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据印度报刊报道,英·甘地夫人遇刺前曾怀疑并预感到有人正在密谋反对她。她曾两次公开提到过此事。十月中旬,在印度北方邦勒克瑙市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她说,目前有一股想要消灭她的势力。她强调说:“他们能做到的最坏一条就是把我杀了。但是,即使英迪拉死了,在她的血泊上还会有千万个英迪拉站起来继续为人民服务。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迪拉·甘地不仅仅是一个妇女的名字,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哲学”。她第二次讲这个问题是在巴特那市的一次集会上,也就是她遇难的前两天。  相似文献   

2.
已经步入84岁垂暮之年的“蓝色天使”、反纳粹的巾帼英雄玛琳·黛德丽如今顾影自怜,晚景凄凉。无情的岁月即将耗尽她昔日的风姿和精神。晚年的一贫如洗使她万念俱灰,她不愿任何人再来见她,也没有一个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横下心来等死的玛琳只说这样一句话:“再也不会有人见到我活着,我将两腿朝前离开我的房间(意指死后被人抬出房间——译者),我要静静地死去,我只希望有一张松软的床垫和几条干净的床单……”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十年前的一天,美国波士顿一房地产开发商在翻阅报纸的时候,读到了一篇关于恐怖分子的文章,她无意间记住了那个恐怖分子的名字:奥萨马·本·拉登。几天之后,她见到了生意场上一个熟人默罕迈德·本·拉登,突然想到了那个恐怖分子的名字,于是她开玩笑地问对方是否与那个恐怖分子有关联。“是的,他是我的兄弟”,默罕迈德回答道,并带着悲哀的腔调解释说:“不过,他是我们家族中的一匹害群之马。”出生于沙特一富商家庭的本·拉登,同父并母的兄弟姐妹多达53个。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继承了老父亲的一笔巨额财产后,环游世界,移居他国。其中,有15人居住在欧洲,4人住在美国。他们的下一代中,更  相似文献   

4.
纳粹时代最后一个知名人物———希特勒惟一信赖的导演,希特勒的电影摄制者莱妮·里芬斯塔尔9月8日夜间谢世,享年101岁。1935年3月28日晚,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在柏林首映。当莱妮·里芬斯塔尔与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注定这个女人的一生不会平淡无奇。莱妮·里芬斯塔尔,一个优秀的舞蹈者、出众的演员、天才的导演、蜚声一时的登山家、不折不扣的专业摄影师和迷恋海洋的潜水者。作为导演,她一生中只导演了七部影片;作为演员,她出演的影片数目是前者的两倍,但她恰恰是作为导演被历史记住的。她的辉煌时代加起来只有…  相似文献   

5.
1838年,18岁的亚历山德拉·维多利亚登上英国女王的宝座,直到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她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她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评价:没有一个坐上帝位的女人,像维多利亚一样,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职责,同时又拥有如此平凡的作为女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金振蓉 《科技信息》2004,(12):45-45
2004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这一奖项以奖励科学研究中的原始性创新而著称。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她)们因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成就而获此殊荣。然而,为了这项成果的取得,两位科学家花费了16年研究时间。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萨拉丁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因为他有能力运用民族的精神;他把生命注入了阿拉伯民族,统一了她,并赋予她一个目标和意志,因此他赢得了对十字军东征的辉煌胜利,他证明了穆斯林并不比基督徒差。”———萨达姆·侯赛因  相似文献   

8.
一位外交官朋友在阅读本刊去年第11期《缅甸不了情》一文之后,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该文的作者是位女强人。但她刚入部时却是个娇小姐。为什么在一个人身上竟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带着这个问题,以一种探索的心情拜访了陈宝鎏女士。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对斑马鱼的研究中发现了诱导脊椎动物胚胎中胚层生长的转化生长因子的新调控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日出版的Science上。●2004年诺贝尔奖10月揭晓,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3人因发现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3人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2人因在人体气味受体…  相似文献   

10.
1901年之前英国的君主是维多利亚女王,她统治下的英国,风气浮华而古板,沉闷的礼仪显示着农业社会的繁文缛节,后人常常把她看做一个时代的象征。20世纪起步,恰逢维多利亚女王去世。这意味着这个世界在走出维多利亚时代,这个世界的人在告别维多利亚精神,这个世界的艺术和文化也开始背离维多利亚风格。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将不再与森林、乡村、牛马为伴,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城市、汽车和冷冰冰的机器。这种变化创造了许多奇迹:人类在这个十年进入了电报时代、无线电广播时代。1903年,一个叫维尔伯·莱特的人驾驶一架用木杆、金属线、棉布和小型发动机制成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 ,批判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揭开了所谓“维多利亚盛世”华丽的帷幕 ,“仁爱”思想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范又 《科技信息》2004,(11):15-16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获得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在人们普遍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艾滋病等研究领域表现出更多关注的今天,这样一项医学最高奖投给了嗅觉研究,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这样的评奖结果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民。  相似文献   

13.
红蚂蚁探案     
驯马师之死清晨,海尔丁探长正在看骑手们跑马练习,突然马棚里冲出一个金发女郎,大叫着:“快来人哪!杀人啦!”海尔丁急忙奔了过去。只见马棚里一个驯马师打扮的人俯卧在干草堆上,后腰上有一大片血迹,一根锐利的冰锥就扎在他腰上。“死了大约有8个小时了。”海尔丁自语道:“也就是说谋杀发生在半夜。”他转过身,看了一眼正捂着脸的那位金发女郎,说:“噢,对不起,你袖子上沾的是血迹吗?”那位金发女郎把她那骑装的袖口转过来,只见上面是一长道血印。“咦,”她脸色煞白,“一定是刚才在他身上蹭到的。我叫盖尔·德伏尔,他,他是彼特·墨菲。他为我…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8日,美国一代才女苏珊·桑塔格在曼哈顿与世长辞,享年71岁。全球各大媒体不惜版面,隆重悼念她的离去。她是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思想质量和影响力与西蒙·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她是小说家、随笔家、激情昂扬的批评家、“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最具智慧的人物”、“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作家之一”、“美国最睿智的女性”……在她生前,她既受到正面的追捧,也受到反面的攻击,但她始终不忘坚持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坚持的价值观:对普遍正义的信仰,对弱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多元文化的支持,对国际团结的追求。苏珊…  相似文献   

15.
柔弱的人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相似文献   

16.
“认为是”“以为是”是“重言”形式吗?许剑宇关于“认为是”“以为是”的问题,就笔者所见,迄今有四处评议:(一)《中国语文通讯》1979年第6期向若先生的《“重言”小议》,举例是:他的发言,我·认·为·是很正确。(他的发言,我认为很正确。)(二)《语文...  相似文献   

17.
话说那次哈利·波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靠他的朋友龙力士和檀香星的帮助,逃出了神秘人伏地魔的魔爪。可是阴险毒辣的神秘人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仍旧野心勃勃,一心想杀了哈利·波特,然后由自己一个人称霸整个魔法世界。现在他又在精心策划着一个恶毒的计划。看来才16岁的哈利·波特的生活又不会风平浪静了。当哈利·波特正在自己矮小的屋子里睡觉时,猫头鹰信使在窗外急促地叫喊着:“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哈利像是从梦中惊醒了似的一骨碌就起来了,揉了揉他惺忪的睡眼。“海威尔,有什么事吗?”“快打开窗户,让我进来,我这儿有校长紧急的信…  相似文献   

18.
1安妮的救助者与告密者1942年一个初夏的早晨,米普·吉丝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来到了。当这位普普通通的荷兰妇女走进犹太人老板的办公室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二战最著名的“救助人”之一。米普后来回忆说:“老板奥托·弗兰克请我坐下,而后对我说,‘米普,我必须告诉你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秘密。我们全家打算藏在这幢楼里,你能够帮助我们吗?我们需要你为我们送食品’。我当时想也未想就脱口而出,当然,我一定会这样做的。”正是在米普、库格勒等几位荷兰人的帮助下,奥托一家和另外四个犹太人才得以暂时躲开纳粹的迫害,…  相似文献   

19.
《辞书研究》1 985年第 6期载《〈三角号码字典〉得夫小议》一文。文章写道 :为了不使读者因不熟悉某种检字法而·望 ·书·兴·叹 ,附上一两种辅助性的检字表 ,就成了许多新版工具书所不能不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了。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下同 )《光明日报》1 986年 2月 2 1日第 2版载《北京地坛文化迎春会有待改进》一文。文章写道 :我走了很多地方 ,因无力去挤 ,只好·望·人 ·兴·叹。“望×兴叹”的例子 ,报刊上还有不少。如“望林兴叹”、“望山兴叹”、“望题兴叹”等。“望×兴叹”的说法对吗 ?如果错了 ,错在哪里 ?这种说法还能不能…  相似文献   

20.
正如从一地迁居到另一地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入乡随俗一样,黑猩猩在加入新的不同群体以后,也会不自觉地去适应和模仿陌生群体的行为动作、生活习性等等。“这表明在黑猩猩的社会里同样存在着文化,”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威列姆·马克鲁和琳达·马泰如是说。 研究人员发现,野生的黑猩猩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学会一些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