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中的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研究区1990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38%,其中以园地的增加速度最为突出;同时,通过对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及分布区域,从而为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 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莆田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具体把握土地利用的现状, 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 为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依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000-2012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3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数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揭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的遥感数据,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土地利用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主要是以莎草、禾草、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土地利用,各种草地土地利用连接度较高.本文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规划,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水平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撑下,以TM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运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分别提取了万州区2007年、2012年、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相关分析模型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和建设用地扩展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十多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保持稳定,耕地、林地为区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流向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特征比较明显,也体现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城区建设用地的拓展方向是西南和东南方向,其重心迁移轨迹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南迁移的过程;建成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表现出相当强的人为特征,平均景观分维度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研究区受人为干扰较大;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为后三峡时代万州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典型研究可为全球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信息.香港作为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颇具参考价值.文章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SPOT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香港回归前后的1993~2006年期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建筑用地、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面积增减的来龙去脉.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水域、其他用地、滩涂持续减少,成为建筑用地、机场用地的主要来源.香港在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保障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和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供类似区域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7年和2000年覆盖柴达木盆地东部香日德绿洲区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香日德绿洲进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获取香日德绿洲区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等环境动态信息,并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绿洲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为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在绿洲的异地扶贫工程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及转移原因,并通过与其它典型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借用常规的土地科学时空演化模型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减少而城镇工矿用地增加,这种变化以长沙最大,株洲次之,湘潭最小;区域内三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速率大小依次为长沙、株洲和湘潭.结合对长株潭地区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有关,同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借助RS和GIS软件对研究区域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转化过程.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近十几年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景观特征表现为:1987~1996年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林地和农业用地的破碎化趋势比较明显;1996~1999年林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未利用土地的空间分布呈分散化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由衰退期或调整期转变为发展期,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由快速变化型转变为慢速变化型。  相似文献   

10.
总结16年来翔安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从1989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中获取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翔安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5年比1989年下降了1557.65万元,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动较大,特别是城市建设占用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到3603万元。这些研究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监测对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初步评价。研究表明:RS与GIS相结合的新技术应用为开发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了及时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遥感影像及土地监测对照图的分析,揭示了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由农村居民点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转变,将开发区土地利用逐步推向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在用地调整布局上,经济利益与区位、交通优势作为驱动土地转变的主要动力决定了建设用地拓展的区域和方向。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开发区2005-2010年年均创造经济效益占全县GDP的30.28%,为清徐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乐都区2009-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当量因子法及敏感性分析,结合乐都区实际情况,计算与分析乐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研究区各地类与地类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气温、GDP的敏感性系数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结果。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呈正值,乐都区土地利用在研究期内处于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气温和地类面积变化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度系数较高;林地对乐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详细论述了利用02B卫星数据进行纠正、配准、融合,最终生成正射影像图的技术流程,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并对提取的变化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为例,用生态元的势与态分析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生态位和生态位扩充压缩度的数学模型,从而反映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的变化程度与趋势.同时,对各类用地的年度数量生态位进行了横向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各类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扩充压缩分析进...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城乡用地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并总结和分析了其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且地区差异性大。作者选取了10个有关城市化驱动因素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模型显示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参数信息,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叠置、缓冲等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规划资料对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形成了以“一区、三镇、七个中心村”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农业区为基质,以伊通河和开发区内主次干道及其绿化带为廊道,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大小水库、各类型用地为斑块的土地利用功能组织和空间管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城市边缘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及城市化影响下,通过各生态敏感性区域有组织的层次更替、梯度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网络型土地利用方式.梯形梯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客观反映了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变的市场需求需要灵活的土地性质要求来适应.通过对城市规划中,对土地利用控制思路演化的分析,阐述了在市场经济主导城市其他活动的现实情况下,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变刚性控制为弹性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9~2005年咸宁市咸安区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近六年来土地转换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小尺度空间土地急剧转换的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咸安区1999~2005年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中耕地急剧减少3 844.18公顷.除牧草地外其他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林地面积急剧增加3 855.06公顷.(2)土地转换类型多样化,耕地-林地-园地之间的转换最为密切,而且幅度最大.(3)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咸安区土地转换多样性的客观物质基础,基于生态建设的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其土地急剧转换最主要的动力,而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相对显得较弱.  相似文献   

20.
广西柳江县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星座聚类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值求取相结合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广西柳江县土利用进行分区,分析各种用区特点,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