为90%;"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居次,准确率80%,以上2种评估方法评估效果都比较理想,可为多年生果树作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是准确预防农业旱灾风险的前提,在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调控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减轻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对减少旱灾灾损极其重要。为动态评价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强弱程度,综合考虑各评价年份旱灾脆弱性的动态发展特征,通过构造联系数的变化增量函数同时借助联系数各分量动态变化的性质改进差异度系数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相耦合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安徽省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中。结果表明:2001—2010年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只有2001、2002、2003年为4级水平,2004—2010年均为3级水平,全市的脆弱性程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系统对于旱灾的承受能力呈逐年提升趋势。上述动态评价成果显示,基于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耦合的评价方法更能体现出时间变化对于旱灾脆弱性等级变化的影响,可为区域农业旱灾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对推动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需求.聚焦我国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和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三大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成就.在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上,全面回顾了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全球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进展.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上,从重大事件和活动中的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智能化水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和标准化、蓝天保卫战中的先导联动作用和机制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主要成绩.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上,从新时代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顶层设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4个方面介绍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业务、研究和理念上对我国未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进行了相应的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背景下,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省气象水文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灾害数据,通过分析气象灾害(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等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而对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1)高温灾害苏南地区风险最大,苏北地区风险最小;(2)低温灾害风险在省内从北向南递降,高风险区位于苏北地区,低风险区位于苏南地区;(3)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苏北地区,淮安、宿迁、连云港以及盐城北部属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和南通北部属于中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徐州西部,无锡、苏州以及南通东南部;(4)旱灾风险从苏南向苏北递增,最大区域为宿迁、连云港西部及徐州东部,旱灾风险低值区位于苏州、无锡、镇江、泰州及南通北部.风险区划结果能直观反映出气象灾害的区域性差异,且与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一致,因此对气象灾害进行全面精准的预报是进行防灾减灾的主体,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降低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成灾体的易损性以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基于历史相似案例的旱灾灾情评估研究报道甚少,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历史相似案例的旱灾灾情评估技术流程,并以河南省为例,收集了2001—2013年该省农业旱灾相关数据,对2007年和2013年的农业旱灾受灾面积进行了基于历史相似案例的灾情评估.结果表明:只利用一次灾害历史事件进行灾情评估的结果不可靠,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基于2个以上(包括2个)历史相似案例的河南省旱灾灾情评估精度在77.72%和96.28%之间,且选取2个相似历史案例时评估精度最佳(评估精度在90%以上).基于历史相似案例的旱灾灾情评估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2008—2010年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首次将平均地闪强度引入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结合杭州市的人口经济影响和自然地理要素,选取地闪密度、平均地闪强度、人口密度等16个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要素权重,从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能力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雷电灾害的综合风险.从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总体上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在杭州市西南地区比较低,近海的东北地区则比较高;杭州市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和近富春江地区是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较高的区域,低风险的区域主要在杭州中西部地区.对杭州市雷电灾害进行了灾度评价,以验证风险区划的正确性,证实区划结果与实际雷电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陕西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51~2000年陕西省降水、主要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资料,用降水的Z指标法、农业旱灾率,确定了陕西旱涝和农业旱灾等级,分析了干旱灾害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干旱灾害以20世纪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旱灾经济损失估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灾经济损失估值是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旱灾经济估值的程序、指标和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对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灾害救援损失进行了定量估算,从而为正确制定减灾决策和评估减灾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实验室项目组在2003-2020年先后申请并执行了"区域农业旱灾灾情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诊断与分析"、"区域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评价方法与综合减灾机制研究"、"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模型与风险防范模式"和"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研究"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发展了区...  相似文献   

17.
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旱灾的脆弱性评价是旱灾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本文从脆弱性的定义出发,明确界定了旱灾脆弱性评价的内涵,系统梳理了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评价和脆弱性曲线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未来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应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未来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应该逐步从定性的区划评价研究过渡到定量研究上;2)在区划评价研究中要重点加强指标权重确立的科学性、合理性;3)在脆弱性曲线的构建中要加强对脆弱性曲线精度的验证和适用性的评价;4)综合利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精细尺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是典型旱灾频发省份,而且每年发生旱灾的地区都有变化,了解旱灾风险空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对防灾减灾部门及时准确制定抗旱规划意义重大.利用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四因子理论,选取安徽省气象、水文、社会和经济等18个指标,建立了安徽省旱灾风险评价模型,对安徽省2000—2009年旱灾风险进行了区划,利用单一风险动态度、综合风险动态度和风险置换系数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安徽省2000—2009年间旱灾风险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单一旱灾风险动态度变化的波动性较强,综合风险动态度变化则比较稳定;高旱灾风险和中旱灾风险、低旱灾风险和中旱灾风险之间置换相似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的农业应急管理设置有完整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重视灾害的预防管理及应急教育,重视灾害应急中的社会参与。当前,我国的农业应急管理存在缺乏统一的综合性农业应急管理机构、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农业应急管理方面需完善机构体系、运行机制与法律体系,增强预警能力、危机意识和救灾能力,建立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并发展民间非政府应急组织。  相似文献   

20.
农业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业受灾害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业灾害风险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从农业灾害的危险性、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和产业的应急能力水平三方面来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降低农业灾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