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本文对新疆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结构分析、所属民族分析、以及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非遗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分别开展点(优秀旅游城市)、线(主要公路、铁路)、点和线综合与140项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的相交分析.研究表明:1)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为主;2)从非遗项目的所属民族看,以维吾尔族为主,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项目较少;3)从空间上分析,非遗与点、线、及点线综合相交所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综合主要集中分布在昌吉市-阜康市-乌鲁木齐市组团区、喀什市相交区、库尔勒市相交区;4)新疆非遗空间的分布特征主要与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5A、4A景区分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肖刚  肖鸿芸 《江西科学》2021,39(4):750-757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已成为提升旅游高品的重要载体.以长江经济带五批国家级和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带内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为主,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和曲艺则相对数量较少的类型分布结构;2)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呈现集聚为主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为扩散的特征;3)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集聚形式表现出团状与带状相结合的特征,其中有1个高密度核心区,6个次级聚集区,2条带状聚集区;4)长江经济带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数量上呈现为上下游多中游少,结构上则以传统技艺为主,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在非遗传承与活化工作中融入现代旅游,有助于实现非遗的再现、再造、再生,能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以安徽省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非遗的传承与活化和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在分析了六安市非遗的基本状况、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开发,促进非遗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非实体文化资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作为产业转型代表地区,注重文化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理清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鄂尔多斯市4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非遗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在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集中于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2)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民俗(155项)与传统技艺(105项);(3)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137项和98项;(4)非遗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多样,受地形、水文、人口密度、民族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5)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存在相辅相成关系,非遗项目与旅游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是非遗项目级别认定和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诸多制度、规范、标准并不完善,各地在非遗项目遴选和申报时缺乏完善的非遗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难以有效地保障非遗项目评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建构一套适宜的"申遗"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项目的类别及构成、濒危状况、保护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从非遗的品质评估、价值评估、濒危度评估、保护评估四个维度构建了非遗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价结论分析各类非遗资源的申遗价值与重要级别,划分出不同性质非遗资源差异化保护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项目申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902项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宏观上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微观上具有邻近城市分布和邻近铁路、公路分布的特点,其中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进程、文化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非遗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4年和2019年的微博数据,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探析京津冀地区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特征,结果表明:1)公众对非遗文化感知在2014—2019年呈现增强趋势,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呈现由北京和天津双中心向京津冀全域扩散、由剧场这类单一类型场所向多种文化场所扩散的趋势,非遗文化类别从传统戏剧和曲艺为主向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等多种非遗文化类别扩展;2)公众情感的正负趋向分析可以为非遗文化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视角,公众情感态度总体是积极正向的,正负情绪趋向主要受非遗项目认知、周边配套设施便利程度、现场体验等方面的影响;3)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既丰富了非遗文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津冀各地之间,特别是北京与津冀之间的交流与空间联系,与地理学上的距离衰减规律不一致,体现了文化联系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关联的差异特点,而非遗文化活动与文保单位或文化遗产地的关联,表明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意识在增强。  相似文献   

8.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选取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可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种类型;(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州)行政中心为核心密集区向周边市县圈层状递减的规律特征;(3)九大类型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布局集中程度较高,其余类型空间布局较为均衡;(4)河流、经济与人口、民族分布以及政府对"非遗"的传承管理等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地理学视角,利用Arc GIS10.2软件,借助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莫兰指数、最邻近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指标,对全国4批次共245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分异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民俗类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整体为凝聚型,呈聚集分布态势,不均衡性较强,主要集中在桂黔滇、晋浙青等地区;从类别上看,全国民俗类非遗项目结构与数量差异显著,主要以岁时节令和文化空间类为主;从省域上看,形成了2个高密度聚集区、3个次密度聚集区以及若干小聚集区,2个高核区分别为京津冀和桂贵渝地区;从批次上看,民俗类非遗项目在时序空间分布上差异化特征明显;从整体上看,民俗类非遗项目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民俗类非遗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山地和丘陵等特殊地形地貌相比平原更易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567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SPSS20.0和ArcGIS10.5分析其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市域分布特征、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时间演变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主要以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为主;数量上主要分布于赣南、赣北地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集中分布,有1个极核密度区、1个高度密度区、3个次级密度区;各市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由分散式团状向非均衡扩散式演化并趋于稳定;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越多,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邻近河流水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忻州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居民了解非遗的途径有所不同,忻州当地居民对非遗的潜在需求很大,大多数居民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整体空间分布呈首位型、集聚型分布,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城市交界处为核心,沿着珠江口东西两侧呈组团状扩散,形成港澳、内湾区域和外湾区域等3个非遗文化分布空间.最后文章提出港澳地区应注重"家国认同"意识培养,促进三地政府、民间和学术机构在非遗文化申报传承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湾区域应发挥广州作为文化首位型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广佛""深莞"等城市群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上的空间溢出优势,重视城乡基层社群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外湾区域应借广佛肇、深莞惠等同城化发展契机,加大对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申报工作,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实现从通道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资源开发成产品的前提.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运用AHP与Delphi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太原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分布呈现"风车状",其中迎泽区、小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优于其他区域,适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万柏林区、古交和娄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评分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以非遗电影《百鸟朝凤》为研究对象,在豆瓣和猫眼两个平台共抓取观影者评论数据56 645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评论进行情感分类、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从观影者感知视角探究利用电影进行非遗活态传播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 1) 观影者能够通过电影感知非遗,即电影感知的三个维度(电影角色、电影故事、电影主旨)与非遗感知的三个维度(非遗传承人、非遗空间、非遗价值)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2) 引发观影者正面评价的主要因素是剧情、演技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引发观影者负面评价的主要因素是题材、宣传方式和非遗的表现力; 3) 电影叙事的完整性和场景的原真性使观影者普遍对非遗产生了较深程度的感知,并引发了大量观影者对非遗价值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文章揭示了观影者非遗感知的路径、内容、情感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非遗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挖掘、整理、保存、展示鄂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作者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本文介绍鄂南6县市区文物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并建议:(1)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加强各种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5)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6)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促进文化遗产进校园.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Arc GIS10. 2和EXECL软件对山西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知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秦汉、隋唐五代有两个小高峰期,至明清出现大高峰期;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主要表现为四个大核密度圈,三个小核密度圈.这种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可以为传承、保护山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