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3.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5.
贵州安顺的屯堡乡民来自明朝调自中原及江南的屯兵,由于当地的地理地貌与屯堡先民的使命相合,所承载文化得以在区内封闭生存,彼此的认同亦得到强化,进而导致屯堡内通婚。区内各种组织繁多,其功能在于扩展核心家庭的文化及社会关系的构建。有不同于其他农村地区的发达的社区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独特案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发一个涵盖个人、组织与社区3个层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心理、文化和环境增权及其去权的12个维度、37个测项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测度量表,对贵州省西江苗寨政府主导模式和天龙屯堡企业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政府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经济去权感知、政治去权感知、心理增权感知、社会去权感知、文化去权感知和环境增权感知测度值较大,而企业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经济增权感知、政治增权感知、心理增权感知、社会增权感知、文化增权感知和环境增权感知测度值较各去权维度感知测度值更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很久以来,广西西部壮族与广西东部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别,羁縻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和原始社会残余构成西部壮族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改土归流以前数百年间最显著的文化事象。要揭开壮族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些文化事象。本文从壮族原始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的存留变异入手,试图探讨壮族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8.
通过诸神诞生和植物信仰等实例,说明民间传统文化事象在各民族间的共通性、共同性和相异性;认为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探寻民间文化事象的本质性的民族内涵,同时强调在探索其历史形成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顾及到这些传统文化事象的价值层面,也即这些文化事象与其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且要特别关注这些民间文化传统事象的现实性和现在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社会发展的速度较之以往任何阶段都要快出多少倍。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梳理,提出几点思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文化的解释"和"科学的解释";"自然齐一性"和"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陈染的文本中,象征手法大量泛化,不再是辅助方法,而是一种独立的、主要的表现手法.陈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可以归结为事象、人象和景象三类进行阐述;陈染文本的诗意内涵、意象境界,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象征手段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贵州屯堡建筑的田野考察,剖析了屯堡建筑的特色构成,结果表明屯堡建筑独具特色以及相应的遗产保护价值.针对当前对屯堡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建筑,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力的因子,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屯堡建筑走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任何文本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社会文化语境是言语交际和文化传播的人文背景,它具有隐含性与可推导性。它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文本产生后,它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间接地表现话语的意义,并包蕴着文本之外多方位的文化内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本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社会文化语境是言语交际和文化传播的人文背景,它具有隐含性与可推导性。它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文本产生后,它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间接地表现话语的意义,并包蕴着文本之外多方位的文化内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现代发展加剧了传统民族社区结构的分化与观念的重构,民族社区文化与社会关系所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日益突出。对辽宁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促进认同性整合,重塑社区价值理念和协调族际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文化整合功能作用下,回族与其他民族的居民逐渐联结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一同推动着社区的繁荣进步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离乡背井的福建人在移居地兴建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宫馆空间最初往往合二为一。闽人在宫馆中进行祀神、议事等社会生活,帮助其完成身份认同,塑造族群共同体,更顺利地适应环境,谋求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的空间关系呈现出从合一走向分离的趋势,其文化传承的空间意义愈加凸显。从再造原乡到文化传承,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不仅是地理的、物质的空间,也是社会文化的空间,既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载体,又是凝聚“海丝”沿线全体闽人及至华人的纽带、桥梁。  相似文献   

17.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和空心化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成都市明月村为案例,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从城市流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月村的移民通过乡村制度性公共空间的参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重构、节庆事件空间的打造、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灵活转换等日常生活实践,重构了旅游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尤其是强化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地方认同。研究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以往对生活方式型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范畴从私人或家庭领域扩展到了社区公共领域,丰富了生活方式型移民对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特色专业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类图书馆在社会知识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矛盾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以及为社会公共文化提供服务的必然性、优势及其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依据老工业搬迁区宜居城市的三个层次建设目标,即宏观层次的宜居城区建设、中观层次的宜居社区建设和微观层次的宜居搬迁地建设,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以中观层次的宜居社区新湖社区建设为例,从居住社区外部环境评价和内部环境评价两个方面入手,以基础生活环境配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景观环境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预留、建筑物风格及布局以及和谐社区物业管理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展开讨论,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指标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