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荒诞中的现实——论哈罗德·品特的早期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上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剧作家之家。本文选取品特的早期主要作品,对比分析了作品中深邃的现实意义,揭示了在这些荒诞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成分及折射出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科技智囊》2005,(12):94-94
品特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英国荒诞戏剧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为中外文艺创作的典范。本文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 ,通过对其早期喜剧《驯悍记》结构和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 ,揭示在《驯悍记》剧表面故事情节下剧作家真实的创作意图 ,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哈罗德·品特后期戏剧创作代表作之一《山地语言》,体现了语言与权力之间的政治关系。作品中反映了极权主义政权对民众所实施的政治压迫,权力滥用并且迫使语言失去话语功效,以及在话语失效的情况下对人性表达的压制。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权力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品特戏剧中的政治性,揭露了极权统治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人性的崇尚。  相似文献   

5.
激进派女权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女权运动过程中曾经颇有影响力,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尔也深受其影响,她的代表作《上等女性》就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这种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邱吉尔是如何将激进派女权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6.
对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马戏团之夜》和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的《沃伊采克》进行了互文性研究。这两部作品的互文性主要表现在《马戏团之夜》中蜜依父母的故事和《沃伊采克》这一短剧的情节和风格上。然而卡特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她比毕希纳在社会关怀上走得更远。为了给予女性话语权和颠覆传统男权社会,卡特在小说中创作出小人物蜜依。通过角色的延伸与再塑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卡特所要呈现的是对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对家庭暴力及社会偏见的反叛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哈罗德·品特后期戏剧创作代表作之一《山地语言》,体现了语言与权力之间的政治关系。作品中反映了极权主义政权对民众所实施的政治压迫,权力滥用并且迫使语言失去话语功效,以及在话语失效的情况下对人性表达的压制。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权力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品特戏剧中的政治性,揭露了极权统治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人性的崇尚。  相似文献   

8.
卡里尔·邱吉尔是英国当代女剧作家。她的作品蕴含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和理论。《九重天》和《上等女性》中几位女性坎坷的生活经历,揭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哈代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注意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两个方面深层分析了哈代创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赵宏 《科技信息》2006,(10):447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作为英国当代戏剧大师既为威胁戏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是一位维护和平、坚决反战的斗士。本文作者从品特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经历着手,分析了品特的成长背景对品特早期威胁戏剧的创作和后期反战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林安梧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1):5-11,128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此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孝道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物(景)”、“事”,其中“情”与“理”为“意”、“物(景)”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相互联结,如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就有“异质同构”或“同形说”的解释。而这种“异质同构”说用于解释意象的形成,是被公认比“移情”、“投射”说更为精确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将辞章四大要素进行联结,除了可就个别意象由“异质同构”推扩至“同质同构”外,也可再就整体意象拓大到“异形同构”与“同形同构”,加以呈现。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构”,都有“单轨”、“双轨”与“多轨”的不同,以造成其变化。  相似文献   

13.
《悲悼》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金锁记》是中国近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这两位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这两部作品的结尾却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格调。文章从人物性格的不同、创作主体的不同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不同社会背景分析形成结尾不同格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学说中经济法与社会法均以"社会本位"为基础,但未对其各自视野中的"社会利益"加以区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以"法本位"这一法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利益"以及经济法与社会法各自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做出内涵区分,以明确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刘蕡不第”事件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唯一一件“登科”的举子自辞名、要让位给落第举子的事件。自此以后,为了科举功名,或皓首穷经,或降尊屈就,或丧失气节等等,“士道”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士人”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阶层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婚姻本身是“父系”文明的产物,在以父维系的社会出现以前,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算作“婚”的。本文用“聚麀’一词来指称初民两性关系,并分析了“聚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文明冲突论”具有双重含义:在国际政治上,它颠覆了西方文明具有普世性这个命题,但又通过对西方文明独特性的强调而重构了这个命题,其意是要劝喻西方国家深根固本,宁静志远。在国内政治上,它又显示了美国白人对日益活跃的少数族裔的恐惧和敌视。概言之,它既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深闭固拒,也显现了美国白人的惟我独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比较分析表明,"逍遥"与道体在庄子哲学中有同有异。其同表现在:从境界看,"逍遥"与道体是同一形上超越境界,即都呈现着空虚寂静、主客合一、独立自在、无边无际、无为无名、无害无苦等境状特征;从途径看,"逍遥"与道体都是道家大德通过气功修炼达到的至高境界。其异表现在:庄子一方面从本体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判认为宇宙本源、本体即"道",另方面从人生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视为无害无苦、自在自适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即"逍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