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时候,我渴望能真正过一次生日:蛋糕、烛光、礼物.可是,多年以来,渴望终归还是企盼.于是,过上一次真正的生日,便成了我遥远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可敬的互敬     
在歌德(1749-1832)去世5年以后(1837年),电报才被发明出来;电话的公开演示,更是44年以后(1876年)的事情。信函是歌德与席勒(1759-1805)主要的通信方式。席勒逝世20余年以后,歌德在1828-1829年出版了与席勒的通信集,共收入两人的信件1005封。歌德在致策尔特尔的信中说:"这是一份巨大的礼物。这不仅是给德国人的,我甚至可以说,是赠给所有人的。"透过这份珍贵的礼物,我们领略了两位文化名人互敬的心。  相似文献   

3.
时下为人父母者,喜欢给孩子买礼物,且礼物越贵重,似乎爱子之心越真切.因而小至电动汽车,大至电脑,虽掷重金而不惜,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不过,人们常常忽略赠给孩子另一件最贵重的礼物。一位外国富商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开生日party,孩子的好伙伴都来参加。晚会上富商手捧盒子要送给儿子一件价值昂贵的礼物。儿子接过后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张写着字的纸条,儿子大声念道:"宝贝,我愿把每天中的一小时送给你,随你使用"。这位富商把自己的时间看作是赠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多么难能可贵。与之相比,如今一些父母只知道多花钱,让孩子吃得高档,穿得考究,玩得尽兴,活得潇洒,认为这样的礼物是最贵重的,也是最实惠的。丰农足食固然很好,但物欲饱和,是否精神充实呢?孩子  相似文献   

4.
国门开了,国际交往的机会多了,难免相互赠送礼品,故为"国际送礼",国际送礼有许多学问,一点也不能马虎。礼物送错了,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反感。为什么不能给布鲁塞尔人送一束菊花呢?因为这无异于给中国人送一个钟一样,都使人想到了死。另外,在美国商界没有交换礼物的习惯,也难得招待陌生人,如果送礼反倒有"强加于人"之嫌。那么,何时在何地送、送什么、怎样送呢?世界各地千差万别,十分有趣。西欧:最笨的是在商务活动中,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递上礼物;最好是事先送去,不要使人误认为是为送礼而送,礼物应该是一到家就拿出来,饭  相似文献   

5.
幽默三则     
调虎离山“十一”前,我和老李到南京办完事后便踏上返京的火车。那天车厢里站满了人。幸亏我们提前买好了票,按票号找到了座位。火车开动后,老李到洗手间去了。他刚一离座,一位大汉抢着坐了上去。我忙说:“老兄,这位子有人。”那大汉说:“他来了咱给他让座不就得了!。”一会儿老李回来了,我便对大汉说:“请你让一下吧。”可那大汉闭上眼睛,不理不睬。我和老李叫了他十几声,他睁开眼睛,振振有词地说:“这座我坐定了,谁叫你走开的?”老李无可奈何地摊了摊手,说道:“完了,我得站到广州啦!”“什么?什么?”大汉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问:“这车是到广…  相似文献   

6.
与人同悲     
正1这是我每天最愿意见到的场景:LW31个子高大,"皮肤"银光锃亮,却背着奥莉的粉红色猫咪印花小书包;奥莉则乖乖巧巧的,像温顺的猫一样黏在LW31的手指上。晚上,我替奥莉把被角掖好,正要出去,她突然拉住我的袖子,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她出差都有好久了。""她昨天打电话来了,说过一阵子就要回来。""哦。"奥莉点点头,把头往被子里收了收,因此传出来的声音闷闷的,"让妈妈给我带礼物。"  相似文献   

7.
圣诞节刚刚过去,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在一片白色中恢复了宁静,仿佛那节日的欢乐一夜之间被这场大雪给覆盖了,一切同大自然是那样的协调。恍惚中醒来,我发现牙膏已用完了,便使劲将它里面的最后一点挤出,刷完牙便整理了一下昨晚的资料,拿上空牙膏皮便匆匆赶往公司。走到一个拐角处顺手将这块牙膏皮丢入路旁的一个废物箱内。远处,一位警察走过来,彬彬有礼地对我说:"先生,您的牙膏皮投错了废物箱,按规定应交100马克的罚款"。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初,英国媒体报道,一幅极可能是达·芬奇原作的油画,在苏格兰农场尘封已久的房顶被发现.这幅油画的女主人说,这是她的父亲几十年前送给她的礼物,现估价超过15 000万美元(约合95 000万元人民币).她说:"当我请评估专家为我看看这幅画的时候,他一下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与中国很相似,西方国家的很多古董也是藏于民间,民间寻宝热几十年来热度丝毫不减.  相似文献   

9.
刘墉 《科学之友》2013,(2):94-95
我小学的时候因为演广播剧,有一天自己也试着写了个剧本。写好,很得意地拿给老师看,哪里知道老师才看一眼就说,"你写坐火车去阳明山?阳明山根本没有火车,你这不是乱写嘛!"我当时好伤心,但仍然继续写,由剧本写到散文,写到小说,一直写到今天。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学国画,总是临摹老师的画稿。但我有我的想法,就自己创作。我的母亲看了说:自己画得不好看,还是临摹老师的吧!当时我听了也很伤心,但是坚持自己画自己的,没多久就得了全台湾美展的大奖,评审还说我画得不凡。我3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寓言故事,写成,正好有位文坛的朋友来,就拿给他看。  相似文献   

10.
尝试     
刚入山东大学,辅导员便再三强调:过英语四级是大学里的一项重要任务,过不了便拿不到学位证,每年都有过不去的……。听多了,对英语一直有浓厚兴趣的我,便产生了尝试一下早些通过的念头。 大一下学期时我便要求报四级,才知道学校规定必须等到大二下学期。老师看到我失望的神情,随便说了句:“你可以报六级,六级无此限制。”当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报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用药     
《科学24小时》2012,(12):43
弗恩太太在路上遇到了给她看病的医生,便顺便问他:"大夫,您上次给我开的镇痛剂价格那么贵,可不管用啊!""不会吧?"医生回答,"是不是您的服用方法不对呢?""对的啊!我一感到疼痛,便用温开水冲服。"  相似文献   

12.
编辑老师:我从小喜欢音乐,在我5岁时,外公出钱为我买了一架钢琴。现在,我17岁了,再过1年就要考大学。我父亲认为我弹钢琴太浪费时间,还是一心读书考重点大学有前途,便提出将钢琴卖掉。我坚决不肯,外公也出面干涉说:这是我给外孙买的,你当父亲的无权处理。”而我父亲却说,送给孩子的东西就是送给父母的,父母就有权处置。请问,外公送我的钢琴父亲能卖吗?读者:杨标杨标读者:你父亲不能把你外公送给你的钢琴卖掉。你父亲的这种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许多父母都认为,子女只要未成年,他的一切都是父母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随意处分未成年子女…  相似文献   

13.
"杨医生,当你读到这封微弱低沉但发自心底的呼唤‘救命"的信时,不知你能否理解一位少年心灵上的苦恼,能否帮他解脱.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半年来,我与父亲不和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16岁的我,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他一见我就说些讽刺、挖苦,有时还是大骂我的话,我只要一进家门就要挨骂.有时我不吭声,他也要说些让我无法承受的话.我反复检查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他生气,但我没有找到,有时我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何这样对我,他便说‘你说话生硬,让人听了不顺’.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父母下岗后在市区开了一间餐馆,因人手不够,就让我(15周岁)利用暑假到餐馆洗碗、洗菜和端端盘子。我在店里干了一个月的时候,恰逢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劳动法大检查,说我父母是非法使用童工,必须立即改正,并接受罚款处罚。父母是叫自己的孩子到餐馆帮忙,也没有给我工钱,可以说是让我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难道也算雇佣童工吗?劳动行政部门说要罚款,不知要罚我父母多少钱?读者曹青曹青同学:首先应当明确,你父母让不满16周岁的你到餐馆帮忙,也属于非法使用童工。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  相似文献   

15.
星期日,初二(3)班的陈鹏有事要到街上去,想借辆自行车,可自己比较要好的有车的同学都骑车出去了。黄铁龙知道后,主动对他说:“我给你去借,二(4)的吴志刚有,我同他是铁哥们。”不一会儿,黄铁龙把车借来了。陈鹏就高兴地骑着车去办事了。约过了一个小时,陈鹏便回来了,并把车停在老地方。中午,吴志刚自己要出去,一骑车,发现车子的踏脚弯了,没法骑了。于是,他找到黄铁龙,黄铁龙又立即找陈鹏问原因。陈鹏肯定地说:“我一点也没摔,车子好好地停在原处。”“好好地停在原处,怎么会变成这副样子呢?”吴志刚和黄铁龙感到莫名其妙。可陈鹏一口咬定车子…  相似文献   

16.
星期天,我到老朋友小罡家串门,正在网上聊天的小罡见我来了,便关了电脑,起身给我倒茶.我看着他,问道:"小罡,上高三了,学习很紧张吧?"  相似文献   

17.
<正>曾经有句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现在,我们却习惯这样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心海波澜不少科技产品是把双刃剑。比如手机,它给生活带来方便,却也给人们带来烦恼,尤其是智能手机。当人们随时随地享受"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时,却也不知不觉间被它束缚住了。渐渐地,"手机综合症"出现在了现代疾病的花名册里,小凡就是感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大人们总爱不厌其烦地问我同一个问题:"长大后,你想干什么?"每每此时,我便会把头拾得高高的,一歪脖子说:"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今年15周岁,个子长得很高,初中毕业后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没有去读,因为我对学习缺乏兴趣。别人都说我是块做生意的料,我自己也觉得是,于是就跟父母谈了想开一家商店的想法,父母表示赞同,愿意拿出5万元给我做经营资金。当我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工商管理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有名的古老传说,传说的主人公是战国时候的政治家孙叔敖。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要死了。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