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光 《奇闻怪事》2005,(7):83-84
语文课上,我正在跟学生讲一道仿句题: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读屈原、杜甫,你懂得了什么叫忧国情结;读,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我问:“填什么好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岳飞、文天祥的,有说陆游的,突然—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这个热烈而和谐的气氛,“张杰”,同学们和我一样,吃了一惊,循声望去,原来说话的正是张杰本人。课堂上顿时哄笑起来。但我没有理会这些,继续上我的课。其实,课堂上有些小插曲并不稀奇,也未必一定是坏事。  相似文献   

2.
不少教学参考书对课文《我与地坛》的结尾句都有重点分析,我教了两次《我与地坛》,每次读它,也总是把蓄足了的悲痛在这一句话的引爆之下释放出来:泪禁不住往下流。  相似文献   

3.
因为马上要中考了,几个我曾教过而现在正读初中的孩子,相约利用这个空隙来母校看望我。得知这一消息,我异常激动,既有做老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又有急切盼望见到学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于是,我把自己精心打理了一番,调整了一下心情,早早地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只要多读书,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句古语不仅强调多读,而且强调自悟。在实际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往往出现两种误区:有的老师片面强调读的遍数,学生少晤,加重了读的负担,降低了读的效益;有的老师为了“悟”的结果,把教师的感悟和盘托出地强加给学生,自悟变成了他晤,造成读和悟的分离。如何实现读和悟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读中求悟,以悟促读?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九册)一课,颇能受到一些启发。现摘其精彩片段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5.
赞美的力量     
李萍 《奇闻怪事》2007,(7):83-83
《火烧云》这篇课文语言生动,读上去琅琅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上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请学生来赛读课文的环节。小朋友们一听要赛读课文,都纷纷举手,争着要读。我扫视全班学生,令我欣喜地看到了平时难得发言的几个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6.
在讲解《庄周买水》这篇自读课文时,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把本课改编成小品,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呢?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都积极响应我的提议,于是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讽刺小品《庄周买水》。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竟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编排能力:  相似文献   

7.
听一位教师上《白鹭》,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巧妙的。但是当教师让学生讲“白鹭为什么像一首诗”这个关键问题的时候,学生只会重复说白鹭像一首诗,对于白鹭和诗歌的哪些方面的美相似,学生就是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8.
[案例]读完《少年闰土》后,有—位女同学说:我认为闰土讲的关于乡下的—些事多么有趣,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却宁可从乡下来到城里生活,而不愿呆在乡下生活?还没等我做出应答,学生马上议论开了。我干脆推波助澜一番,把向往闰土生活的—方定为正方,把向往文中“我”的定为反方,一场辩论激烈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9.
正上学读书时,我就对爱迪生的"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这句励志名言,印象颇深。我把它工整地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最近,偶读介绍这句名言的一篇文章,我惊讶地发现,这句当年流行的名言只表述了一半。它的原话应是"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但这一分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只会听不会说,不行,更谈不上读、写、译的技能了。针对这一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如下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1.
星星的魔力     
这几天闲着的时候,我用彩色贴纸剪了许多小星星,红的、绿的、黄的……五颜六色甚是漂亮。我把它们装在—个小塑料袋里,天天放在包里。我想进入复习阶段了,难免有些枯燥,就拿这些小星星来“刺激”一下学生们。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予毁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离开爱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当把师爱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学生在爱的抚慰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的一篇传统文言文。我连续多年教学这篇课文,好几次都是沿袭前辈和自己过去的做法,指导学生读背、析词、译句,和学生一起赏析桃林美景,依据参考资料分析桃花源中淳朴的风尚、幸福的生活,并且还引导学生得出桃花源的生活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案例一】 在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一文时,很多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为什么说“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夺目的光彩使我眼花缭乱”?虽然这一句话在我看来并不难理解,但学生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重点。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此句的意思。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组学生的组内对话非常有意思。  相似文献   

15.
“作文难,作文难,一写作文心里烦。”这是流传在学生中间的一句顺口溜,充分反映出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细细思考,学生作文难无外乎就是三种情况,一是找不到生活素材;二是找到了素材不知怎么表达,思路不畅;三是有了素材和好的思路却苦于没有语言,来来去去都是几句话。为了让学生知道习作写什么,如何写,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这是让我记忆犹新的一节课—— 在教学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时,当学生默读完课题和要求后,我提出建议:(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找出这几组词的一个共同点。学生读后,我检查读的情况。刚问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就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其共同点是反义词。  相似文献   

17.
张玉伶 《奇闻怪事》2005,(11):36-36
去年深秋,中心校要搞一次公开课,为和某教师研究教学,我去了他所在的学校,借用一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尝试课。当我叫一名小女孩读课文时,她怯怯地望着我就是不开口。有孩子急切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8.
吴代芳教授,李培坤教授的《唐人绝句艺术谈》(以下简称“本书”),我读后诚有如著名的文学史家程千帆先生在给吴教授信中所称赞的“殊有意味,读之患易尽也”。盖书当书意读易尽”,北宋诗人陈师道这一名句恰道着了人们读这本蕴含丰富的书时自然产生的那种兴会络绎,快意累累之感,而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健尧虽 《科技信息》2003,(3M):60-61
每读女画家戚和的画,我都被它神秘的内蕴吸引,读过之后,又被它凄迷的余韵萦绕,于是,我便取唐代诗句“水底有天春漠漠”为这篇小文的题目——这句诗的下句为“人间无路月茫茫”,据说,  相似文献   

20.
苏立康 《奇闻怪事》2007,(2):125-125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师生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引用他人的诗作点评(尽管有的引用不一定恰当),从而以情激情,不断掀起情感活动的高潮,不断深化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这就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课堂里,直到下课铃声把大家唤醒。这实在是难得的宝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