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两名在量子化学领域内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物理系教授科恩和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的英国教授波普尔。他们在量子化学理论分析方法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科恩和波普尔的研究成果使得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2008,53(1):35-35
2007年12月21~22日,中国一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与界面论坛(China-Australia Symposiumon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Interfaces)在厦门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厦门大学中国一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物理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学院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功能纳米材料中心联合承办.本次论坛是目前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纳米领域规格最高的多学科交叉盛会,与会代表包括澳大利亚联邦教授、院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余名.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窗     
导热率最差的材料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化学系教授大卫·约翰逊(David C.John-son)研制出了目前导热率最差的二硒化钨材料。与导热率最好的钻石相比,  相似文献   

4.
[彼得·舒尔茨简介] 1956年6月23日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西那提。197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84年获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赴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85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化学系任教。现已获得若干科学奖励和荣誉,他建立了一个横跨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计划。帮助建立了Affymax研究所(一个药物公司)。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研究生物体系中的分子识别和催化的机制。这些研究在设计新的功能分于方面的应用将有助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他的重要贡献包括催化抗体的产生、杂文晦的合成,以及向蛋白质分子中定位引入氨基酸类似物的方法和建立等。他还在每个学期教授大学生的有机化学课程。也经常应邀去美国的许多大学讲课。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时间2021年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的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戴维·麦克米兰(David Mac Millan)教授,以表彰他们在"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至此,不对称催化的三种基本方法均已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金属催化(2001)、酶催化(2018)和有机催化(2021),彰显了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催化合成这一领域的巨大研究价值和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封面说明     
正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成立于2011年,为学校最早设立的五系之一.秉承"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南科精神,经过十载耕耘,学科建设已逐步迈入正轨,初步建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研序列队伍.化学系学科研究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化学、分析化学、能源化学等领域,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研究导向,聚焦不对称催化和天然产物全合成、主族元素与稀土团簇化学、可再生能源化学、量子态水平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及多相催化理论等,  相似文献   

7.
华侨创办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教委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亲自定立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七十五年来,厦门大学的发展凝聚了海内外华侨华人和各界人士的心血,形成了“爱国爱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侨、台、特、海”的办学特色,使得厦门大学成为“南方之强”。众多的著名教授、学者不仅为厦大的人才培养做出杰出的贡献,而且他们的成就和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曾杰教授课题组与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合作,在金属合金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和催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共还原的途径,首次在溶液中合成出五角星形金铜合金纳米晶体,并使用新型材料成功治愈小鼠乳腺癌.同时,由于该新型材料具有大量的高指数晶面,它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展现了不俗的催化性能,该工作7月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5327).一般来说,如果光的波长在近红外区(700~900 nm),光在生物组织内穿透深度达到最大值.而对于金属纳米材料而言,它们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具有等离基元共振现象,可以在这些区域有很强的光吸收和光热转化能力.光热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癌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的无创治疗.因此,从理论上讲,采用该办法治疗人类肿瘤是可行的.与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相比,该疗法无需  相似文献   

9.
第3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2001,46(3):264-264
第3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CWCYC-3)已于2000年12月20-23日在厦门大学成功举行. 本届大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任大会主席.262位与会代表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支志明、李静海,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沈元壤,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林圣贤, 和2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录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  相似文献   

10.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7,(6):5-46,11
化学家兼教育家艾伦·麦克迪尔米德(Alan G.MacDiarmid)1927年4月14日出生在新西兰的马斯特顿市,1955~2007年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1988~2007年被聘为布兰查德化学教授,2002~2007年荣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詹姆斯·冯·欧尔科学技术讲座教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催化不对称合成—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占1/2)及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合1/2),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本文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基本概念及技术与三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朱任宏教授1900年生于广东兴宁,现已85岁高龄且身体欠佳,但是仍然精神抖擞,十分健谈,记忆十分清晰,只是听力有些迟纯。朱教授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化学系(后改为东南大学)。朱老特别强调地说,这所学校当时是“五四”运动的先锋,还介绍了在  相似文献   

13.
忻新泉(1935-)南京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亚洲化学学会无机分析网络委员会委员,美国SERAPHIM计划委员,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发表《七铁原子簇合成氨模型》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化学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脱颖而出。量子化学计算是计算化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潘毓刚教授在专稿《量子化学计算的回顾和前瞻》一文中,精辟地分析了量子化学计算的发展,并指出“密度函数理论”的发展将给量子化学计算带来一次大革命。  相似文献   

15.
卢忠林  范楼珍 《科学通报》2022,(20):2277-2279
<正>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10年的历史. 1952年,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2005年,化学系撤系建院,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是北京化学会、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亚洲辐射固化协会等的挂靠单位和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1957,2(1):25-25
南开大学在1956年10月19—21日举行了第二届科学讨论会。会上共提出53篇论文。在副校长扬石先教授领导下所研究的“若干新植物激素的合成”,不仅证明有数种新植物激素对于促进植物生根及获得无子果实方面有良好的效能,并且对探寻植物激素性能和化学结构的关系上也有一定意义。化学系何炳林博士提出了三篇关于离子交换剂方  相似文献   

17.
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及寄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唐崇惕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共栖、共生和寄生三类型。在寄生现象中的两种生物,寄生物受益,被寄生的生物(即寄主,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受害。受害的程度因寄生虫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市科委组织了面向青年科技启明星、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等群体对高峰学科建设的征求意见会。2015年启明星计划入选者、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在会上发言中提到"不应盲目跟从国际热点来确定我们的研究方向"的观点让人眼睛一亮,遂就相约了这一次的启明星采访。采访的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姜雪峰与我们约定的地点是位于中山北路华师大本部的化学馆。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02,47(7):515-515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启动的15个创新群体之一,由田中群、孙世刚、郑兰荪、毛秉伟、吕鑫、吴玮、林昌健、杨勇、周朝晖、翁维正、袁友珠、曹泽星、谢兆雄等优秀年轻研究人员组成.该群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岁,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他们皆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共同培养或者从事博士后工作后回国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02,47(6):411-411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启动的15个创新群体之一,由田中群、孙世刚、郑兰荪、毛秉伟、吕鑫、吴玮、林昌健、杨勇、周朝晖、翁维正、袁友珠、曹泽星、谢兆雄等优秀年轻研究人员组成.该群体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岁,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他们皆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共同培养或者从事博士后工作后回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