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进行心理剖析,旨在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弗氏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其命运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从人格结构的"地形观"发展到"结构观",都强调了人格各层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小说主人公渡边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并进一步解析三者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和谐人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指先天的本能和欲望,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理性化的本我,遵循唯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上帝的宠儿》生动地展现了主角萨列瑞人格结构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当三者和谐相处时,萨列瑞人格健全,乐善好施,是受人尊敬的宫廷乐师;当三者失衡时,萨列瑞精神异常,道德败坏,成为谋杀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9.
臧焱辛 《科技咨询导报》2012,(23):224-224,226
考琳·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了拉尔夫神父这一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他人格结构之间的矛盾性上。透过对他神性的"超我";欲望的"本我";煎熬的"自我"三重人格结构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人性与神性的对立依然是制约人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震撼人心的。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它来自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是社会的要求与高加林的自身要求不相符合产生的严重后果。但如果从心理批评的角度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我们则发现在高加林整个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始终充满了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种人生层次构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应该是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依附型、独立性、自由型三个阶段。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阶段他们的人格是处在健康人格和不健康人格、依附人格和独立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把大学生人格从依附型培养成独立性是高等学校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人格内涵与人格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主要指个人的法律人格、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的实质是“平等”,心理人格的本质是“和谐”,道德人格的核心是“善良”。人格教育和养成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激发人格建设的内在意识,发挥教育者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依附型、独立性、自由型三个阶段。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阶段他们的人格是处在健康人格和不健康人格、依附人格和独立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把大学生人格从依附型培养成独立性是高等学校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个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促进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而个性现代化是当代人的自由个性得以最终实现的阶段性现实目标。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当代中国人正面临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机遇,却又显示出个性发展乏力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成人道理的讨论,指出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做事先做人"的理念对图书馆员的人格修养和图书馆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征包含仁道理想、独立意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真善美的统一。凝聚为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就是:热爱祖国、不惜献身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历史责任感;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讲求道义、注重整体利益的胸怀;提倡人伦、强调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充实、品德高尚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合理吸取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有益成分,塑造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古典公民是追求"公共善"、富于美德的政治公民,现代公民则是追求个人自由的"法人化公民",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对立.这一古今价值的冲突,表征着人类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人性的分裂及其内在的冲突.只有在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使个人和社会趋向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塑造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格模式、人格典范、人格结构及人格特征诸方面对健全人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就理论修养、兴趣爱好、性格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等影响因素探索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控制心理行为的内部机制。大学生的不健康人格因素是引发反社会行为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动因。因此,加强人格教育是防止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根本与长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