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乍一看这个论题,似乎有些浪费笔墨。这个问题马克思不是论述得十分清楚了吗?是的,马克思是论述清楚了,但又不十分清楚,需要补充和完善。笔者不揣冒昧,试图解答这样几个问题:马克思讲的跟机器所代替的劳动相对比的机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仅仅是指机器本身的生产费用或市场价格呢,还是包括机器使用过程中的一切费用?马  相似文献   

2.
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必然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逐利本性与劳动者利益的矛盾日益紧张并呈普遍化趋势。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资本无限度地扩大劳动和价值创造与劳动异化之间的悖论,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运用马克思的资本与劳动关系理论对发展资本与维护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地分析,探求化解资本与劳动矛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生产力发展经济学1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2]第一个明确提出"生产力"概念;马克思认为[3]"配第也把分工当作生产力来阐述,而且他的构想比亚当.斯密还要宏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分工的程度";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改进机器",并在《资本论》第1卷中详尽阐述,"生产力当然始终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撇开了它的各种历史形式,得出了所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的结论。在第十四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摆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物质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与利用外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源泉,深刻分析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割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个人消费,一部分作为积累资本用作追加投资。追加投资提供更多的机器和设备,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才能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从技术角度看,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从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经济的增长与工业结构的变动,掩盖了经济增长和工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动力和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深刻揭示了经济增长实现的原因以及工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动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其论著中阐述了机器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用机器的实质,探究了机器运用带来的劳动异化、相对过剩人口等社会伦理后果,以及机器发展对于促进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当今世界处在数字浪潮的变革中,人工智能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算法歧视损害弱势群体、应用伦理问题以及可靠性和合法性风险等问题。马克思关于机器的重要论述在当代对于规避人工智能应用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我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时曾经指出:生息资本即银行贷款的特別流通运动公式是G—G—W—G'—G'。银行贷款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价值量,也就是带着一个剩余价值作为G'流回。这就是利息,即平均利润中不是留在执行职能资本家手中,而是落到货币资本家手中的部分,只是由于利润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正因为这样,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金额和这个资本本身之间的比率,表示为利息率,换句话说,利息率就是利息对于  相似文献   

11.
刘飞 《科技资讯》2010,(17):182-18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并且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异化行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作者从此出发,联系到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教育异化;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制度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私营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在劳动过程中,私营企业主和雇佣劳动者之间已初步建立起新型合约关系。在新型合约关系中,虽然也有矛盾和冲突,但互利、合作是主导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完全由私营企业主占有。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私人资本逐渐转化为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功能和作用是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源头梳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科学批判的起点。分配不正义源于私有财产内部即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和劳动的分离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相应的分配关系。马克思早期分配正义思想正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这对连体婴的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企业理论中,通常人们都认为是科斯开创了企业性质的系统研究,但事实上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企业理论.其基本思想包括:企业源于生产方式变革与资本关系形成;企业具有创新生产力的经济功能;企业体现资本关系及其资本增殖本质;企业治理在于资本的权威协调机制;企业与市场是对立统一的经济活动方式.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这些深刻的企业理论思想,对于正确运用企业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马克思对资本运动、发展和实现的规律的研究,用"资本创新"这一线索来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创新的思想归纳为:资本是能动的主体和不断变革的力量;资本掌握历史的进步来为财富服务;资本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资本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相似文献   

18.
<正>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似乎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从《人工智能》中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大卫,到《Her》中男主人公爱上了他的智能操作系统,再到《超验骇客》中逐渐无法被控制的"超验"机器人开始威胁人类安危,电影题材中到处充满了智能机器人的身影,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已经融入了从生活到生命的方方面面。人与机器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存在?机器人真的能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吗?27日下午,  相似文献   

19.
在劳动与资本出现矛盾的情况下,马克思对劳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哲学思考,他以劳动为核心,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进行阐述,并形成了劳动哲学本体论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认识论和历史观。马克思通过劳动验证人的本质,寻找现实生活的根基,寻求社会历史的规律,将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在马克思那里,正是劳动使人慢慢地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劳动是人们获取财产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哲学就是劳动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标准是,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减少。在机器或资本替代劳动的条件下,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或物化劳动。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都必须无条件地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把它概括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在技术不断进步条件下,如何运用好劳动生产力提高规律,对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