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温室与阳伞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在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热量,并部分返还地面,因而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称为大气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气体使地球增温的作用很像玻璃使  相似文献   

2.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效应,早为人们重视,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不少成果。近来,大气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其他微量气体对未来全球气温升高所起的重要作用。据估计,1980年这些微量气体的温室效应作用已达二氧化碳的一半以上. 从1880年到1980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从大约275ppm增加到339ppm.而其他的微量气体也有  相似文献   

3.
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而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本气象厅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按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2℃,70年后将升高1.6℃。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由于人类工农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仍未减少,地球大气的辐射强迫水平自1990年到2014年上升了36%,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2014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97.7ppm,是工业革命前(1750年)水平的143%,而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导致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此外,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的浓度也分别是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54%和121%。  相似文献   

5.
Phil.  DE 蓝艳 《世界科学》1991,13(7):27-28
土壤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一氧化二氮(N_2O) 三种温室气体的来源地之一.尽管土壤在人类出现以前就释放出这些气体,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的砍伐和垦殖加速了这些气体的释放速度.如果我们要了解温室效应并搞清对于温室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就得知道更多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与大气间这些气体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2021,66(7):709-710
正二氧化碳(CO_2)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积组分约占大气的0.04%.大气中的CO_2会产生较强的温室效应,含量过高将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_2等温室气体被大量释放,超过了大自然的调节能力,导致残留在大气中的CO_2含量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及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浓度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与酸雨及臭氧层破坏并列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可引起全球气温的增高和海平面的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浓度增加一倍,地表温度将升高0.3~4.0℃,海平面上升0.2~1.4米,继而将影响到农业、水资源等一系列方面。  相似文献   

8.
钱志春 《世界科学》1991,13(7):28-31
从前二年开始,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全球变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争议的问题涉及全球气候是否在变暖?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人为排放是否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否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目前用什么手段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气本地站数据验证了2010~2015年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 GOSAT)二氧化碳L4B浓度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空间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GOSATL4B级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2)二氧化碳在不同气压高度上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近地面二氧化碳浓度波动幅度最大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性,全球有4个高值中心,分别为东亚、西欧、美国东海岸,以及非洲中部地区;北半球近地面的二氧化碳浓度整体高于南半球,南半球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变化趋势与北半球相反.(3)研究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二氧化碳浓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4)东亚地区样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充分证明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作用;而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了人类活动是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化腐朽为神奇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和众多气体一起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它在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能向地面释放出波长更长的辐射,形成天然的温室效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二氧化碳的存在,将地表温度维持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对流层大气中甲烷(CH_4)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木林 《科学通报》1989,34(20):1565-1565
近二三十年的大气观测研究表明,全球对流层大气中CH_4每年以约1%的速率增长,其平均浓度已由1978年初的1.52ppm(体积比,下同)增至1987年9月的1.684ppm。CH_4是大气中除CO_2外含量最高的温室性微量气体,其温室加热效应仅次于CO_2和CFCs。CH_4还是  相似文献   

12.
徐娜 《世界科学》2006,(9):29-31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也是植物的“食物”,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高,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天气越来越热。然而,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这再次警示人们,一定要遵守“京都议定书”,努力在工业生产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一谈到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自然会想到燃煤电厂和金属、化工冶炼厂那高高耸立的烟囱,想到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谁也不会否认,它们是制造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使地球环境越来越热的污染大户。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类必须约束自身活动,与大自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活动的继续扩大,也许会给整个地球带来大规模的气候变动。通过十年时间的研究,这一担忧正在日益加深。其中,对于大气中大量增多来自煤、油燃料的二氧化碳的现象最为令人关注。因为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一旦其浓度在大气中增多,便会因所谓的“温室效应”而导致气温上升。  相似文献   

15.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7,(11):17-18
工业革命之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80ppm(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这个浓度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感到比较适宜。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能够保存地球表面的热量,否则地面热量都将逃逸到太空中去。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使那时的地球平均温度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人类文明就在这个浓度设定的"恒温器"中孕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前沿     
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人类诞生以来最高值新研究显示,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出现了更进一步令人不安的迹象: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了人类诞生以来的最高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15ppm,即每100万单位中有415单位的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警告称,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以及各类生物的生存构成显著威胁,估计全球有超过100万种生物将由于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7,(10):16-16
臭氧是一种需审慎对待的气体:在同温层中,臭氧保护着我们免遭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但在地面上,臭氧却是一种讨厌的污染物。目前的研究告诉我们,臭氧还削弱植物吸收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CO2)的能力,这给满怀希望的设想(即植物会从空气中吸收足够的CO2,从而抵消一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8.
正"三九"不冷、"九九"结冰,这是典型的极端天气,也是温室效应的常态化表现。除了通过节能减排来减少碳排放之外,人类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处理温室气体呢?2014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上升了2.5%,将总排放量推向了400亿吨大关。虽然关于2015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最终发布,但相信情况仍不容乐观。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逆  相似文献   

19.
<正>气候科学家发现,自21世纪初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光合作用速度加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从大气或水中吸收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被称为“初级生产”。随着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这一过程的速度会加快。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量化了全球陆地植物的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该团队从全世界68个地点——包括农田、草地和森林收集了数据,测量了2001年至2014年间植物正上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多的温室气体,CO2浓度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监测大气中CO2浓度的全球分布,分析全球CO2源汇特征,中国即将发射一颗碳卫星(TanSat),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用于监测CO2浓度.由于大气气溶胶对CO2浓度的反演具有显著的影响,TanSat另外搭载了用于反演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