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自下而上"法测度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并建立旅游交通碳排放的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1)关于时序变化趋势,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态势,大体可以划分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因此推进旅游业的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中部六省2000-2019年的旅游碳排放,并分析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19年,旅游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旅游移民领域相关文献构建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623篇直接文献和这些文献引用的19947篇参考文献,使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数据库文献进行相互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分别绘制了能体现旅游移民研究发展历程的时间分布图谱、能体现旅游移民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图谱、旅游移民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者的共引图谱,并对这些图谱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旅游移民研究以1999-2000年为分界点,此后相关文献明显增多且内容广泛;具体文献以2000年《Tourism and migration: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一文最为重要;旅游移民主要研究内容为退休移民、生活方式移民、VFR旅游和返回移民等的迁移动因、迁移模式和社会影响等,其中以退休移民的研究最为广泛;国外旅游移民研究者中以Williams、Hall被引用的频次最多,最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21,(1):29-33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模型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环境生产前沿,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实践者;"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呈现先快速降低(2009—2010年),再快速增长(2008—2015年),后高水平波动(2015—2018年)的态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效率。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旅游业技术水平、旅游业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旅游生态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下而上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估算了山西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山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住宿碳排放和旅游活动碳排放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三者增长率依次是125%、300%和683.41%。其中,公路和民航的增长速度均快于铁路的增长速度,住宿碳排放增长率表现出波动性,不同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依次是休闲度假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商务出差其他。(2)山西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13年共增长了0.610 2 Mt,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明显多于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和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碳排放增长率呈现波动性,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自2003年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山西省旅游业逐步趋于健康。(3)山西省各地市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其中太原市、大同市、运城市和晋中市的碳排放量最多,吕梁市、晋中市和朔州市的增长速度最快。为有效减少旅游碳排放,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应通力合作、共同践行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6.
郭祎  李胜超 《创新科技》2019,19(5):83-92
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旅游业制度创新的188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出研究者、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旅游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业制度创新的内涵、动因、阻碍、举措、对策等;研究的主要议题集中在重大事件影响下的旅游业制度创新、旅游业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旅游业制度创新与行业发展等3个方面;但其研究多停留在应用层面,很少涉及对旅游业制度创新内在机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剂,但中国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关文献阅读,本文着重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结论比较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空间格局5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一种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采用"自下而上"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西安市旅游产业为依托,从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5个方面对西安市2000—2013年游客在旅游中留下的碳足迹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旅游各行业中交通碳排放居首位.2013年西安市碳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16.05倍,说明西安市有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低碳旅游发展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安市发展低碳旅游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3):440-445
以河南省为例,基于碳排放视角核算了1995—2013年间河南省旅游业6大部门的生态效率,用VAR模型分析了旅游生态效率对影响因素的动态响应.结果显示:旅游住宿和交通的生态效率较低,但发展趋势向好;旅游餐饮、游览、购物和娱乐4个部门的生态效率较高,但发展趋势堪忧;旅游业整体的生态效率缓慢提高.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人均旅游产出是导致旅游生态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和旅游交通产出占比对旅游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大于对旅游碳排放的影响,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旅游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季节性是旅游业的固有特征之一.季节性影响旅游地的需求波动,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积极地缓解并应对旅游地的季节性是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通过文献分析,从旅游季节性的概念内涵、形成原因、特征和影响4个方面进行回顾梳理,对旅游季节性的缓解对策进行再思考.研究表明:(1)全域旅游...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计量方法及GIS软件,对山西省2010年~2017年旅游业时空演变特征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2017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2)山西省旅游业的空间发展模式由"单核"向"双核"转变;(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区域碳收支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阿克苏河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放因子法定量测算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借助Markov模型预测未来15年的碳排放变化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 2006—2015年,阿克苏河灌区碳排放总量增加了0. 549×10~7t,其中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引起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单位GDP能耗、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建设用地面积是引起2006—2015年建设用地对阿克苏河灌区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内在驱动力; 3)经马尔科夫预测,2015—2030年阿克苏河灌区碳排放量将增加0. 403×10~7t,增加趋势有所放缓,生态治理工程的效果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对阿克苏河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生态治理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9,(5):28-33
文章在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我国各省份旅游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应用2006—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深入探讨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旅游生态效率在样本期内呈下降的趋势,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2)外资进入对省份旅游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3)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在推动旅游生态效率提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进步是降低旅游环境压力的有力支撑,劳动生产率较高旅游部门份额的上升有益于外资的溢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计算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的时空特征,结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rc GIS中的自然断裂分类法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依次递减,且北部省市大于南部省市;(3)各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此种差异性表现为,在长江经济带内,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不同。最后,提出低碳减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区尺度,利用文献资料测算了2005年、2010年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碳排放量,并对其变化特征与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0年,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碳排放量显著上升,而旅游碳排放强度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不同类别的旅游碳排放量具有较大差异,以2010年为例,不同类别的旅游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住宿碳排放、食物消耗碳排放、旅游活动碳排放和本地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 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增长是研究区旅游碳排放显著上升的根本原因,旅游交通运输方式、旅游住宿、旅游者的食物消费以及旅游行为目的对旅游碳排放亦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16,(9):1593-1598
以煤炭-旅游复合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用剥离系数法核算了2001—2014年间旅游业6大部门碳排放量,并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旅游碳排放对驱动因素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旅游交通部门的碳排放明显大于其他5个部门,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他5部门的碳排放量并无明显差异,且在14年间变化不显著;2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旅游碳排放对自身和旅游总收入冲击的响应为正,对旅游业能源强度和旅游交通产出占比冲击的响应为负;3方差分解表明随着滞后期地延长,旅游总收入、旅游能源强度和旅游交通占比在各自的VAR系统中其贡献分别为64.74%、64.74%和78.35%.降低旅游交通占比和旅游能源强度是减少旅游业碳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碳排放系数估算法与旅游剥离系数法,估算2011-2021年中国省级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零售邮电业与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模型解析旅游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旅游交通碳排放与旅游活动碳排放是旅游碳排放主要来源;旅游消费水平与游客规模是旅游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因素;旅游能源结构与旅游能源强度对旅游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构建的旅游业发展效率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的DEA模型对河南省3种尺度下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显示:①分区尺度下,豫中区、豫西区旅游业发展效率高,豫东区旅游业发展效率一般,豫南区旅游业发展效率较低.②市域尺度下,高值区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逐渐减少,并向较低、较高值区转化,近期主要分布于中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较低、较高值区在数量上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覆盖面较广.从"冷热点"看,热点区逐渐增加,并向中北部和西部方向发展,该区域空间关联性较强;冷点区在研究期内相对稳定,但在空间上由西南部逐渐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差异较大;次冷、次热点区呈微弱的波动变化,较稳定地分布于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高、较高值区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在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片状分布格局;较低、低值区域占据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相对广泛的连绵分布区.从县域"冷热点"看,热点、次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汴-洛区域,太行山前地带以及"T"字型集中分布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南北等区域,连绵的分布态势依旧明显.④空间分异机制方面,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效率提升的基本保障,旅游资金投入保障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是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旅游投入与产出协调是持续提升效率的重要动力,旅游项目规划和运营策划的拉动是新时期效率提升的新引领点.  相似文献   

19.
曲靖市是云南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工业旅游可以促进曲靖的企业及其他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曲靖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存在的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曲靖工业旅游的思路:(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和科学规划;(2)策划富有特色的工业旅游活动,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旅游线路;(3)做好导游人员培训;(4)利用网络等切实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该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2005—2014年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研究表明,福建省旅游业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着波动性。根据实证结果,该文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提出有关建议,包括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水平、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旅游业层次结构、开发和完善信息平台等,旨在为今后旅游业的高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