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解韶关市吸毒人群针具来源、使用及处理情况,分析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开展针具交换工作提供依据,于2007年10月,选取韶关市某戒毒所有注射吸毒史的戒毒人员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吸毒者一般情况、针具来源情况、最近针具使用情况及针具处理情况.结果表明:该人群针具来源主要为私人诊所和药店,共用针具高危行为发生频繁以及针具处理状况混乱,因此应在该人群中尽快开展宣传教育、针具交换及对废弃针具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强制戒毒所吸毒人群的吸毒特征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大理州劳教所350名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结果: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39份,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平均(33.34±7.34)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分别占31.6%和51.0%;吸毒时间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43年,平均为(8.94±6.42)年;吸毒方式主要以单纯口服吸毒为主,占总人数的56.3%,26.8%的戒毒者曾经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戒毒人员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主要渠道为劳教所入所健康教育培训,在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朋友/家人和展览宣传渠道获取艾滋病知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调查者中76%的戒毒人员知晓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结论:强制戒毒所吸毒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不高,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遏制其蔓延的势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通化市男男性接触者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匿名横断面调查设计,在酒吧等场所对男男性接触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结果:本次调查艾滋病总体知晓率38.2%;和基线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66.8%,最近六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32.0%,和基线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一年的干预后,通化市男男性接触者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套的使用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戒毒动机量表和钟俊等编制的吸毒动机量表问卷对戒毒所500名戒毒人员施测,发现10年以上长期吸毒者,吸毒动机中的社会压力、价值观念能较好地联系戒毒动机中的现实条件、社会支持和家庭责任;10年以下短期吸毒者,吸毒动机中的社会压力和价值观念能显著地关联戒毒动机中的空虚感、自我认识和现实条件,同时吸毒动机中的身体症状和负性情绪能很好地反映戒毒动机中的自我认识、家庭责任和现实条件.可见不同吸毒年限的吸毒者在吸毒与戒毒动机的关联存在类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强制戒毒所戒毒人群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对戒毒人群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整群抽样获得了大理州强制戒毒所350名戒毒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利用自设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戒毒人员人口学特征、入所前吸毒方式和时间、戒毒持续时间和次数,同时采用WHOQOL-BREF量表对戒毒者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强制戒毒人群生命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别为(57.07±14.68),(60.56±19.20),(56.34±15.49)和(51.45±18.44),总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得分为(78.56±14.78);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静脉注射吸毒和混合吸毒者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的生命质量得分明显低于单纯口吸毒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吸毒持续时间对戒毒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和总生命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毒持续时间和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特征为调查对象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且为负向影响(P0.05)。结论:戒毒所强制戒毒人群的生命质量水平偏低,应结合戒毒者个体吸毒特征进行早期的心理行为干预,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危险行为水平。方法:采用等容量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云南省5个县(市、区)各级场所的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暗娼1065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均分为(5.14±1.9),得分及格率(得分>=4.8/8)为77.8%,各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P>0.05)。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为84.8%,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嫖客不愿使用为20.2%;5个调查地点暗娼人群吸毒率为1.3%。24.1%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内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和体征,18.3%选择到私人诊所就诊。结论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答对率低,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低,暗娼中存在吸毒人群,正确就医率低,存在诸多艾滋病性传播的隐患,需加强行为干预措施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了解南昌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高校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1 145名,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结果该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平均为68.3%,远低于国家水平;绝大多数同学能接受婚前性行为,但是只有76.07%的学生知道安全套的使用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传播,只有38.78%的学生知道安全套的正确使用。今后高校应该以讲座、视频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全面认知,让其正确面对艾滋病,真正远离艾滋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不同人群对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及探索在不同人群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对策。方法 :对医务人员、中学生、劳教人员、戒毒人员等四类人群进行艾滋病问卷调查。结果 :各人群对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了解不一致 ,对明确的传播途径、致病原因、对艾滋病的恐惧感有显著差异(p<0 01) ;愿意接受艾滋病知识是一致的(p>0 05)。结论 :对这几类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提高对艾滋病危险性及现状的认识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甘肃省甘肃省文县2007-2016年近十年艾滋病流行现状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文县2007-2016年报告的27例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艾滋病的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等特征.27例HIV/AIDS中,男性21例,女性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7.78%和22.22%;患者平均年龄为35.14+4.52岁,其中又以20~39岁青壮年多见,共21例,所占比例为77.78%;未婚和离异丧偶共计19例,所占比例70.37%;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例,所占比例77.78%;2007-2010年未发现新病例,2013年-2016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4例,占10年总患病人数的88.89%;城镇户口者4例,农村户口者2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4.81%和85.19%;传播途径主要中,性接触传播者24例,所占比例为88.88%.甘肃省文县艾滋病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职业不固定的农村流动人员为主,表现为患者年轻化、未婚青年、文化程度较低、异性性行为、性传播途径为主要特征,故应加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卧龙区实施5年来的宣传干预效果.[方法]对卧龙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底按照统一调查方案进行的中学生、村民、女性性服务者(FSW)、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PLWHA)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通过项目执行,卧龙区中学生、城乡居民、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PLWHA)和女性性服务者(FSW)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5年底的77.00%,63.00%,68.23%和30.33%上升到2008年底的90.14%,85.00%,83.33%和80.59%(X2=38.275、61.837、12.232、179.054,P<0.05).PLWHA的安全套使用率从2005年的88.73%上升到2008年的100.00%,FSW的安全套使用率维持在80.00%以上水平.[结论]通过项目实施,卧龙区各人群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高危人群的行为得到改变;但在很高的服务覆盖下,各人群仍有15%以上的人不了解艾滋病经性传播知识,重点人群安全套的使用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针对人群特点调整宣传干预方法及策略以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高校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金华本地2所高校2017年9月入学的9 342名新生(包括专科、本科、硕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匿名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性相关知识及知识来源等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1)9 342名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0.5%,本科、专科、硕土新生的知晓率分别为63.1%,59.3%,57.8%,三者之间差异性明显;2)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3)对"男男同性性行为是青年学生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为48.0%;4)对性知识的知晓情况与对艾滋病的知晓情况呈正相关关系;5)对艾滋病和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依次为网络、学校教育、影视.结果表明,高校新生对艾滋病及相关性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不好,高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4~2002年对上海青年性文化所做的人种志研究,通过符号互动论来阐释有风险的性行为。认为,对中国艾滋病/性传染病传播以及性文化的学术研究,应该考虑发生性关系的相关情境、赋予“性”内涵的文化编码、人们在讨论与研究性问题时的传播语境和交际行为这三种因素。如果在对年轻人实施的性和艾滋病教育中引入一些文化编码,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县自愿咨询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影响自愿咨询/安全性行为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930名自愿咨询者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我县自愿咨询人群在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均有一定的了解,文化程度越高,艾滋病知识得分也越高;职业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大。结论:针对广大人群开展宣传干预工作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可降低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新媒体时代,宣传教育对艾滋病在MSM(男男性行为接触者)群体中的防控效果,在建立一类MSM群体艾滋病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媒体因子,并针对这类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在无媒体干预下,MSM群体艾滋病传播的基本再生数R0=4.59;在不同措施中,宣传安全套的使用比其他宣传策略更加有效,且提高与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对R0影响更大.同时,得出MSM人群中有36.7%的艾滋病感染者未被发现,而每年新增感染者中有51.3%是被这些没有被发现的感染者所传染,利用新媒体加强对MSM群体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可有效控制HIV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5.
战嘉怡  王瑛 《科技潮》1998,(7):73-73
戒毒,吸毒者唯一的选择无论是谁,无论何种原因,一旦误入吸毒的歧途,除了要承受毒瘾的折磨及巨额的经济开支外,还将受到国家法律的罚处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吸毒者唯一的出路,就是戒毒,别无选择。过去有一种古老的戒毒方法称"冷火鸡法",即在一定环境里强行中断吸毒者的毒品.吸毒者在三四天炼狱般的煎熬后,俟吸毒者戒断症状自行消退。这种方法对戒断者来说过于痛苦与残酷,现已趋于淘汰,当今,国际国内基本上都采用药物戒断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片类毒品滥用人群中酒精使用情况,并筛查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强制隔离和自愿戒毒所选取1 215名阿片类戒毒志愿者,对他们的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及饮酒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调查人群的饮酒率为34.2%,危险及有害饮酒率为14.8%。饮酒率最高的年龄段是40~50岁之间,注射吸毒组的饮酒率与危险有害饮酒率均高于非注射吸毒组,每天使用0.5~1 g组的饮酒率与危险有害饮酒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多药滥用组的饮酒率略低于非多药滥用组。结论在对吸毒人员中危险有害饮酒者实行戒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戒酒治疗,并要加大宣传力度,避免酒精与海洛因的混合滥用,提高戒毒人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高校研究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的情况,观察健康教育的效果,以2017年9月入学的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资料发放、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教育前后分别进行网上调查问卷测评,并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性相关知识及知识来源途径等进行调查、分析、整理.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后,研究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从教育前的57.8%提高到教育后的92.0%.表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资料发放、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结论:研究生新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采用性知识、行为生活方式及艾滋病知识教育一体化模式,借助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新生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遏制艾滋病疫情在校园蔓延.  相似文献   

18.
肖然 《科技信息》2010,(12):105-105,108
目的调查贵德县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贵德县随机抽取河阴镇、河西镇两镇,两镇内随机抽得45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9.85%的居民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有所了解,但是52.18%左右的居民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如拥抱、握手、共餐等可以传播艾滋病,而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知晓率以及对待HIV感染者的态度有明显差异(χ2=15.149,P﹤0.05,χ2=44.782,P﹤0.05)。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水平仍待提高,部分调查对象的态度有待改进,针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南宁4城区强制戒毒者卡特尔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192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个性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吸毒者普遍心理不健康,有典型的焦虑、外向、情绪困扰、从众、自律性差、独立性差的特点,其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均低于正常人,而乐群性、敏感性均高于正常人;吸毒者的个性特征存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理学院2010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大理学院2010级全体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为85.5%。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概念性问题掌握良好,知晓率超过95%,但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等知识缺乏准确认识,知晓率仅为50%左右。不同性别、生源地、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民族、学历、专业和户籍对艾滋病认知状况有影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校在普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今后应继续大力开展对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