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司法独立和法律人的努力是推进我国法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两种力量。反思刘涌案件的审理过程,可以看出司法独立是树立法律权威,实现法治的中心环节;而法官等法律人素质的提高和对法律的忠诚以及法治思想的启蒙都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已有律师制度、法官和检察官制度以及法律职业的准入机制,但仍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即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相同的职业技能,相同的职业道德和信仰的共同体。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国对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尚有许多困境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共识认为 ,在法律推理时仅仅依靠形式法律推理是不够的。但不同的法学家对如何弥补“不够”并不一致。本文针对辩证推理与实践推理两个理论的要义进行比较 ,以期找到在中国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推理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对每个人自由的保障而不是限制。但同时享有自由的个人也应当对社会承担着应有的责任,即不得侵犯他人自由。本文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自由的概述,包括自由的概念,著名法学家对自由的观点;第二个层次是阐述自由在法律中的体现,结合案例分析自由的重要性;第三个层次是阐述自由的行使,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中。自由一直为法律所不断追求,也同时为法律所保障。公民在法律的面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自由的限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温暖共存的憧憬,无论共同体是以什么实体形式进行表现,无论他们使用了什么价值理论或者法律规则,都表达出了温馨圈子的共存理念.然而个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化掩藏在共同体的美好假象中,共同体体现了安全稳定感,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个体自由和权力地位,虽然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本文试图以共同体存在的隐患为出发点,分析法律在其构建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对其中存在的机遇和危险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6.
共识认为,在法律推理时仅仅依靠形式法律推理是不够的。但不同的法学家对如何弥补“不够”并不一致。本文针对辩证推理与实践推理两个理论的要义进行比较,以期找到在中国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推理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7.
郑莉 《奇闻怪事》2009,(10):80-81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法律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机制:1.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2.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3.在执法中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4.在司法中完善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郑莉 《奇闻怪事》2010,(5):50-52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法律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机制:1.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2.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3.在执法中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4.在司法中完善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共同体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温暖共存的憧憬,无论共同体是以什么实体形式进行表现,无论他们使用了什么价值理论或者法律规则,都表达出了温馨圈子的共存理念。然而个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化掩藏在共同体的美好假象中,共同体体现了安全稳定感,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剥夺了个体自由和权力地位,虽然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本文试图以共同体存在的隐患为出发点,分析法律在其构建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对其中存在的机遇和危险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0.
郑莉 《奇闻怪事》2010,(10):54-56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法律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机制:1.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2.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3.在执法中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4.在司法中完善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率的法律能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法律激励是通过赋予权利(权力)、明确责任、强制约束等法律规范的设置来实现的。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利益综合与利益实现的合理机制。其实现的充分条件是建立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而健全的法律实施机制则是法律激励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药知识自身属性、特点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考察了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内在需求。作者认为传统知识保护的内在需求不明确,是实现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主要障碍,且内在需求影响着对保护措施的选择;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大多数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实现。因此探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首先应考虑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神治、德治和人治都逐渐失去了治道基础与根基,法治成为主治道。“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能在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的凝聚力。法治公信力的义是通过各种层次的体系化信号传递,法律权威得到公众的信任,从而实现主体间法律信息的共享与对称,最终实现法律主体博弈的均衡。法治公信力在实质上内涵着合法性、合理性的价值理念。法治公信力的建构通过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展开,一是法律权威的塑造、二是信号传递机制的完善、三是信任机制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化史上,柏拉图与孔子处在相似的地位,二人皆具开山之功,影响深远。但二者的法思想如法律价值、法律观念、法律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众的法律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强调法律的至上性与权威性,这就要求公众要建立对法律的美好情感。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国家的观念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形成。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科学民主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利保护功能。通过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实现“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超越。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的法律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完成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当前,生态文明法律确认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本质在于中国正处于法治化进程之中。因而,环境法律制度唯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法治现实,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才能走出困境。其具体路径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亦是国家法律运行的最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五次“普法”运动力图推进法律社会化的进程,然基于其仅限法律条文层面的社会化,而致该法律社会化路径的选择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确立民众现代的法治理念,并加大对其法律信仰的启蒙与教育,才是中国语境下法律社会化实现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失信危机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就是经营者、监管者对公众承负的食品安全信用义务的法律化程度低,信用关系依附消费合同和行政法律关系挑战着公众法律地位。通过法律之力建构独立的食品安全法律关系,在安全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等中体现公众意志是实现食品安全信用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复合法域国家,但由于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间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法律文化存在着迥然的差异,导致当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区际法律冲突。从区际冲突法的价值分析着手,结合当代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特征,在法学价值层面为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做阐述与分析将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可以把法律思维区分为以法律人为主体,依托于法律方法而进行的“根据法律的思维”和依托于法学方法而展开的“关于法律的思维”两种。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具有内在关联,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思维是对法律人根据法律裁判案件时思维的一种总体概括和把握,法律方法则主要是指法律人根据法律裁判案件时所运用到的一些具体方法。立足于法律方法论的视角,分析法律思维对法律方法的导向指引作用,有助于构建法律方法论的逻辑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法律方法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