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碳酸盐黑钙土区井灌水稻氮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氮肥对水稻植株有明显影响,无氮区植株矮小、分蘖少,但生殖生长也明显提前,抽穗期提早4-6天,目前栽培水平条件下,碳酸盐黑钙土区井灌水稻施用氮肥的最佳用量为115.5kg/hm^2.表2,参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旱地蔬菜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了旱地种植蔬菜的对策,并且利用研制出的尖水地膜设计出了渗水地膜育苗、降解性渗水袋移栽、宽幅地膜穴栽、渗水地膜覆盖地沟、渗水膜建造旱地温室等一系列旱地蔬菜种植模式、经过对旱地烟草等作物的渗水覆盖试验证实了渗水地膜在旱地覆盖的增产效果,经过对旱地蔬菜种植观测试验也看到了旱地蔬菜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区玉米优质与高产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近年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产现状的调查与玉米大面积高产试验示范项目研究的结果,找出影响了玉米质量和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即:品种越区种植,新品种更新周期长,种植密度不合理,连作时间长,整地质量差,施肥不合理等,并将这些限制因子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该区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有效措施,表1,参9。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优势度两年平均为: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0.36:0.20:0.44,春玉米的生产优势度偏低,提高春玉米对总产量的贡献是进一步挖掘复合种植模式增产潜力的可行途径;同时,复合种植模式的稳定系数两年平均为0.4690,提高55.44%,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保持高产的稳定性更大。表2,参5。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我国加入WTO后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即建立稳定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高速作物品种结构;优化作物种植比例;建立粮食产业化生产集团;建立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决策支持系统。图1,表2,参3。  相似文献   

6.
甘蔗糖料高效管理系统功能与构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蔗糖料产业化工程的角度,从蔗农档案信息管理、基地种植规划、早中晚熟品种布局、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甘蔗原料高效收购管理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甘蔗糖料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图3,参2。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估种植制经济,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的几个新型种植制度的经济,生态效益作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各种种植制度灰色关联度排序进行的综合评估;与其实际表现是一致的,且能更好地反映种植系统内部诸因子的关联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多目标规划法,对辽宁省三种不同类型产销区的三个代表性域市的蔬菜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将其优化的结果,应用在当地蔬菜生产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中。  相似文献   

9.
结合作物模拟模型与GIS,分析了松嫩平原黑土区海伦市主要旱地作物玉米和大豆1996~1999年的产量潜势、水分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模拟作物各个级别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作物产量潜势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1996~1999年,海伦市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潜势分别为7028 kg/hm2~8 979kg/hm2和2250 kg/hm2~3220kg/hm2。对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模拟结果表明,因大豆具备固氮功能,不施氮肥情况下大豆水分生产力下降的幅度要明显低于玉米水分生产力的下降幅度。模拟结果同时验证,水分和养分的合理搭配是实现作物较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前提。耕地坡度和土壤类型对作物现实生产力均有影响,坡度<3°的耕地作物生产力大于坡度>3°的耕地;对不同土壤类型的作物生产力而言,黑土>草甸土>黑钙土。表6,参23。  相似文献   

10.
一种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监测、预测庄稼种植、生长、品质、质量等全部生产过程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日前在京通过专家鉴定。 应用这一系统可获得连作种植的最佳品种搭配和种植方案,实现智能决策。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诸叶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这一智能决策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来分析这两大农作物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合理搭配作物品种、选择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模拟技术,首次建立了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型、开发了其应用环境,应用者可在计算机和网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