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我识别能力扮演着将人类区别于很多物种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自主感与拥有感被视为构成自我识别的两类基本体验,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哲学内部的前沿主题。橡胶手错觉研究作为一种多感觉整合领域内的有效范式,革新了自主感和拥有感研究的方法论,也为哲学家深入考察这两种体验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影响因素提供了跨学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243节中首先设想了一种私人语言,并在随后的几节里,给出了一种独特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个论证历来被认为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要点和难点。对此论述很多。本文则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尝试给出一种关于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的简明解析,其要点有三:(1)首先划分出"私人语言"的两个要素,其次归纳出"私人语言论证"中的六种主要论证方式,最终得出:私人语言论证的关键在于对标准的探讨;(2)通过区分两种言语使用模式,表明私人语言论证揭示出了一种虚幻的言语使用模式——言语描述感觉模式;(3)通过对"因此"一词的考察,具体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论证策略,并给出了私人语言论证结构的两种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论证过程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分论证构成。首先,维特根斯坦提出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私人感觉是一种语法虚构;其次阐明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存在,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起私人语言;最后指出,即使有所谓私人语言,这种语言也毫无意义。他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种感觉可以为别人知道。感觉不是语言意义的终极来源,恰恰相反,感觉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与个人感觉相联系的语言总是公共语言,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充当一定的角色。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在心理哲学的层面进一步批驳了建立在实指定义基础上的意义理论,对观念论哲学的根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五种感觉之后,这一观点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长久以来,也有人相信人类存在着一种超过这五种感觉的"第六感".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也具有类似鲨鱼对电流的第六感.而200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额前叶的某一部会对某些危险情境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濒死时触发的生理机制会让人的感触更加敏锐,不仅是对个人经历中过去事件的想象,对真实事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看到眼前出现亮光,感觉自己正穿越隧道,或者感觉自己正脱离自己的身躯,这些感受都是一种所谓"濒死体验"的现象中典型的感受。这是当人即将死亡时可能体验到的感受。这是人脑的原因?还是一种生理防御机制?或者是幻觉?这些现象早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也由此引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5,(20):49
日本科学家最近将传感器嵌入塑 料薄膜,为机器人制成了“电子皮 肤”,使其对温度、压力有了类似人的 感觉。 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在塑料薄 膜中嵌入两组晶体管,一组感觉压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09,(17):22-22
经间痛感觉法 排卵时,卵泡从卵巢中慢慢挤破释放出来会引起小腹部胀痛感。由于卵泡破裂释放的时间长短不同,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有短短几分钟,有的人则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还有的人因此去医院看病。发生这种胀痛感觉的时间通常在两次月经中间.医学上称之为“经间痛”。  相似文献   

8.
间接实在论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后,主流的感觉理论本体论,传统语言哲学家们多以非概念论的立场,规避了非话语的感觉可以包含逻辑内容的可能性,这背后的信念是话语式表征对逻辑内容的垄断,然而概念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根据康德直观理论和现代概念论,在对语言哲学中的主流感觉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视觉具有某种感觉的认识论特质,即视觉影像作为一种在场的、细腻的、私人性的感觉内容,可以通过参与其中的概念能力,分享它背后更深层面的理性能力,从而使视觉影像成为感官刺激和理性逻辑的综合体。来自视觉感觉的影像不仅可以承载逻辑内容,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图像逻辑形式。这样一来,感觉不再是语言或科学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一起搭建了一个互相构建对方的动态知识系统,这在防止感觉陷入所予神话的同时,还使经验知识可以保留来自实在世界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将世界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和实在世界.它将物理世界置于感觉世界和实在世界之间,并赋以本体论的意义.物理世界既是对感觉世界的描述,又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离开感觉世界,同时不断逼近实在世界.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是对柏拉图和康德二重世界理论的超越,蕴含着一种新型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对忧郁症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现在他们对人类的快乐也有了一些基础性的认识。被称为"快乐研究之王"的心理学家戴维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研究论文。他在论文中说,快乐并不是一种模糊的、无法形容的感觉。快乐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说,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制造快乐。  相似文献   

11.
人之所以会有口渴的感觉,是因为体内缺水达到一定程度,即体内水分失去相当于体重的10%时,神经系统会把这些信息传到大脑,人就有口渴的感觉。这时候喝凉水,胃肠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胃肠黏膜血管收缩,不利于水分在胃肠内及时吸收进入血液;而喝热水吸收快,容易给人一种解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无表征智能是美国著名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布鲁克斯认为,传统人工智能在建造机器人时,采取的是"感觉-建模-计划-行动"框架,这种框架在表征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实际上,机器人的行动方式完全不必如此复杂,只需要两个步骤就可以:即感觉,然后行动。我们在建造机器人时,完全可以放弃表征范式所要求的那些复杂的计划、映射和认知等表征内容,而采取基于行为的包容结构。在包容理论指导下,布鲁克斯制造了"艾伦"、"赫伯特"、"成吉斯"、"考格"等机器人。布鲁克斯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遇到一些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思念是一种对昨日悠长的缅怀,思念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思念是一种感觉,是那种静静地、悄悄地、默默地、苦苦地、痴痴地思念的感觉!思念是一种团聚,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重逢的欢畅,才有了久别的拥抱,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人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这并不全面,因为除了上述五觉之外,还有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里,只是我们不知道或不甚熟悉。例如杂技演员在高空走钢丝,这时他身上的第六感觉就会出现,来帮助他维持身体平衡,这就是空间位置觉。在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感觉在影响着我们,这就是人的第七感觉———时间觉。什么是时间觉首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伞兵,从8100米高空的飞机上跳出机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样飞速地往地面坠落。两分钟加22秒的时间,他下降了7900米,在距地面只有200米时…  相似文献   

15.
当你寻求一种快乐的人生时,有一种有效的办法,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成年人常常会凸现出未老先衰的疲惫心理,如果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那么不妨摘掉成年人的面具,我们便能发现那种不可思议的、自发的感觉,而那些宝贵的感觉往往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回眸那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你或许就会得到启发,原因在于他们保持着一颗顺应自然的质朴之心。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鬼魂”的存在,其实是源自大脑的变化.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出大脑中负责这种诡异感觉的区域,而且通过实验让一些人感受到了身边的“鬼魂”. 关于“鬼影”有很多传说,但最常被提到的是无法看到的鬼魂.这种现象在经历极端环境的人身上十分常见.登山者、探险家以及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都常有这种感觉.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朱利奥·罗格尼尼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生动的.他们能感到有人在附近,但看不到人.这其实常常是感觉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说起“第六感”,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与对未来预判相关的“直觉”,但科学上指的第六感则是人类的本体感觉,即人体自身的空间感。这种第六感帮助我们在缺乏视觉帮助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凭借对于空间的感觉协调我们的身体——例如蒙着眼走路等。尽管科学家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找到了于第六感的相关基因——PIEZ02,但还是缺乏人体的研究素材,所有的相关研究都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4,(19):22-23
<正>1.油炸食品像炸鸡块、炸薯条之类的油炸食物不可避免是富含油脂和高脂肪的,而这两种物质堆积在胃里就会造成疾病。油脂在高温下会产生一种叫"丙烯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很难消化。对策:其实要满足口腹之欲,放弃油炸也能获得可口的感觉,比如想获得咯吱咯吱的享受,吃咸味薯片肯定是不健康的,但是可以寻找制作土豆片的其他方法,比如烘焙而不是油炸,或选择吃低脂或无脂食品,比如脆饼干、空心的爆米花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两种视觉环境让人觉得厌烦,那就是无内容视野和单质视野.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对自动的搜索器一样,总是处于寻找状态,大约两到三秒就会移动一次,每移动一次总要抓住一些东西.不过在无内容视野的环境里面,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抓到的具体内容,结果就会出现视觉饥渴.所以住在大城市里的人通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眼睛明明是看到了很多东西,但却好像什么东西都没看到,空空洞洞的,这就是某些城市里的景色给我们视觉带来一种污染.  相似文献   

20.
PUS研究的两种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评析了目前PUS(公众理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思路和主张,以及相关学者在这两种思路下所做的工作.两种思路的倡导者都在历次全国及跨国调查的范围内,构建自己的分析模型,都为PUS研究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