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阐述了浅层剖面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对其在地质灾害调查、障碍物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用是12家单位历时10年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全省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工作成果的总结。项目成果在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规划、山洪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还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政府决策、交通、铁路、旅游、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及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8):77-78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成果是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的支持下历经6年完成的。该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单道地震探测技术的工作方法,总结和探讨了该技术近年来在油气井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并对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在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威胁着我国近海经济社会活动的安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研究开发的“广东近海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辅助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对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唐辉明教授,在工程地质学教育和科研领域辛勤工作了三十个春秋。三十个寒来暑往,三十年花开花谢,他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沉稳。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村镇地质灾害的特点,本课题研究了村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危险性或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的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加精细的需求,为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云南省新平县为试点,开展比例尺为1:50000的地质灾害相关科学技术示范研究,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编码为1212010541106-2。新平县位于哀牢山地区,属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中段的复合部位。出露红色地层、哀牢山变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受区内长期复活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哀牢山深大断裂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活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较强烈,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陆地之交的近岸海域,是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高和活动频繁的区域,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国近海70m等深线以浅海域作为陆地和海洋的交互地带,不仅受径流、潮流、波浪、沿岸流等水体和生物、风力、太阳辐射等营力作用,还频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形、地貌的形态结构和演化过程同时受地质构造、海平面升降、海洋水动力、水化学组分、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查明近海地形地貌的格局和分布特征,掌握制约地形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的控制因素,阐明其成因机制,不但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数字海洋提供基础的地形地貌数据,而且为我国近海资源勘探开发、海岸工程建设、海上交通运输以及国防安全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973计划“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2009 CB421200)项目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及目标,在中国近海碳通量季节和年际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碳源汇格局的主要控制过程与机制、海洋酸化生态效应及历史重建、碳循环及海洋酸化生态效应变化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根据该项目部分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上述各方面诸多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概略性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测量仪器及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站点的建设情况,以及基于自动化监测仪器和GPRS/GSM网络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的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是可行、有效和方便的,也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全国202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图文并茂的地质灾害数据,具有显著的多来源、多类别、多手段、多时态、多主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基于M&pGIS 6.X/K9二次开发平台,结合ACCESS/SQLSEVER数据库技术,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组合设计,按照CS/BS结合模式,研发完成的全国县(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检验-数据集成-数据管理-数据发布一体化。该系统为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化、科学化和高效率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1项目来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海岛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海洋经济的前沿基地、海陆交通枢纽和海防前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2003年,国家批准立项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将海岛调查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全面确认我国海岛及其数量,摸清海岛家底,更新海岛基础数据,并以“家谱”的形式编纂《中国海岛(礁)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经过长达六年的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项目组编纂完成《名录》,于2011年6月16日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2012年2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5):17-18
本课题以2008年中国南方罕见的持续降雪与冰冻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为研究背景,通过研究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环境和成灾机理,针对极端冰雪灾害条件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分布面积广、救援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家863重大专项"海底土体原位静动态探测技术"课题(编号:2001AA602024/2003AA602240),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拥有的"奋斗五号"多功能工程调查船及船载HGD-3D0型海洋工程勘察钻机为依托,紧密结合现代前沿的流体液压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近海工程地质调查的海底土体原位静动态探测技术研究,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作业于较深水域、低成本、高性能、可以逐步实现商品化的新型海底土体锥探系统,以满足当前我国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需要,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安全保障提供高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广泛收集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地质、新构造活动、地质灾害和地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各种影响京沪高速铁路安全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编制了1:20万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安全图。认为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北京-济南、济南-徐州、徐州-上海三段。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灾害。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尤其是武清一沧州松软土、丹阳一上海软土,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沿线需穿越多条NNE向活动断裂,如郯庐断裂。平原区地质灾害以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为主,局部存在砂土液化;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以发育中小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在役海洋导管架平台已接近设计寿命,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疲劳寿命评估是海洋导管架平台安全评估的重要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疲劳寿命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本文着重介绍和梳理迄今为止该领域的发现与成果,并对相关问题和未来做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61-61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究”项目深入分析了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特点,在广西率先应用GIS技术构建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对暴雨诱发广西地质灾害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类,建立了华北低槽,高原东部低槽、西南低涡、台风等四种暴雨型地质灾害模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结合T213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广西地质灾害的预报模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二次衰减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地质环境、降水量前期观测及未来预报等关键因子及细网格技术而建立,模型中特别对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触发地质灾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引进降雨量综合致灾能力评估础指数和致灾能力二次衰减两个概念,提出了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对地质灾害内在触发机制的改进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张家界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在近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带来的全球经济、军事和能源等领域的竞争和博弈日益激烈。水下焊接切割技术作为海洋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国防、海上打捞以及海洋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我国海洋焊接技术长期落后,无法满足国家大力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和蓝色海军等战略需求。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5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引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湿法焊接切割技术,改善我国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相关材料及设备的局面,填补我国水下200米湿法焊接技术空白。药芯焊丝水下湿法焊接适应了焊接生产向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未来水下焊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