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中游粗沙区的范围、数量及其基岩产沙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景可 《科学通报》1986,31(12):927-927
黄河下游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道里,其中有2.8亿吨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这部分泥沙是威胁黄河下游的根源之一,研究这部分泥沙来源区的范围、数量和产生的地层,对治理黄土高原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沿岸风成沙入黄沙量估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根生 《科学通报》1988,33(13):1017-1017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近年研究表明,黄河携带的泥沙造成危害的部分主要是粗沙。我们的研究表明,黄河沿岸(沙坡头—河曲段,以下称黄河风沙段沿岸)风成沙入黄,以及流经风沙区的几条主要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浑河等)风沙输入再被流水搬运入黄,是黄河泥沙中粗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仁 《科学通报》2009,54(5):674-674
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是一个整体. 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泥沙, 流域环境决定着进入河流的水沙条件, 而水沙条件变化又进一步影响河床演变过程. 以前泥沙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河流输沙与冲淤上, 而对流域面上的侵蚀产沙重视不够. 河流来水来沙条件是通过流域水土流失研究以及利用原型观测和经验方法得出的. 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今还处于小流域的经验估算阶段. 因此, 加强流域泥沙研究, 从根本上揭示流域产流产沙与河床演变及江河治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钱宁院士最早开展流域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 他通过观察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淤积现象, 认识到黄土高原粗泥沙来源对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起主要作用, 并初步划分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来源区的范围,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指明了方向. 本人在黄河综合治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承担了“拦减粗泥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影响”的课题, 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土壤侵蚀和输沙特性开展研究, 揭示了来水来沙减少对下游河床冲淤和演变的影响规律. 这些成果是基于对水文资料分析和河流水沙模型计算得出的, 但也需要从流域泥沙角度深入研究河流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明甫 《科学通报》1957,2(18):555-555
今年八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为了研究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而召开的陕、甘、晋、豫四省座谈会已胜利地结束了。在会议上经过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和算帐摸底,使我们从实际情况和具体分析中进一步认识了水土保持对建设山区,根治黄河泥沙,从根本上扭转山区贫困面貌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它的  相似文献   

5.
老牛湾     
“湾”是指河流曲的地方,而“滩”则是水边泥沙积成的平地。蜿蜒的黄河沿河道不断奔流,难免与之依附的陆地相互迁就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著名的黄河九曲等壮观,那些数不清的黄河湾、黄河滩散落在黄河上,使之愈发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6.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国英 《科学》2003,55(1):41-44
在我国古代治河典籍中,黄河很早就被称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因为多泥沙,且河道善淤、善决、善徙,黄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存在的粗粒泥沙。这些泥沙被水流挟带,输送到下游,使河槽严重淤积,抬高河底及洪水位,造成堤防漫决的危机。要解除这危机,惟有在中游干、支流上建成拦沙库。这对消灭泥沙来源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争取时间。本文简要介绍建设碛口拦沙库的方案。根据实测泥沙资料,并用电子计算机,算出拦沙库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沈楠  大山 《科学之友》2007,(7A):43-43
“湾”是指河流曲的地方,而“滩”则是水边泥沙积成的平地。蜿蜒的黄河沿河道不断奔流,难免与之依附的陆地相互迁就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著名的黄河九曲等壮观,那些数不清的黄河湾、黄河滩散落在黄河上,使之愈发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源,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河床能不抬高。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曾以“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规划原则,对黄河做了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0.
为了澄清黄河泥沙,充分利用其水利资源,在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平原出产丰富的粮食、工业原料、畜产和木材,不可避免地要归结到如何防止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也就是如何保持水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黄土高原土地的生产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畜牧都不能有高度的发展,黄河巨大的水利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又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国泥沙最多的河流。1950年代建立的三门峡水库因考虑泥沙问题不周,大坝建成后,库区很快就被泥沙淤平。后来,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凿开大坝上的排沙孔,才保证了电站的发电,但库区和库区到陕西潼关河段一直淤积严重。水利部决定采用机械清淤的方法,降低潼关高程,提高三门峡水电枢纽系统的综合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1973,18(1):39-39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一泻四千八百多公里,注入渤海湾,由于黄河的中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每年给下游带来十六亿吨的泥沙使河床淤积高于地面,解放前年年泛滥成灾,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网报道,2006年6月,考古学家寻觅多年的东周卫国都城遗址在黄河北岸的河南濮阳县浮出水面。这是一处因黄河水泛滥而被泥沙深埋地下、面积约916万m2的古城址。这不仅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还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寻找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史为秦晋交通之要冲,而今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黄河、长江、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比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赵一阳 《科学通报》1992,37(13):1202-1202
黄河以输沙量居世界第一而著称于世,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河而举世闻名,二者源源不断地每年约以5×10~8t(长江)至10×10~8t(黄河)的泥沙输入到海,对我国大陆架浅海沉积作用有着巨大的贡献,本文旨在提出黄河、长江、中国浅海沉积物60种元素丰度,这不仅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最基础的资料,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背景值,同时试图通过三者元素丰度的比较,探讨彼此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李海东 《科学通报》2005,50(23):2656-2662
河口入海主流是河流泥沙入海的关键传输通道. 2005年6~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 在黄河口进行了3次沉积动力过程现场观测, 结果表明河口入海主流在20余天内产生了较大幅度的快速摆动, 在相应时段的卫星遥感图像上也得到良好的印证. 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是径流与河口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泥沙快速入海, 在拦门沙区域沉积形成拦门沙群, 这是导致河口入海主流快速摆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黄河源区和上游年径流量锐减,它严重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量,并引起黄河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断流天数的增加;并且还指出,黄河上游和源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降水的减少可能是导致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锐减的主要原因,而黄河源区降水强度的减弱对于黄河源区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的锐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本文还表明了从20世纪80~90年代到新世纪初黄河源区气温的明显上升并没有导致此区域蒸发量的太大变化,它对径流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此地区植被和冻土退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傅樂煥 《科学通报》1954,(10):84-84
一问题的提出 1953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和1953年7月号“科学通报”先后分别发表了由项立志、董在华两先生联合署名的“黄河河源查勘记”和由董在华先生单独署名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两文。在这两篇文章里,作者们根据了他们参加1952年8月由中央水利部水利委员会和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局合组的黄河河源查勘队在河源地区实地查勘的结果,对黄河河源的问题提出了两项重要意见:第一,黄河河源附近的“扎陵”、“鄂陵”两湖的名称过去都弄颠倒了。过去都说“扎陵”在西,“鄂陵”在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下游泥沙响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傅开道  何大明  李少娟 《科学通报》2006,51(Z2):100-105
澜沧江梯级开发对下游河道泥沙过程的跨境生态效应,是该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开发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利用澜沧江和下湄公河上下游两个紧邻的干流水文控制站允景洪水文站和清盛水文站1987-2003年实测泥沙序列,进行含沙量月序列过程线对比以及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位于大坝下游的两站虽均受已建水库调节流量的影响,但两站的来沙响应趋势不一致,年序列线性回归拟合程度不高;时间序列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表明了,两站泥沙除了上游的允景洪最大悬移质泥沙含量变化是下游清盛最大悬移质泥沙含量变化的原因以外,年平均、年月平均最小泥沙过程无明显因果关系.这些方面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澜沧江电站建设对下游泥沙变化以及跨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9,4(20):704-704
为了在基本上闡明渤海湾泥沙运动的規律和特征,弄清塘沽新港泥沙的来源,为減輕新港洄淤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洄淤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組織了渤海湾动力地貌調查队,在全长350公里海岸綫的范围內,进行了陸上近岸带地貌、第四紀地貭調查,編制了渤海近岸地带五万分之一地貌詳图,并在上述岸綫所包围的海区内,进行了水文、地貌的昼夜连续观測,先后参加这一工作的共有16个单位,70人。根据初步分析結果,他們认为黃河是新港泥沙的主要来源。根据以上有关渤海湾的水文动力和地貭地貌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已得到了渤海湾泥沙运动的一个初步的較为清晰的概念,并且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初步地說明,黄河輸出的泥沙是造成新港附近海区淤积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