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3):46-47
许多人,甚至小学生都知道身体感冒的多种症状,但了解“心灵感冒”症状的人却少之又少。精神障碍,也叫做精神疾病,一直是人们谈之色变、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可惜的是,在人们希望精神障碍“有多远滚多远”的时候,它却早就偷偷藏在了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2.
窗外,白雪皑皑,严寒扫过一望无垠的田地;窗内,绿意盎然,细长的丝瓜、鲜红的番茄、青色的辣椒等各类蔬菜,争奇斗艳,纵然是万物静寂的冬天,也显示出一片勃勃生机。仅仅一窗之隔,却是完全相反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10):1-1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山无语巍峨,水无声深重。抛开世俗之眼,打开心灵之窗,静观山水,山水皆在心中。静待中,读出山的魅力,品出水的精髓,山水皆人生,人生皆风景。风景皆是过往,过往就要静观慢品,人生才能体味山之精,水之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孩提的眼中,那是多么自然的景观。看山不是山,望水不是水。在成年人的眼中,更有一种深奥与微妙,那是多  相似文献   

4.
心脏是生命的动力之源,把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使生命的脉动得以永恒延续。然而,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心脏”这一生命的发动机已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疾病之一。现如今,在素有“东北之窗”之称的大连正在崛起一所集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医疗机构-香港皇家慢病(大连)医院。当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支正在振翅疾飞的医疗团队时,有一位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老年病诊治领域三十余年的精诚医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5,(11):50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所以,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所产生的奇妙复杂的眉目语,都在传递着信息,进行着交流。现代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象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7.
像行驶在滚滚江河里的航船无法躲避浊流和漩涡一样,我们的心灵在现实的生活里也无法躲避庸俗的缠绕;曾经有多少渴望燃烧卓越之火的灵魂, 却在人生的岁月里被庸俗的浪花溅湿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进取的烈焰。然而,那些无论在任何境况下都不愿失去自己高贵心灵的追求者,却乘着永不沉没的生命方舟扬帆前进,任凭那庸俗的浊流在舟底暴涨翻卷,也只能将带那些沙尘埃土、腐枝败叶吞没。  相似文献   

8.
木乃伊冲击我们的想象,俘获我们的心灵。就像我们一样,它们曾经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学术界,科学社会学仍然是一个被忽视的或尚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跟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相近的分支学科相比,科学社会学发展得最迟缓、也最不规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这里我们仅就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跟许多其他学科一样,科学社会学对国人来说是从国外移植而来的。凡移植之物,都要有一个适应、扎根和成长的过程,即本土化过程;就是使原有的理论与方法被本土人所认识和接受,并使之在新的学术环境中,获得新生或壮大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学科的本土化过程,不但是话…  相似文献   

10.
“每次手术都是心灵与身体的碰撞,用自己的双手来为病患排忧解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妇科疾病也成为困扰广大妇女朋友的一种常见疾病,为了广大妇女的健康而与之奋斗的就是被我们经常忽略的那些人——妇产科医生,而张毅医生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日本行思录     
正水墨画般的国度日本有武士道精神"菊花和刀"的两面性,世俗生活中也有色情冶艳,而另一面则是日本的素雅。和服、清酒、温泉、榻榻米,白纸素窗、传统町屋,有一股冲淡之气。从东京—箱根—名古屋—京都—大阪,一路行走在本州中部地区,不只是传统纸窗纸门不可能有栅栏,现代居民楼也没有一个阳台是封闭的,房  相似文献   

12.
福多将计算模块的概念运用于对心灵模块性的分析,提出心灵之负责输入分析的部分(感知觉系统、语言系统等)是模块性的,而心灵之专司信念的确立和思维之职的部分(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由此,福多进一步得出心的计算理论不适用于中心系统的结论。然而,福多的结论给他的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辩护带来了问题:如果思维不是计算,那么,福多关于常识心理学所持的意向实在论主张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3.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指出,由于该类技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会造成认知者的主体性消减。为应对这一批评,一些学者诉诸于延展心灵论题对认知增强进行辩护,因为该论题将主张,用于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人造物同样是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心灵实际上是得到了放大。然而这种版本的认知增强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仍然面对着来自认知现象性问题的质疑。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下得到解释,而该论题是以对现象性自我的描述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一年里,您肯定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明亮起来。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依靠他人,同时也需要别人爱自己,关心自己,需要亲近的人给予心灵上的关照。当然,别人也同样需要您的安慰。因此,不必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要敞开已经封闭的心灵会很不易,但是只要开了头,一切就都好办了。心理学家认为,“与世隔绝者”往往有三种自卫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学会独处     
印度心理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爱与寂寞》中写道: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孤独寂寞交流时,才会有感情,才会有爱。我们的欲望催促着我们去抓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也得不到休息,依然在盘算着人,盘算着事,盘算着过去,盘算着明天。就是忘记了怎样才能百分之百地活在当下这一刻!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人生的风吹草动归结于他人或外力,把错误的原因推给他人远离自己,远得和  相似文献   

16.
心灵哲学尽管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理论,但对心灵的认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心身问题等的认识则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根据麦金的诊断,其根源在于,我们过去用来认识心灵的概念图式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心灵哲学摆脱困境的一个出路是进行激进的概念革命。概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否定传统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创立新的非空间概念以及关于它与空间概念之关系的概念图式。为了解释意识何以能产生出来,我们既应重视常见的物质力量,还应承认物质中存在着别的东西或属性,如物质中的非物质性的属性,或与空间性结合在一起的非空间性。在心身关系问题上,通常的自然主义和传统的二元论都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是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回顾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的光辉历史,展望中国科学技术新世纪的未来,国人自有一种难于言表的感触,它既有感慨与企盼,更有困惑和遗憾: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何时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突破?我们的社会现实有哪些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理工科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学经验,进一步推动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于2006年1月15日举办了“北京市理工科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学经验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近20位从事一线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了会议。与会者本着对自然辩证法教育事业的忠诚,围绕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自由讨论和互动交流,说自己之所想,听他人之所说,中间穿插着质疑和讨论。其中,既有问题,又有观点;既有体会,又有建议;既有专题研究,又有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典型“语义悖论”之多义句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由悖论非存在定理之引理推得一个重要推论-所谓“悖论”既有可能是非真非假的意义句也有可能是多义句,并进行而论证了所有典型“语义悖论”均属后一种情况,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悖论,从而彻底修正了克里普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天赋研究在现当代经历了从认识论向认知科学哲学的转向。由之而成的转型天赋论不再只关心人生来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之类的认识论问题,而将目标放大至一切天赋的心理资源,最终又落脚到“天赋心灵”这一带有心灵—认知哲学性质的课题之上。就效果而言,它已将认识推进到了这样的地步,即用不着再花太大力气来对付过去需作为前提来探讨的有无天赋资源之类的问题,进而连对立的经验论、行为主义都改变了态度。当然,转型天赋研究仍处在初创阶段,我们在关注、吸收其积极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和可能作出我们的反应和原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