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由于性别区隔的视角差异,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建构女性形象不成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家认同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无法进入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第二,女性形象是小说的功能性人物,是作家理想化的产物;第三,作家潜意识中以女性对男性的付出程度来表现其存在价值。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应当服从人物的生命逻辑,平等地描摹复杂的人性,以更宽广的视野完成人物主体在社会中的多维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通过对叙述聚焦等写作技巧的高超运用,凸显了墨西哥裔女性遭受父权压迫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她们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过程。书信体叙述模式以多重式聚焦方式,彰显了女性叙述者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无聚焦叙述视角发挥了其相对客观等优势,便于读者阅读。全书中最常见的内聚焦叙述既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儿童世界中的性别压迫及其严重后果,又对涉及反抗男权身体规训的女性凝视予以了较充分的展示。由此,《喊女溪》的叙述聚焦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主题相得益彰,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4.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5.
康拉德在经典长篇小说《诺斯托罗莫》中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声音,给小说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樋口一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不幸的、痛苦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身份融于其中,在文坛上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小说中登场人物所说的"梦"为主线,从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设定,探究一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8-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充满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纯真年代》中,她塑造了两个互为对照的女性形象:梅和埃伦。为了避免女性作家身份给创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华顿采用了以男性人物纽兰为中心的叙事格局,并以后者的眼光来刻画两位女性人物。同时,她又通过对(故事外)叙述者叙事声音与人物叙事眼光之间关系的巧妙调节,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所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9.
<玛丽·巴顿>的叙事声音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其通过对19世纪英国工人阶层生存状态和心灵的展示,揭示了阶级的压迫性,对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出现的劳资冲突进行了质疑.同时叙事声音宗教色彩浓烈,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自己行为、话语的指南,宣扬了上帝的仁爱、怜悯和慈惠.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声音一直沿用着温顺的词语,但却显示着女性意识.其中冷峻和温暖的话语交织,显示出女性的智慧、理性.表达着女性的自尊与独立.  相似文献   

10.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按文化地域分,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可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11.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所著《冷山》以逃兵英曼的返乡经历为明线,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兵寇封锁杀伐下艰难的归乡之路。同时,艾达与鲁比的姐妹情谊互助以及生态女性成长作为潜行于文的暗线,更为深刻地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与关系。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中两名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批判性建构进行解读,探索困囿于顺从和驱离状态的女性如何在与自然以及他人的主体间性互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亨利&#183;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亨利&#183;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按文化地域分,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可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14.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少有文章分析小说中的三名主要女性人物黛西、乔丹、茉特尔的共性与意义。从文本上分析,菲氏笔下的三名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自私、空虚、金钱至上的品性。从深层次意义上说,这种描写是菲氏整部小说象征主义的一部分,是他对美国社会精神价值观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5.
周大新的小说有意构造了女性形象新的想象模式,他通过对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参与和创造、在性爱上的主体性、女性同盟的建立等的书写,表明了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欧茨早期的代表作《那年秋天》展现了她对美国现代家庭婚姻问题的思索。小说的叙事在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上交替进行,展现了人物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全知旁观视角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交替展开以及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的同时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同人物的叙述声音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出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危机。  相似文献   

18.
象征意象的成功运用是《占有》小说语言的显著特色之一。人物和地点的名称所构成的意象象征女性封闭的物理或心理空间;对“白色空床”的共同梦想象征着两位当代学者对简单秩序的共同渴望;象征性对词的使用突显了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象征意象连接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在表现主题和建构文本方面极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关乎该民族的生死存亡。厄德里克的著名小说《爱药》探讨了当代北美印第安民族内部成员之间如何共处,呈现了印第安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四种文化形态:纵欲轻生的原始文化、苟且偷生的保守文化、爱生护生的女性文化和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小说揭示了爱在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20.
《西夏的苍狼》是有着二十余年苦修经历的雪漠用生命孕育出来的,是一部书中人物、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的关于灵魂的清凉之旅的最新力作。小说描写了紫晓、奶格玛、黑歌手等诸多人物在历史与现实中展开的对信仰世界的探寻,以"笔者"与书中人物建构的叙事框架促使读者冷静地思索作家笔下的信仰世界,小说的成功还得益于作家宁静的写作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