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首先构建包含银行破产机制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DSGE模型,并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测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从微观银行层面探讨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活动的影响,并运用SVAR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信贷风险和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而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2)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会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3)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会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对实体经济活动带来紧缩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央行优化货币政策调控以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稳金融”和“稳预期”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出发,综合考虑系统性风险的两个视角,基于保险公司的股票数据探讨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构造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整体依赖性和尾部依赖性,以(非对称)尾部依赖性为切入点,构造SV-t模型和厚尾的SV-GED模型,利用AIC准则和Hit检验法对不同依赖结构的copula模型进行筛选.通过实证分析,检测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非对称尾部依赖结构,认为保险业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传导链条上的一环,并且完全可能自身隐含和集聚系统性风险.结论部分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原因,针对如何降低下尾风险依赖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一些支持材料.  相似文献   

3.
考察资不抵债与流动枯竭叠加作用下,银行债务违约、流动性挤兑和资产减值抛售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系统性风险多渠道形成机制,动态模拟房地产贷款违约冲击下的风险传染演化过程.对2012-2020年我国38家银行进行研究发现:第一,银行体系能充分吸收房地产贷款违约初始冲击,系统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去杠杆行为导致的多渠道风险传染过程中.资产减值抛售对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大,债务违约和流动性挤兑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较小.第二,资不抵债与流动性枯竭是银行风险传染的主要形式,两者的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枯竭较资不抵债更突出,但前者影响呈下降趋势,后者逐年凸显.第三,系统性风险释放在重度冲击下呈现“即时性”,中度冲击下呈现“延续性”,轻度冲击下呈现“自我恢复”特征.第四,银行体系风险类型趋于复杂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枯竭与资不抵债双重风险,且两者脆弱性和风险贡献度更突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多表现为双重风险或单一风险.基于研究结论,为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及金融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提出适当的监管对策,适时化解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及脉冲响应,本文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货币供给、证券/债券市场、房地产、宏观经济之间的风险动态传导进行了合理测度,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三种传递渠道,深入探讨了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行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受到货币政策渠道的影响,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且当商业银行受到一定的风险冲击时,影子银行遭受风险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从短期行为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会通过汇率向实体经济进行传递,而在长期方面,影子银行的风险则会通过资产价格渠道传染到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5.
首次利用PST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以预期违约概率衡量银行风险,选取采购经理指数为转换变量、实际房地产价格指数为控制变量。经验结果支持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具有非线性效应。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着采购经理指数的阈值(49.997)的变化在高低机制间平滑、渐进转换。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有显著影响,但在低机制下存在负向影响,在高机制下则是正向影响。实际房地产价格指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是负向的,但在低机制下不显著,在高机制下显著。这些发现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宏观经济冲击引致的风险将通过实体和金融领域之间的联系蔓延至金融体系,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家庭、企业和银行部门的两期一般均衡模型,揭示宏观经济冲击下银企风险的传导和联动;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17-2020年中国上市银行及其借贷关联企业的微观数据作为样本,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冲击、企业杠杆与银行风险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企业杠杆增加会显著推升信贷关联银行的风险水平;2)宏观经济冲击会进一步强化企业杠杆上升对银行风险的推升作用;3)宏观经济冲击下企业杠杆增加对银行风险的推升效果存在异质性,在股份制银行、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此外,宏观经济冲击下企业杠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银行风险分布的50%及以下分位数存在显著影响且越趋于左尾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随机动态均衡模型,分别在不同的货币财政政策风险组合搭配条件下,通过数值分析,探讨了货币财政政策及其所伴随的风险对增长率、预期通胀率的政策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不同的货币财政政策风险组合搭配效果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对产出政策效果的影响与财政政策对产出政策效果的影响几乎相同,而货币政策对预期通胀政策效果的影响比财政政策对预期通胀政策效果的影响更明显. 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以使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准确地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预防灾难性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本文基于尾部损失的均值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系统性风险的方法——CoES模型,相对于传统的CoVaR模型来说,该方法更关注尾部损失的均值而不仅仅是单一分位点上的期望损失,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系统性风险,为金融系统监管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最后,本文将该方法用于度量2007-2016年间共21个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CoVaR模型可能低估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2)当银行行业受到冲击时,其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保险,房地产和多元金融行业;3)在银行行业中,对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的当属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应对其进行重点监管;4)相对于银行和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和多元金融行业自身的VaR值较高,但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较低,因此应注意对其自身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银行持续经营的动态特征,研究了资本充足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内在机理,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最优决策的风险资产占比是资本金比例的减函数,监管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降低银行风险行为的动机;<办法>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变动与风险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提高资本比例可以显著影响银行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系统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征,依据"双峰"理论可划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3个子系统。选择我国2005~2016年的经济数据,分别构建协同度模型和灰色动态关联模型GM(1,n),对金融监管系统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良好,而宏观审慎监管子系统整体处于无序状态;金融监管的协同程度水平较低;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主体的协同监管难以满足混业经营现状下对金融监管的要求,应突出宏观审慎监管在金融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微观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要在宏观审慎框架内运行。  相似文献   

11.
Kuang  Xiong  Wang  Qian  Chen  Xia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2021,34(6):2267-2290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 Structural 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olicy system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y constructing a...  相似文献   

12.
从风险反馈视角,研究跨银行与企业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与传染效应.基于债务排序方法构建了银企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并基于2018年中国银企间借贷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节点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而企业节点在企业层的债务等级小于在银行层的债务等级;银企信贷系统中存在少数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企业,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高;随着银行或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大,所对应的总债务等级越高,而且总债务等级与信贷规模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信贷宽松程度变大,银行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呈现下降特征;在不同信贷宽松政策下,由企业所引发的总信贷损失始终大于银行,而且造成的银企信贷系统崩溃的阈值始终小于银行;信贷政策宽松程度对维持银企信贷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特别对银行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经济现实,放松企业同质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和"完美银行"的隐含假设,将国有、民营的"二元"信贷错配和商业银行脆弱性特征引入带有金融加速器效应的DNK-DSGE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外界微小冲击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收缩)机制,使得金融加速器效应更加显著,又由于我国典型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二元"信贷错配的存在,造成了我国整体外部融资风险升水的杠杆率弹性被低估,对金融加速器效应又具有一定的冲抵效应.模拟结果还表明,信贷错配和商业银行脆弱性特征叠加的外部冲击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货币政策对调控通货膨胀效果最好,对调控总产出效果欠佳.同时其外部冲击具有传递性和持续性,并且这种持续性会延长1~2个季度.本研究可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the financing decisions of firms in China. A real options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how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affect corporate leverage.The model predictions will be tested with a comprehensive panel data set spanning from 2002 to 2011.This work documents robust evidence that show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of both tax and risk-free rate with firm leverage:increase in tax rate and risk free rate by one standard deviation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in corporate leverages by 0.61 to 1.06 percent and 2.54 to 3.68 percent,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productions of the firms are not affected by the tax rate in the short run,and the firms are operating in their optimal market leverage.The implied tax rate and risk free rate are solved by assuming that the firms achieve their optimal leverages.The implied tax rate declines with the size, whereas the opposite goes for implied risk-free rate.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设计了基于生产函数和神经网络的多主体仿真经济系统,建立了利率政策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规则性与相机性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型设计了企业的存贷款规则及中央银行的利率规则,通过模拟相机性与规则性利率政策下宏观经济的不同特性,对比分析了两种政策的适用场景.发现规则性的利率政策有助于使经济平稳,而相机性的利率政策虽然可能提升经济状况,也会带来较大风险。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形式,对利率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主体模拟的建模工具,结合序列创新理论,将创新体系引入自主体模型之中,开发了基于自主体的宏观经济过程模拟系统,并使用该系统用于对经济危机进行模拟,通过比较不同的金融政策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做了初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采取过分宽松的金融政策尽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市场一片繁荣,社会产出快速增长,但是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是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产生的重要的原因。而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开始可以采取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恢复就业、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接着要稳定货币,防止震荡性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尚未爆发过银行业危机,因而如何测度银行体系风险是一个挑战。使用KMV模型测度的违约概率作为中国银行体系风险的指标。使用所测度的违约概率估算商业银行对1年、2年、5年和10年国债收益率的利率风险敞口。在此基础上研究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的运用是否降低了利率风险敞口。结论表明,利率衍生工具名义价值越高,利率风险敞口越低,但各个商业银行表现并不一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降低利率风险敞口的表现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性关联度的定义,使用不对称CoVaR方法,对我国单个银行与银行体系之间的系统性关联度和任意两个银行间的系统性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关联度存在不对称性,使用不对称CoVaR方法重新估算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关联度能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甄别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的评估提供依据.进一步地,探讨出上述两种系统性关联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银行自身的特征变量,如贷款总额,股本,留存收益等.基于此,为我国银行业监管者提升银行风险监管水平和银行管理者制定准确的风险控制体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