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思想,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英文字幕自建中国特色小吃平行语料库,选取8个典型小吃译名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传统特色小吃译名的海外接受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舌尖上的中国》海外传播状况乐观,其英译的接受度仍需提升,具体策略包括运用图片、文字等多模态译文增强受众理解,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小吃英译实践方式,选用"烹饪方法 +食材+调料(口味)+术语注释"的美食英译模式,以便切实提升中国特色小吃英译的海外接受度,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视觉化的审美感知和视听语言的审美艺术两个方面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从视听语言营造中国意境、光影艺术造就形与神的统一和互文形式把握节奏张弛相间三个方面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学表达风格.《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层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表达风格,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把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相结合,让国内外观众在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中国文化,以唤起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正【编辑叔叔的话】"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吃一向很重视。自从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老百姓对吃就更讲究了,知道吃里面有饮食文化,一菜一羹背后有人情温暖。现在,我们也来找找"舌尖"上的美味。本期话题:聊聊舌头上的美味。  相似文献   

4.
吃相     
正画面上冒着热气的动人美食、荧屏中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吸引了无数观众垂涎欲滴,更挑动着我们这些粉丝的味蕾。我发现,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我们一家都变成了吃货,看看我们家吃饭的小镜头吧。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影像的形式讲述了传统美食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观众在看完节目后深受启发,称“泪水与口水齐飞”,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纪录片是对视觉的冲击,可以让人“大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创下收视高峰,社会影响极大。该片的成功传播与社会背景、媒体环境及作品本身的内容有关,它通过有效地借势、逢时、选材而获得成功,对于提高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普及率,提升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在短时间内引爆观众的"胃口",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不夸张地说,为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舌尖"隐喻饮食文化。"舌尖"之外,还有一种"舌尖现象",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一种体验,简称TOT,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8.
丁家永 《科技智囊》2012,(9):I0024-I0027
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讲述历史、揭秘自然的主题记录片有很大的不同,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最共同的本能——吃,下子激发了观众极大的热情,把纪录片的“窄众”变为了“广众”。然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现代传媒形式——微博,它具有巨大无比的传播力量,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符号意义。记住:今天明星、个人、企业等纷纷开设微博,究其原因就是在今天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真正能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是有众多粉丝的明星。  相似文献   

9.
杨晋 《世界知识》2014,(11):74-74
<正>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其实早在4月上旬的戛纳电视节上,《舌尖2》就已经是"未播先热,未播先售",多国电视机构纷纷争抢播映权。有趣的是《舌尖》的英文翻译"A Bite of Chin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中国咬了一口",这多少令外国人不知就里,甚至有点恐惧。而在4月15日的首映式现场,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句非常恶搞但更为贴切的英文翻译——In food we trust(我们信仰食物)。  相似文献   

10.
影像饕餮     
小满 《世界博览》2012,(12):47-47
正美食纪录片的不同味道。一部纪录片,还是在深夜播放的,意外地火了。有人看饿了,有人看哭了。有人说,思乡的不仅是心更是胃。还有人说,谁能想到一部美食节目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片?诚然,中国是美食大国。只要是关于吃的话题,几乎人人都会关注,也都有话说。但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又是如何触动肠胃并感动心灵的?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无论是以旅游猎奇的方式呈现,  相似文献   

11.
<正>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文件精神,《世界知识》杂志社与中国网《乐活都市》专栏合作,联合策划和开展以"美丽中国魅力都市"为主题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活动主要以传播展示中国魅力城市元素为宗旨,围绕城市旅游、都市文化、地方经济、人文风俗、美食特产等系列内容,对外传播和展示国家建设、民族精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2,(21):76-77
正纯、鲜、美即使是最挑剔的美食家,也会为这里的美食文化所折服。纯、鲜、美,这是"舌尖上的爱尔兰岛"的味道!丰富的天然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3.
顺德是粤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推进顺德美食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应把目标定位在顺德菜名翻译体系化、标准化上;通过深度挖掘顺德美食文化内涵,实现顺德美食文化国际传播的多元化途径,提升“中国美食名城”顺德美食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虫草》作为一部由本土草根从主位视点创作的,以自己家庭和社区为表现对象的村民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涉藏题材媒体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内部视角的自我呈现、原生态纪实的视听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村民纪录片在创作视角和题材上,形成了对媒体涉藏纪录片的有益补充,开拓了我国涉藏影像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应作为一种新的纪录影像形态得到正名和关注;同时,应加强藏区民间纪录片的培育和打造,实现涉藏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1,(2):78-79
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后疫情时代》引发热议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后疫情时代》纪录片于近日上线,该片将中国"一边控制疫情,一边发展经济"的真实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中曰两国引发网友热议。竹内亮是一名定居南京的纪录片导演,此前因拍摄中国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而走红网络,粉丝亲切地称他为"亮叔"。  相似文献   

16.
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革,通过拍摄制作地方戏曲纪录片,有助于推进戏曲文化多样化的传播,以推动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该文以笔者主持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为例,就如何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做出初步探索,以期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透过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以数部藏地纪录片为例,把它们置入到近30年来的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分析其影像传播的类型特征和变迁路径。作为传播形态,不同的藏地纪录片在观察视角、制作方式和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丰富的维度;作为文化阐释的影像文本,藏地纪录片既以具象方式描述文化特征,又以符号的方式表现文化价值,具有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该文以自拍电视纪录片《苏北糖画》为例,就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研究选题,从制约“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主要瓶颈、新媒体环境为“非遗”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非遗”纪录片有效创作与传播的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学者和从业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被誉为中国小说"教育题材的滥觞",是我国"世情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朱自清等都曾给予很高评价。当前,尽管在小说专史研究领域大家已经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歧路灯》的价值所在,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严重缺位。《歧路灯》陷入如此尴尬的传播境地,值得学人进行深刻反思。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认为《歧路灯》的传播要想突出重围,可以尝试以下策略:及早推出一流校注版本,进一步扩大其海内外影响力;早日达成学界共识,进一步凸显其文学史价值;切实做好新媒体推介宣传,全方位扩大其影响力;重视影视艺术改编跟进,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每分钟卖出上万元的秘密逐步进入上升期的中国纪录片产业,正在复制产业链条完备的欧美、日本的成功模式。纪录片业界曾经有个笑话: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到一块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争论不休。而实际上,用业界的话来说,"还有什么不能拍成纪录片呢?"拍几只鸟,《迁徙的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拍球星C罗的传记,这就是有名的《挑战极限》;当然,你还可以为整个国家做个总结——这就是BBC的《大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