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爱华 《科技潮》2004,(8):14-16
近日,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主题为“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的第225次香山科学会议,目的就是借鉴人类和农业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经验,研讨如何整合我国从事海洋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力量,加速我国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进程。海洋生物基因:生物研究的新亮点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空间,然而人类在利用海洋的同时,种种不当的措施正不断地恶化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遭到破坏。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来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海洋大国竞争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IT是20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GMO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何为GMO?大多数人也许十分陌生,但说到基因食品,很多人都耳有所闻。GMO的英文全称为“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其字面直译为“在基因上经过改造(或修饰)的生物体”,简称“基因修饰生物”。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2,(1)
人类基因仅比老鼠多300个对于人体的基因数目,两大基因定序团体的科学家都认为不会超过3.5万个,这个数目比当初预估的5万到10万个大为减少。人类的基因数目约只有果蝇的两倍多,也仅多出老鼠300个,但其机能却远比其它动物复杂。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以命令人体制造特定蛋白质而行使其功能,人体基因极可能比其它生物掌握更多蛋白质生成,同时,人体蛋白质的活动性也较其它生物活跃;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人类基因并不难操控。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东北草地的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和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就如何保护中国东北的草地资源生物多样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包括保护的范围,原则,方法及指标等。  相似文献   

5.
李斌 《科技潮》2001,(7):85-88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联系人和执行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等人不久前发出紧急呼吁,生物世纪尤其是基因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国必须尽快启动“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以抓住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最后机遇,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个制高点,避免沦为“唐僧肉”。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再生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维系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障.中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1世纪冲国实现由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资源及生物经济强国转变将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重点。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阐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面临的威胁,中国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出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生物资源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全球每年从海洋中获取的水产品约1亿吨,占人类消耗动物蛋白质的25%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海采样技术设备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海洋中获取渔业资源.而纷纷把目标瞄向海洋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等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洋生物基因资源争夺战悄然在沿海国家中展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均投人巨资研究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问题已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并积极修复受污染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准确界定人体基因的法律属性,是指导人体基因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前提基础。作为主体人的物质组成部分的人体基因,其法律属性实则取决于主体人的意志作用方式和其自身的性质。在不同情形下,人体基因具有不同法律属性,可成为人格权客体、财产权客体或知识产权客体,可依照不同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但作为特殊的客体,其利用还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1.
文越 《青年科学》2010,(3):10-10
21世纪是生物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时代,21世纪也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眼科学相结合的时代。随着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多数遗传性眼病的致病基因已被国内外科学家发现,发病机理也已被确定。由于遗传性疾病会对其家族成员是否患病或是否是携带者产生影响,因此对患者家族成员做出相对应的基因检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今后几十年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是21世纪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学生物素质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使其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STB—PCR技术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在人体基因组织中有大量的STR位点,至今已有60-70个以上STR位点应用于法庭科学鉴定。STR-PCR技术与其它DNA技术相比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使其广泛地得到应用并将在未来成为法庭生物物证鉴定的主要技术。STR技术在应用实际案件鉴定前应严格进行可信性检验。  相似文献   

14.
近日,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主题为“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的第225次香山科学会议,目的就是借鉴人类和农业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经验,研讨如何整合我国从事海洋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力量,加速我国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数据资源与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物多样性特点、现状和保护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与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资源库,它不仅提供人类优质蛋白质,还蕴藏有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由于海洋环境的严酷性和条件的特殊性,开发海洋资源难度较大,只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关键的基因工程技术,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从而为解决21世纪人类资源匮乏的问题开创新路。本文以长期困扰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班杆状病毒为例,阐述了该病毒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开展该病毒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为防治养殖病害奠定基础。本文还强调了深海基因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潜在宝库,是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开展深海基因资源的研究在我国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由云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家一级学科生物学项目近日通过验收。据项目学科带头人、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教授介绍,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国4%的国土面积上拥有占国内已知种类50%以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为加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趋发达,对基因资源的研究所能带来的巨额利润,引导着一场日趋激烈的基因争夺赛.大量宝贵的基因资源,流向了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区,进而利用西方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已开发的技术申报专利,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对基因资源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和公平补偿的问题.我国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保留了大量宝贵的基因资源,是发达国家用以研究所努力争夺的"富矿",因此也面临着保护基因资源、制止生物剽窃的独特的紧迫性.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基因资源保护"三原则",似黑暗中的一屡曙光,赢得了一片赞赏,但在实施中也面临了一系列艰难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基因工程在未来农药工业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生物的推出 ,标志着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 ,“转基因生物的诞生是继‘绿色革命’之后的‘兰色革命’”。基因工程为21世纪粮食、环境、资源、医药、保健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 ,开辟了广阔前景。尽管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对转基因生物尚存的一些“悬念”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解释 ,但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势头已锐不可挡。一、对转基因生物几个概念的认识1.转基因生物(TransgenicOrganisms)是指通过基因枪等现代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 ,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原本不具有这些基因的生物体内 ,…  相似文献   

20.
为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竞争的位置,19914年沈阳国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由4位专业技术人员着手研发微生物工程。按照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要求,以预防农业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绿色品质、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国科公司历经8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21世纪先进水平的微生物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