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2.
形声字的数量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这与形声字的优势有关,因早期先民使用的表达事物的词有限,故形声字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表达的事物、概念增多,形声字的优势得以体现。形声字的优势有四:与其他三种造字法所造字的优势,与表音文字比较的优势,形声字的区分度大,便于识记。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表音和表义两个方面,表义上的不足也是一种特点,汉字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得以保存和显现。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草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孽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支声字考释     
依据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选取《说文解字》中从支得声的一组形声字作为考释对象,试图从中梳理出字族,旨在辨清母文和母文孳乳字之间的孳乳分化关系,把握汉字发展孳乳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性,进一步探索汉字孳乳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了解汉字,把握汉字。  相似文献   

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形声字的概念。他认为形声字就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并选了江、河二字为例。这就是说,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标志着这个字的读音,通常称为“声符”,另一部分代表字义,通常称为“义符”。声符有的是纯属标音的符号,有的兼有表义的作用。查《说文》全书9353字,形声字就有8038个,约占86%。在所有的形声字中,多数为一形一声,也有二形一声、三形一声、四形一声、一形二声和二形二声的字,我们  相似文献   

7.
这里“现代汉字”指1956年“一简”公布以后国内通用的汉字.非形声字指原属象形、指事、会意的字,和由形声字失去声符或义符蜕变而来的字.由于这类字在字汇中数量不算大,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同形声字相比较,它们更常用,更复杂.我们应当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这对于汉字评估、汉字教学和汉字改革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北京语言学院编的《汉字频度表》除去异体和生造字外,共有4560个常用字.其中非形声字1039个,占22.8%,这个比例超过了一般人的预料.笔者对之进行了穷尽分析.这些非形声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同字义、字音的关系是否有理据可言,分为有理和无理两大类.有理类包括表义的和表音的.表义的比较复杂.由于汉字的历史积淀很深,有的字义辗转引申、假借;有的字形讹变、混同,或偏旁特化;有的只留下造字时的文化遗迹、今天已经很难看出其示义功能.可是,为了照顾字义的共时与历时使用情况,不致割断传统文化,我们把本义、引申义尚在使用,并且字形还可以分析的字列为表义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立”的本义是站立,这个意义仍在使用,但其字形已经不可论证,不算表义.“丁”字很象钉子的侧视图,本义是钉子,但这个意义它已经不用了,也不算表义.而象口、一、好、烦、树、竖等,我们认为有表义功能.字符可分为一次  相似文献   

8.
“堇”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黏土也”,分析为形声字,一直存在争议.从古文字角度,结合先民社会生活,对以“堇”为声符的同族字进行考释,探析“堇”字的本义,考察其引申义,得出“堇”从不同角度进行引申孳乳,显示了“堇”字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右文说简论     
“右文”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形符在左,主义;声符在右,主声.所谓“右文说”,就是在形声字声符中求义的学说.右文说的方法主要在于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的形声字不仅形旁表示意义,它的声旁也表示意义.许慎编《说文》,创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句、(?)、(臣又)三个部首却没有依形收字,而是依声收字.如拘、笱、(钅句)三字,按全书的体例,应该分别归入手部、竹部和金部,但许慎却把它们归入句部.因为这三个字都有(钅句)曲的意思,都从句得声.右文说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晋朝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汉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引晋杨泉《物理论》说:“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意思是说,“(臣又)”这个声符有质地好的意思,所以坚、紧、贤、三个字都从它得声.这个说法开了右文说的先河.右文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初,王安石著《字说》,后失传,只在宋人笔记小说中引用了一些.如“讼,言之于公”;“伶,非能自乐也,非能与众乐乐也;为人所令而已”.陆佃的《埤雅》也采用了王安石的一些说法.如卷四:“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卷十一:“蝼蚁有君臣之义,故其字从义.”王陆二人之右文说,大都是些穿凿附会的唯心之说.真正把这种说法系统化并加以推阐的是王圣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网络流行语“固”字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古今“囧”字存在的象似性。在形义上,“囧”字的重新释义采用了古人相同的象形造字法,可见象似性在“囧”字的演化中一直存在,具有历时性;音义上,“囧”字的古今音义之间都存在着象似性理据现象,以音同为先决条件来揭示词源,推索词的命名意义,这是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此外,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网络新词“囧”词义演变的内在认知机制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女”字意象的分析,揭示“女”字以及从“女”字的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人化景观。分别从“姓”的意蕴,婚姻习欲等两个方面,探究从“女”之字形,字义所反映的古代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表意文字。虽然形音义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字形具有突出的作用。不论是最初数目较少的象形字,还是后来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形体都具有表意作用,特别是造字之初,其一笔一画都与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的不断演变,绝大多数字的形体笔画已经看  相似文献   

14.
“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典籍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字全息”理论令人质疑,其理由有四:(1)随意把许多形声字当作会意字解释,望文生义;(2)把现代人的观点强加于古代造字者的头脑,牵强附会;(3)没有认准字型,妄加解释,贻人笑柄;(4)本意已经解释清楚,还要外加信息,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6.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在现代汉语里竟占百分之九十。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亦称形旁,作用在于标志所表示事物的范畴。例如与“水”有关的作“水”旁,与“山”有关的作“山”旁,属于思想感情方面的作“心”(也写作“忄”,“(小丶)”)旁,属于人事方面的作“人”(多写作“亻”)旁。声符亦称声旁,作用在于标示读音。例如箱、厢、湘、想、霜等,都读与“相”相近  相似文献   

19.
后代发“zh-,ch-,sh-”一组后舌叶音(旧称舌上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是念成“d-,t-”等舌尖音(旧称舌头音)声母的,反映在中古音的“三十六字母”中,是“知彻澄娘”四纽归于“端透定泥”.清代古音学家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古音舌头、舌上不分”. 这一规律的讲明,对于我们阅读古籍很有帮助.如“直”古不在“澄”母而在“定”母,“中”古不属“知”母而属“端”母,因此它们在古籍中常和其他字通假,使用得较灵活.如:  相似文献   

20.
谐声现象的重新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音研究到现阶段,难以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谐声本质有错误的理解。提到谐声,自然要先解释假借,因为形声字实际上就是加了形符的假借字。例如,“田”是象形字,象田地之形。占代另有一个意义为“耕治”的词,声音跟“田”相同。由于动词无形可依,造字比较困难,所以古人就借用了同音字“田”的字形。《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第一个字“田”字毛《传》:“田,谓耕治之也。”这个被借用的“田”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