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我国石窟寺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石窟寺保护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完善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体系,是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以石窟典型病害——表层风化为研究主题,针对石窟表层风化区域特征、风化机理、风化程度评价及防风化加固材料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孙满利等人在《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区域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庆阳北石窟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窟区降水量、窟前泉/井水位及流量监测,结合地下水水质检测,系统分析了北石窟寺区内水环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石窟寺窟区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全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降雨导致夏季水位波动频繁,但经崖体裂隙的径流运移过程,导致补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低温降低了岩土体的渗透能力,是引起冬季泉/井高水位的主要原因;北石窟水体易溶盐总含量为0.05%~0.06%,腐蚀性较低,但雨水冲刷和地下水毛细上升均对其风化产生促进作用。研究结果科学评价了北石窟寺水环境特征,进而为北石窟寺的水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元代出伯家族在敦煌地区成为一大势力,位高权重,统治敦煌近一个半世纪,此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延续和发展,留下许多藏传佛教遗迹。文章分析了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原因,对敦煌地区出土的碑石、文献、石窟壁画、游人题记等内容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石窟寺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是保护与利用石窟寺的重要路径,探讨石窟寺景区的游客情感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增强石窟寺的文化影响力.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为例,通过网络文本采集器获取了携程网、美团网、去哪儿网和驴妈妈网关于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的在线评论6 208条,利用ROST CM 6软件对网络文本进行分词...  相似文献   

5.
甘肃的美以一种远离尘嚣的孤秀之姿令人神往。地处塞外荒芜之地,它最能让游人驻足的是那些极富人文色彩的遗迹故址。莫高窟声名远播,那千年宝藏的优美和神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稍识唐诗的人也一定会希望去看看玉门关和阳关,那是牵扯着多少代离人谪士的伤痛地方。另外,壮丽的天下雄关,湍急的黄河泅渡,以及炳灵寺石窟、文庙西夏碑也都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瞿昙寺、塔尔寺等古建筑群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青海藏传佛教建筑壁画将西域等外来绘画技法与民族技法融为一体,在人物造型、赋彩、场景等创作中表现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7.
陇蜀古道,顾名思义,是指陇右通往巴蜀的古道,陇蜀古道的形成与陇右地区南北走向的河谷密切相关。陇蜀古道不仅是民族迁徙、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汇的历史文化走廊。位于这条文化通道上"陇南段"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艺术,从西至东一字排列,北承渭河上游石窟群,南接陕南、川北石窟群,形成陇蜀间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通道。这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时代各异,但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右石窟艺术的陇南地域风格。秦蜀古道上的早期重要石窟遗存,陕南山区的古道十分稀少,而陇蜀古道陇南段的这几处石窟,就具有填补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之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类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石窟寺作为较为脆弱的文物类别,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安全风险,风险评估作为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的关键步骤,是强化石窟寺类文保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基于前期石窟寺类文保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类结果,提出基于风险矩阵和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位于甘肃省的A石窟寺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为下一步石窟寺类文保单位具体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2005,21(11):171-178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钊  谭崇杰  纪彦飞 《甘肃科技》2011,27(20):130-132
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XPS-3标段南石窟寺特大桥设计8孔64m节段拼装箱梁,结合工程实例,着重介绍了西平铁路南石窟寺特大桥64m节段拼装箱梁模型设计及预制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1.
北石窟寺的砂岩文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砂岩表层产生了多种风化病害,严重降低了石窟文物的本体价值,亟待对其进行保护研究.经现场调查,北石窟寺砂岩表层发育的风化病害主要有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片状剥落、鼓包胀裂、鳞片状剥落、盐霜、变色、堆积物及生物侵蚀等.其中以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及盐霜最为发育.现场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北石...  相似文献   

12.
黄钊  谭崇杰  纪彦飞 《甘肃科技》2011,27(19):142-143,172
南石窟寺特大桥64m节段拼装工程是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跨度最大、整孔梁段最重的节段拼装箱梁工程,结合本工程实际,介绍了西平铁路南石窟寺特大桥64m节段拼装箱梁架设精调及箱梁线形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昌都地区丰富的佛教建筑及文化为依托,构建一个藏传佛教建筑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其佛教的建筑发展史、选址要素、空间形态布局、建筑色彩运用等方面比较性研究,并以昌都噶玛寺、孜珠寺为例,归纳出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受地理因素和多元文化因素等方面影响,为昌都现代藏传寺院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石窟寺建筑大多依存于不同性质的岩体,采用减地之法开凿而成,受地域、时代、民族等因素影响,石窟建筑形制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石窟赋存岩性的差异和建筑形制类型的不同,则对石窟建筑的营造工艺提出了不同要求.该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不同形制石窟窟顶坡度、石窟建筑尺度、石窟结构受力以及石窟层位分布等方面的统计、计算与分析,从石...  相似文献   

15.
龙游石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在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肯定其有别于石窟寺且与采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石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出龙游石窟的红色砂岩是理想的建材资源且沿江分布便于石料运输.最后,结合区域采石文化以及对石料去向的初步调查,提出龙游石窟的形成是历代工匠采石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石窟寺的顶板裂隙对其结构安全和内在艺术价值影响较大,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有序点云提出一种层状裂隙的特征提取与目标分类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程差,将有序点云垂直映射成二维深度图,进而采用图像处理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轮廓的特征提取.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32号窟如意佛龛底座规则点云的检测,验证了本方法的精度可达98.69%.以32号窟顶板真实层状裂隙为例,使用本方法能快速提取目标轮廓,计算裂隙关键物理参数,判别裂隙危害等级,并给出工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敦煌石窟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大画廊,而且也是汇集几千身彩塑的雕塑馆。石窟艺术则是建筑、绘画、雕塑密切联系,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的整体。在石窟中,雕塑居于主体地位,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定的宗教内容与艺术形式使它在空间造型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貌和成就。 敦煌一带石窟的塑像和壁画之制作方法,与云岗、龙门等石窟均不相同。主要原因是造窟地质不同。由于石窟的崖体构造是:石子、沙、粘土及胶凝物质混为一体,石质比较疏松,不宜于雕刻,因此,窟内供奉的都是彩塑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炳灵寺石窟第147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相关性,对比分析洞窟不同空间位置风化产物重量及温湿度特征。结果显示,5—11月是风化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8.7%,7—8月最严重,占总量的73.4%,洞窟后部是主要风化区域,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2.3%。窟内相对湿度主要受窟外降雨影响,5—10月雨季相对湿度较高,且波动较大,大于60%天数为178天。窟内不同区域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高于前部,上部空间低于中下部,而越靠近洞窟后部、上部,相对湿度波动越大。研究表明,第147窟风化病害程度与气象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可初步推定高湿环境是第147窟风化破坏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拉萨聂塘寺于公元1055年由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嘎瓦.释迦旺丘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寺庙。寺内有诸多藏传佛教文物,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成为研究11世纪造像风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该寺的实地考察,以比较研究的方式着重讨论了聂塘寺无量寿佛殿的泥塑群造像风格,认为该佛殿中塑造有藏、汉、印三种风格样式的泥塑,应该是自桑耶寺乌孜殿建造三种造像风格样式以来,三种风格样式集于一处的典型范例之一,更是这种建造习俗逐渐衰微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甘肃敦煌、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在四大石窟艺术中最早的是南北朝开凿的敦煌石窟,其次是云冈石窟,它比敦煌石窟大约晚八十多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延续,麦积山石窟大规模的开凿则在北周至隋统一期间。石窟艺术主要包括窟形结构、壁画、雕塑及装饰美术等。佛像雕塑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份。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我国的石窟艺术, 一、在我国兴起石窟造像的原因 四大石窟都是佛教艺术,故石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艺术紧密相连。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多数专家认为,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