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位生长在辽阔草原上的北方汉子,以其粗犷豪放的处世秉性深深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这是一位驰骋于考古与历史沙场的执着斗士,以其严谨慎独的治学态度深深感动着学术界同行;这是一位致力于北方民族考古研究领域的拓疆者,亦是扎根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事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就是植根于北方考古这方热土,伴随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专业一路走来,见证其诞生、成长及发展全过程的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  相似文献   

3.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好似奔腾不息的大河,长流不衰;又犹如皓月当空的天宇,星光璀璨。星移斗转,千年后的今天,沧海已变成桑田,面对物是人非的今日,我们只能从文化遗址中走进历史,感受历代王朝的变迁。考古探秘是我们认识历史最好的方法,享有盛誉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有一支专注于探寻古迹的考古专家团队,作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考古学教授的水涛在该考古专家团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中国考古学"永远的导师",是"当代考古学思想家". 为爱国考古 1928年苏秉琦中学毕业,为了家族的纺织企业,他来北平报考了北平工业学院并被录取,但在北平的所见所闻,令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形势严峻,青年的责任重大,国不保家也难保",于是"决心改学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唤醒民众——教育救国,兴史救国".1934年8月,苏秉琦从北师大毕业.  相似文献   

5.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关注.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中国。胡适先生是一位深具教育情怀的学者。他曾多次将他作为学者信仰和立身准则的金石之言送给大学毕业生。历经岁月的淘洗,这些劝学赠言至今仍有重温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金属冶铸体系的形成是外来因素和本土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关于中国冶金术起源“外来说”仍有争议。长期以来,学界将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因此冶金考古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经过20年的工作,我们关于冶金技术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表现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方面有新的发现与突破,检测分析方法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考古学解释方面有新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的冶金考古研究模式更加得到重视。这些工作一方面丰富了手工业考古理论、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为矿冶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支撑,因此也更加明确了冶金考古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中国考古,在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看来,一度非常神秘。近日记者在与中国考古学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第一、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从考古学和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农业考古得到迅速发展。中国30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使农业起源的研究由神话推测逐渐变成科学探求。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相...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3,(22):1-1
携一片绿叶,让心如花般充满淡淡的、静静的、平凡的人生滋味。生活中,不肓弃,因为活着:不言苦,因为幸福;不言累,因为有阳光、微笑和温暖。没有感情,就没有疼痛;没有经历,就不会懂得珍惜;没有思念,也许就不知道深深的爱过。只有走过坎坷岁月的人,才会有阅尽尘事的从容和智慧,才会对平凡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这个世界有崭新的感悟。让我们执一颗恬淡的心,平凡的生活着,  相似文献   

11.
在那段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岁月里,年轻的王家骥在安徽省农村插队落户,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医疗卫生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同时担任民办教师两年时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农村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这让年轻时的王家骥产生了做一个好医生和好老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张前 《科学大观园》2010,(17):61-61
让我们先来看来两份截然不同的人生履历。 第一份,是关于一个苦难者的: 1岁,他险些死于猩红热; 4岁,他得了一场麻疹,险些进了棺材;  相似文献   

13.
廉价教育成本的记忆已经远逝张乔亚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他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岁月,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伴随着新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政治岁月。他下过乡, 当过农民。幸运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他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上学一般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负担。相反,在当时,考大学也许是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惟一机会了。”在张的回忆中,那  相似文献   

14.
袁复礼是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中最重要的中国学者,科技史学者对袁复礼在考查团中工作的评述,多集中于他在古生物方面的重大发现。文章着重对其在考查团成立前的考古工作,考查团组建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在担任中方团长后发挥的作用做一简要评述。文章指出,袁复礼的西方留学背景和在考查团成立前的考古工作经历使他成为参与考查团工作的最佳人选;以他为代表的温和派为考查团最终成功组建做出了建设性贡献;自1929年代理中方团长后,他又为考查团在新疆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点。早期科技史家与考古学家保持着良好关系,王琎、梁思成、竺可桢、王振铎等是其中代表。夏鼐与柯俊的交往是中国考古学家和科技史家交往的典范:夏鼐撰写了许多科技史文章,与科技史家们来往频繁,促进了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交融;柯俊在其帮助下,开展了商代铁刃铜钺、晋代周处墓"铝片"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科技史与考古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史与考古学将沿着各自轨迹发展,由"术"而"学",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16.
王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还是科技考古和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达76种之多。在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复原研究中,他善于把史学、考古学、考据训诂与科学素养及传统工艺的践行结合起来,提出了研究和复原古代科技的三条准则。他为人真诚谦逊,治学严谨,是一位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的起点会盟镇,北靠黄河、南依邙山,素有“河洛江南”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此的梁永红主任身上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和黄河赋予他的博大与灵动,这让他在畜牧科研的路上有所为、有所思,硕果累累,但依然虚怀若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是金”,时光的流逝正如黄河之水奔流赴海,大浪淘沙,在梁主任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岁月积淀下的稳健厚重,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成名之后,奥兹似乎就失去了他的隐私权。人们知道奥兹的年龄、健康状况和食谱,大致能推测出他以什么谋生,对他的服装鞋帽也了如指掌。奥兹并非电影明星,然而在科学家眼中他显然更加珍贵:奥兹是一具度过了5200多年岁月的冰冻干尸。最近,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还设法找到了奥兹的故乡:他大概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山谷,离奥地利不远。寻找故乡奥兹在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成名于1991年。这年9月,一对夫妇徒步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在海拔3000多米的  相似文献   

19.
樊钰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62-63
四十载春华秋实,岁月的流逝见证了他清苦却同样精彩的科研人生。他心怀鸿鹄之志,用一颗充满斗志的赤诚之心,在他所热爱的科研领域,勇闯难关,屡创佳绩;他在超导行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推进中国超导电工程应用不懈努力。他就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低温工程和超导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毕延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当肾移植在全国正式展开之际,刚刚踏入临床领域的他幸运地接触到肾移植专业这个新兴学科,并对此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r〉 --随后的数年时间里,面对该领域专业性人才稀缺的现实状况,他满载着医院给予的重托,开始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取经”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