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性情观,根源于情感因素在古代先民神性思维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将积淀于先民神性思维和文化中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内在化”的途径返回灌注于人本身,以图引导人跨过“文明”的门槛,获得超越于“活着”的价值。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将孔子关于人性、关于情感的思考,化入各自的学说之中,并最终演绎出儒家性情观的各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宋代道德形上学与心性学兴起,宋儒重新阐释了人性,并提倡涵养性情之正。由此传统的诗学命题亦受到改造,“吟咏情性”一变而为“诗本源于性情之正”,诗歌从性情的写照变成性情之和或性情之正的自然流露。考察了宋代主流性情论的特点及其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并展示性情之正要求在为人与为诗上的一致体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如火如荼的改革,从概念、课本、方法理念上都可见一斑。比如由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现在的《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现在叫“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现在叫“课程改革”;几年之内中学英语课本从《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到《Go for it》再到现在的仁爱版教材;方法理念上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说课”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一。  相似文献   

5.
《社戏》作为《呐喊》的最后一篇,与一个多月后所作的《自序》相合在何处?重读借镜日本文章与五四戏剧改良的《社戏》,叙述者在对中国戏的文化建构中,呈现出和《自序》在“寂寞”的“梦”的“幻化”与“经验”的“反省”之间态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厚”为词中三味之一,频频以“厚”论词。“厚”是从“沉郁”的风格里体现出的一种美学特征,它含有正、深、阔、沉、重、隐、曲的种种内蕴,被用来形容词中意蕴的幽深窈曲、飘忽绵邈,亦带有词人内心深处有感社会人生的情感色彩。于词中求“厚”之根本是词人要有温厚的性情,实现“厚”的途径是做到沉郁,具体采用比、兴手法。“厚”对了解《白雨斋词话》的词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乘"     
通过对“乘”字的字形简析和义项归纳,“乘”的本义当为“登、升”,纠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乘”条的释义。  相似文献   

9.
方英文创作散文,下笔自由,随心所欲,趣味和性情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卧谈”风韵。“卧谈”风韵表现在方英文创作无“为文”、“为人”之心,从容洒脱,信手从生活中拈取素材,随心所欲地调用语言,坦露性情。“卧谈”风韵还表现在方英文散文的情节性上,常使读者沉浸在小说般的氛围中,而作家却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寓着他的真情与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孙丽萍 《科技资讯》2006,(5):229-229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医院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及中国加入WTO,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现出不足和局限性,文章从“财务费用”和“累计折旧”两个科目增设的可行性出发,探讨了《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维柯认为人类早期思维是一种“诗性智慧”,这种思维产生了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即为以己度物,其中比是直接以己度物,兴则为间接,相当于隐喻和象征,而赋则是将主体情志赋予众多无关事物而使之成为想象性的一“类”。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经》十五“国风”中“第一人称诗”占一半以上,而在所有“第一人称诗”中出自女性之口的又占三分之一强。这些以女性口吻抒写的诗篇传达出一种后世文学所欠缺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它包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修辞的重要的源头,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本文采用了修辞和艺术结合的视角,从“赋的修辞艺术”等6个方面进行论析,以见《诗经》修辞的成熟程度及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这一诗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献诗陈志",帝王公卿收集诗以观民风、查民情,考得失,这些诗经整理后成为《诗经》。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从春秋始,在《左传》中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三,"教诗明志",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此时《诗》成为政教工具,孔子、孟子在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其四,"作诗言志",这时把文献《诗》还原为了文体诗,诗人的创作意识开始形成,荀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者,而屈原则正式开始作诗以言志。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诗经》与《楚辞》是沿着不同轨迹独立发展的产物。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使可以发现诸多因革的痕迹,从诗歌的形体要素上讲,从《诗经》到《楚辞》,展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因革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