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探讨当前中国社会缺乏羞耻感的社会根源为根据,提出如何培养人的羞耻感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中职学生远离自卑、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然而,太多的中职学生由于过分"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反而让人觉得"不知羞耻",学生的羞耻感正在逐渐淡化。本文从羞耻感的内涵与作用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羞耻感缺失的现状与原因,表明对中职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管理者的职业心理、行为方式与组织绩效的高低,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通过回顾分析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从人格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维度阐述了个体自我效能感、羞耻感、人际关系、环境等因素在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复合函数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郎朗 《世界博览》2010,(17):15-15
让犯罪者"知耻而后改"是儒家世界观里的上上之选。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在汉语当中,关于"羞耻"的词有上百种。孔子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孟子说的就更不客气了,甚至宣布没有羞耻感的人已经不再是个人了。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市场的催生,地方乡土传统文化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乡土传统文化面临重构使命.旅游开发对乡土文化产业的推动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文化多样性是乡土文化旅游的生命之基.对乡土传统文化集体自豪感和集体羞耻感的文化自觉将决定乡土传统文化的重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应该在保持乡土传统文化原生化自豪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是如何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本尼迪克特研究发现,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他们注重社会对个体行动的评价,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以罪为基调的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网络欺凌问卷对116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欺凌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有留守经历上存在差异;2)羞耻倾向各维度、网络欺凌分别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父子疏离、母子疏离呈显著的正相关;3)羞耻倾向在父子疏离、母子信任、母子疏离与网络欺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改善亲子依恋质量和降低羞耻倾向水平可以防范农村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奖励和惩戒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表扬、奖励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和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以及违反了道德规则作出否定的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手法.公正严明的合理批评处分,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羞耻感、道义感,激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长菩救失,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自觉维护社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班维尔的布克奖获奖小说《海》的中心议题就是主人公莫顿通过叙述对自我身份进行建构。从温尼科特提出的"真我""假我"的概念出发,分析班维尔小说《海》的主人公莫顿"假我"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发现,莫顿对自己出身和不完美的肉体以及肉体的消亡的羞耻感导致了"假我"的出现,但他创造的"假我"又不够独立、完整,无法完全替代"真我"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于是小说中"真我""假我"同时存在表现出了自我分裂的特质。缺乏一个独立统一的自我让莫顿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给小说主人公带来人际灾难。  相似文献   

10.
地震震动了山河,震垮了房屋,但是它震不倒我们的心,也震不垮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我们的主席、我们的总理,我们的军队,我们的白衣天使,我们的志愿者都在一线,和受灾的人民在一起;我们的后方在献血,在捐款,在捐物,在救死扶伤,在帮扶安置,在谋划重建家园,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众志成城。在大灾难面前,我们各尽所能,各尽所力,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作为企业公民和社会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赈灾还在继续,我们做过的事,即使已经尽力了也不能抹去其反映的缺陷;可是我们能做的,我们还可以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灾难中成长,为了接下来的赈灾工作,也为了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主要有:莅官之要,曰廉曰勤;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修身自律,清廉洁白;赏廉罚贪,不可偏废等。这些精粹思想,对于夯实当代廉政文化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廉政爱民的为政之德是构建当代廉政文化的政治根基;崇廉知耻的道德操守是构建当代廉政文化的思想根基;修身律己的守廉之道是构建当代廉政文化的心理根基;尚廉肃贪的廉政制度是构建当代廉政文化的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12.
从崔子恩的长篇小说《桃色嘴唇》以及他执导/执演的电影《丑角登场》和《男男女女》,可见“酷儿”(Queer)在当代中国文化的艰难处境。崔子恩挪用了传统戏曲本来属于附庸小角色的丑角,并把它转化成当代小说/电影的主角,通过一种由丑角衍生性的屈辱(Transformational shame)——一种中国式的酷儿操演(Queer performativity),把那种屈辱的场景当作一种近乎取之不尽的能量转换来源,以抗捍自身的同性爱者或“同志”身份。这样的一种酷儿操演不但把过去“革命的身体”颠覆成“身体的革命”,也把过去革命同志与民族国家挂钩的主体镜像给打碎了。  相似文献   

13.
羞耻性自传体记忆: 基于自我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文化理论, 考察羞耻情绪在中美两国文化下的差异。69名中国大学生和65名美国大学生作为被试, 每个被试被要求回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羞耻性事件。之后根据羞耻自传体记忆的特点及理论假设, 制定了编码规则。根据编码规则, 对每个记忆进行编码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1) 中国被试羞耻性自传体记忆的具体程度高于美国被试; 2)中国被试的羞耻记忆出现更多人际关系的内容; 3)中国被试更多报告羞耻事件发生在童年和青春期, 更多涉及学校和老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公务员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更代表着政府和国家形象,因此,知廉耻是我国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改革开放后,虽然党和政府重视公务员的廉耻教育,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探明公务员廉耻教育缺失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廉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公务员廉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公务员正确的廉耻观和荣辱观,提高其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5.
海外侨胞在抗战时期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术界也有不少论述,遗憾的是对秘鲁华侨在抗战时期的支援与贡献较少人提及。,“九一八”事变以后,秘鲁华侨爱国热情高涨,虽在地理上远离故土但心系祖国,在秘鲁组建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等抗日团体,通过义演、义展、义售、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各种方式筹款为祖国作出支援。  相似文献   

16.
《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先秦时期治国理论的总结和经典表述,于中国治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阐述了“礼”“义”“廉”“耻”四者的内涵,认为它们分别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那个时代治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分析指出,“礼”被塑造为社会规则,但同时也是人性需求,是外在规则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义”的出现有时代性,是对礼的有益补充;“廉”则强调对于高节的坚守;“耻”是道德的底线。从中既能看出《管子》对治国理论的维度设计,同时也能对今天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摘 要:本文在对江户时代日本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村八分”制裁措施及其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心理表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村八分”的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村八分”思想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稻作文化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频仍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能同心协力,一致抗灾。稻作文化孕育了团体主义精神。而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对“村八分”心理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特别注意与他人以至整个群体的协调一致,强调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当事人也会产生耻辱感。进而认为,虽然作为一种制裁措施“村八分”已被禁止,但其思想却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人的心中。在耻感文化的作用下,日本人自然会保持“村八分”心理。  相似文献   

18.
袁慧玲 《科技信息》2010,(27):I0246-I0247
从总体上看,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但也不乏对"知耻感"的漠视和麻木,"知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耻"和"知耻感"的内涵及其道德价值和"知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继承、汲取我国传统"知耻教育"的精华,遵循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19.
荣与辱是人的两种重要道德情感,荣辱观是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人的道德品质借以形成表现的观念力量。它有着深刻的社会道德心理基础和深刻的个人心理感受基础,对人们发挥着道德调控功能的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涵着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底蕴,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