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设计将怎样发展变化?未来设计的目的将是什么?未来设计评价的标准将如何变化?未来设计对人类的发展将意味着什么?在现代设计塑造了一个“人为世界”,而“人为世界”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室内空间的绿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辉 《科技信息》2006,11(10):261-262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功能性、私密性的空间中,藉此来排除大部分来自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但也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和环境的融合,失去了本性所向往的开敞感、生命力和创造性。同时高速度、高效率的紧张工作使人在精神上缺少宁静与和谐,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大自然的追求与向往,由此逐渐从不自觉状态进入自觉状态,将自然中的绿化加工浓缩引入室内,形成室内绿化的装饰与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环境态势严峻地球及生物圈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孕育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自然环境赋予人类以生命,并支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若干世纪以来,人类和自然环境大体保持着平衡,人和自然构成一幅稳定而和谐的图景。然而,工业革命空前地强化了人对自然的作用,在缺乏深谋远虑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进军中,自然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4.
项艾 《安徽科技》2011,(1):36-37
会展设计是围绕会展的主题、目标和内容,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空间环境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手段,人为地创造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彼此交流的时空环境。其任务是帮助会展组织者和参展者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要求会展设计必须明确会展活动的各个要素,即组织者、  相似文献   

5.
室内设计的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奇 《工程与建设》2010,24(4):456-458
生态室内空间设计概括地说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寻求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室内空间环境。生态室内空间是生态建筑中的一个小环境,从属于建筑和自然环境,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充分考虑其对建筑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与建筑外部空间,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生态因素的考虑会有助于室内空间的理性设计。  相似文献   

6.
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变得更为严峻;城乡工业的发展,污染物的排放正在侵蚀着中国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变了我们和整个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处,而不是肆意破坏.只有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地进行创造性设计,才能在建筑环境中做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贵州草海是一个30年来人为活动影响严重,自然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高原湖泊.本文具体分析了草海人为排干涸田后的灾害性恶果和湖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着重分析了草海恢复以后的自然资源优势及其基本特征.结合草海自然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和现状,指出了草海综合发展的可能途径,即针对草海自然环境的脆弱特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建设;针对草海湖泊功能的有效性特征,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海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侵权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侵权问题进行法律调控的前提是对该概念给予正确的厘定。本文在探讨环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侵权行为等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环境侵权是指以人为活动为原因,致使自然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进而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或环境权益的特殊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娟 《科技资讯》2009,(33):105-105
当前,很多环境设计作品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并不断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生态主义追求,而现代陶瓷艺术不仅能够和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且应和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想,强调为人们创造一个抒发情感情怀的心理空间,于是陶艺开始介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出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祝枫 《科技资讯》2011,(21):79-79
生态建筑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建筑的生态设计主导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提倡科技的前导性,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发展自然,保护自然。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玻璃工业等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业的物质基础。高科技的发展使新的结构技术、智能技术、照明技术等在新型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使得现代建筑业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探讨了现代城市良好居住环境规划与建筑生态设计的问题,以期实现未来建筑的以人为本目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特色是城市绿色环境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城市绿地特色塑造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形成城市绿地特色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绿色环境品质.本文以武穴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结合城市地域自然特征与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借用比喻、象征、固化、抽象等方法,沿城市规划骨架中的点、线、面、体等空间层次,充分利用江堤、湖岸、港道、人文历史等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地塑造城市绿地,探讨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方法,形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的城市绿地特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人地关系认识史上,人类最先把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看成人类一切活动的主宰;随着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人类认识到,人是可以战胜自然、利用自然的,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最终找到了既不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生存需要,又能满足我们这代人需要的生存模式--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廖国华 《科技信息》2008,(8):219-221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还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景色,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憾和美的享受。很久以前,人类就认识到自然景观的精神愉悦作用,并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到了现代,生活在拥挤嘈杂城市中的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静感受,使他们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舒缓紧张工作的压力。我们通过永宁江跃进闸滨江绿地公园设计的案例,探讨如何在人工环境中再现自然,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以此向人们传达自然环境的意向。  相似文献   

17.
航空相机是一种专门安装在航空器上对地面上的事物进行投影扫射的光学摄影器材工具。航空相机自动调焦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多种多样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压力、风力、空气阻力、自然温度等多种自然气候的影响,所以说,航空相机自动调焦系统的设计是一项专业,充满高技术含量的研究和发工作。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广场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小,功能齐全,集娱乐、休闲、美化环境、经济实用于一体的现代开放园林式广场。本设计运用简洁明快,自然流畅,现代几何构成与古典自然构成相互融合的设计手法,充分发挥园林艺术在广场设计中的运用,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使该广场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观赏景色的主要场所。广场所营造出的幽雅、静谧、和谐的环境,让来此处的人得到充分的放松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胡兆荣 《科技资讯》2007,(21):156-156
城市设计历史悠久。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联系紧密。现在城市设计强调以人为核心,研究城市整体及局部的型体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塑造。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与交融,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程序和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是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的不同学派,反映了各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地关系的演进进行研究,对于处理好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