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南姚枢、姚燧叔侄,在元初思想界、文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姚枢携江汉儒士赵复北归,传播朱熹理学思想,奠定了理学在元代的官学地位;姚燧学习韩愈散文,援道学入文章,恢复了古文醇厚中正的风格,影响了元一代文风。而姚氏也成为中州著名的文化世家。  相似文献   

2.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搞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3.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者一般认为,姚燧是元初文坛“主气说”的代表人物,张养浩《牧庵集序》称其创作为“才驾气驱”。他既要求诗歌的“美恶风刺”作用,主张诗歌“吟咏性情”,又要求诗歌“欣戚一发乎情”。而所谓“才驾气驱”,其才其气,皆是因贯通理学而修养得来的纯粹和婉之气。姚燧的这些诗论主张,在元初北方诗坛与王恽卢挚共同开了元诗尊汉魏晋唐的先声;至宋亡,即与江南戴表元的“尊唐得古”诗论和赵孟颇的学唐复古交相辉映,不仅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而且汇合成席卷延祜以后元代诗坛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5.
姚燧的散文,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文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刚劲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元代文学作家来自从东南沿海到西亚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了回鹘、西夏、吐蕃、以至于康里、拂林、大食等几十个欧亚种族,涵盖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全部四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体裁雅俗兼备,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格格不入.元代伏牛山地域文学作家,在蒙古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下,更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质.尤其是西域葛逻禄迺贤的诗人气质,洛阳姚燧的理学和文学,顺阳孛术鲁翀的文章与学问,以及襄城杨士弘"音律正变"说,皆以特异的新质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后不同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适合中国一定时期的社会需要,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从包括理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真正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就必须解决与历史上曾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包括理学在内的儒学的关系问题,重视发掘和批判继承理学文化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理学是宋元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理宗时,理学官学化。其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社会发展要求有新的理论与之适应;二是理学本身的发展也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三是理学家们不遗余力的宣传  相似文献   

9.
清初,国家重新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清初理学的重建并非仅仅是向旧的传统复归,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举措。它不仅填补了在思想和伦理领域出现的空白,而且弥合了民族之间思想意识的鸿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解与文化的融合,也使社会生产关系得到迅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虽有所衰微,但仍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在重实践少理论阐发的时代特色下,理学在山东的流布不仅对明清时期山左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直接造就了韩梦周、阎循观等理学名家,理学思想的流布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对文化的影响。究其影响原因,既有统治思想作为主导,又有书院的辅助作用,同时与齐鲁地域的传统文化相关,齐鲁文化赋予山左士人更加易于接受理学的倾向性,并将之贯彻于言行中。  相似文献   

12.
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兄弟二人是北来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宋代理学的创立着,亦是儒学道统论的确立者。二程创立的理学亦称新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统论作为二程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器的地位,而过去学术界对其论述尚有不足。在过统论上,二程以天理论道,把道统之道与理等同,提升为了自本体。并在批佛老的基础上.吸取佛老精致的思辨哲学,对道统思想作了详尽的阐发,把道统的二要尽;8、圣人、经典三者联系起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责子诗》是在用戏谑的漫画笔法为儿子们画像。古代的杜甫、黄庭坚、张燧以及近人林语堂等大家都对陶渊明《责子诗》的意旨进行了评说,其中,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提出的陶渊明不欲诸子仕宋的观点是很切合陶渊明的精神实质和魏晋南北朝社会氛围的。  相似文献   

14.
宋元以来的程朱理学在明初统治者积极的参与和支持下,奠定了其在明初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并对有明一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流弊,也为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南渡初年烽火岁月后,理学思想再次占据了学术论坛的重要地位,其学术观点和文学创作主张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经典”化的晚唐诗风和“陶、韦”诗风被逐渐打造为最符合理学家审美理念的,直承《诗经》的诗歌经典范式,而诗歌创作中的含蓄蕴籍和萧散冲淡便成为理学影响下南宋诗坛的两大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16.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使“道问学”成为清代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政治层面,对王学的政治伦理批判深刻影响了清朝意识形态的确立。清代前期是理学继续发展的时期,理学主要围绕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考证向着“道问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康熙朝开始,理学成为清朝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康熙帝的表率和众多理学名臣的推动下,理学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所著“贞元六书”中的《新原道》一书,体现了冯友兰先生丰富的判教思想,是“贞元六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标准,评判中国哲学史上各主要时期以及各主要学派的哲学思想,并以自己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为结,阐述了“新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本文对《新原道》的判教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清道光年间,唐鉴编撰《清学案小识》,总结了自清初至道光中期200余年的学术盛衰。是书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因而它自刊行以至于今,饱受世人的争议。《学案》一书固有诸多“不可”,深陷门户,但是它也自有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清代理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它确立起清代理学的道统,直接推动了晚清理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