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此时,佛教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东传日本具有其历史必然,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交流。同时,佛教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更是对日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明以前,五台山森林覆盖良好,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植被锐减、灾害频仍,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究其因,文章认为一方面是气候转寒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空前繁荣引致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阈限,后者是主要原因。期望关于佛教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能为目前五台山佛教旅游业开发提供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3.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唐中叶以来,佛教在中国由盛而衰,类似隋唐频繁的中外佛教交往已鲜见于史。几百年之后,在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泰山,一位来自高丽的僧人满空,通过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在泰山兴佛取得了成功。这是泰山佛教历史的盛事,也是中韩两国在文化交往史上的佳话。  相似文献   

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南吴地早期的佛教工艺美术品主要以铜镜和魂瓶为大宗,在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它反映了佛教在早期的吴地民间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征。同时,佛教像在铜镜和魂瓶上的装饰运用,成为当时的汉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和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这一角度,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本文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宗法社会解体、人心不古的乱世的到来,使人们深感现实的痛苦、幸福的无望,要求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传统的儒学理论,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一切为佛教东来提供了前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维与禅宗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而空前繁荣,艺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佛之色彩,文人学士颇受影响,唐代就有所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之说。  相似文献   

9.
居士佛教历来有之,到了近现代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佛法弘扬、学证佛理的一支新生力量。居士佛教的发展不仅对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社会影响也逐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以昆明佛教居士林为个案,进行僧侣佛教与居士佛教宗教神圣性的对比分析,探讨宗教神圣的历时变化和圣俗对比,论证了居士佛教的神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矛盾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的过程.由惠能大师开创的佛教南禅革命,于其在世时已经取得雄踞岭南、名扬天下的成果.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破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北方中原中心论;打破了印度为佛教中心论;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的佛、经典和形式.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2.
五代金陵宗教的发展,呈现出日益繁盛的趋势:杨吴时金陵道、释二教不断恢复和发展,南唐时道、释二教则走向全面繁盛.但道、佛二教的发展又各有其特点:道教由兴盛而逐渐衰落,佛教则由相对弱势地位而逐渐取代道教成为宗教的主导力量.这一变化的趋势又与南唐内外政局的变化和统治者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展示。  相似文献   

14.
以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磨的研究为考察中心,回顾并总结了近代汤用彤、胡适、吕潋为代表的几位佛教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绩。对于汤用彤等学者经考证辨伪,所厘定之文献中记述的菩提达磨生平的史实与传说的界限、其思想理路之来源与关于其与后世禅宗之关系,进行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汤用彤先生等近代学者对菩提达磨的研究,确立其历史地位并还其非神圣的形象,援引史实,判定真伪,大体上阐明了菩提达磨的思想理路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15.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深入人心,与佛、菩萨、罗汉等的雕像、画像的传播是不可分的。观音信仰的传播是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研究观音像的传播使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传播的存在和途径。桂林龙隐岩有一男性观音像,属世所稀见,虽然刻于清代,但从其刻像的文字记载,从明人的石刻记载、观音信仰的发展特点,从唐代的佛教在桂林发展的考察,可见应该是唐人作品,反映了唐代佛教在桂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通过"格义"的方法,依托《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实现了其中国化目标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隋唐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佛道两家的关系更为复杂,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此时,道教理论家通过"援佛入道",从而提高和完善道教理论建设。成玄英和杜光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既促进了道教义理建设,又为佛道的融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唐代长安、洛阳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发展,佛教在此迅速传播。佛教的宣扬者"阎罗王"成为佛教进军民间的率领者,其形象喜好以及是非观念在当地表现明显,为民众表达心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这与两京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呈现一定的佛教民众化内容,部分反映了两京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佛教莲宗祖师与杭州的殊胜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与杭州有甚深缘分的八位净宗祖师的生平、业绩与影响可看出,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师,自五祖以来都与杭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六祖、七祖、八祖、十一祖的根本道场即在杭州。这说明,杭州从唐中后期以来的千余年,曾是弘传佛教净土法门的一大中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佛教东渐,佛法在华夏遍地开花,新喻地区也沐浴在法雨兰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相继而起,名山古寺、宝刹禅林凌云烁汉。南朝至隋,新喻佛教蓬勃发展,,唐宋之时,臻于极盛,元代一度回落,明代再次中兴,明末以后一蹶不振,近代则法脉中断,只留下断碣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