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端粒是垓核细胞内线状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复合物,它具有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维持细胞复制的能力,从单细胞的有机体到高等的动植物端粒的结构和功能都很保守,人和脊柱动物细胞中端粒DNA序列都是(TTAGGG)n,采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模拟端粒DNA体系,测定其吸收荧光谱,从相双对荧光量子产率角度上预测端粒DNA的性质;并且推测细胞分裂缩短的端粒DNA碱基序列形成,寡聚核苷酸5′-TTAGGGTTAGGG相对荧光量子产率较低,激发能内转化效率较高,与端粒DNA碱基重复序列(TTAGGG)n相吻合,其结果表明端粒DNA具有较强的非辐射和内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患感冒?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报告说,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人的白细胞端粒较短。端粒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结构,它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套一样,能够保护染色体不被磨损。但随着细胞自身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会变  相似文献   

3.
端粒与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上的两个特殊结构,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着丝粒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被正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端粒和着丝粒都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并且都与多种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端粒和着丝粒的结构特点,尤其是着丝粒,可为上百万碱基对的高度重复序列,测序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对它们的功能研究依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本文简要综述了端粒与着丝粒的发现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且介绍了端粒、着丝粒异常与疾病发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因为端粒的长度维系主要通过端粒酶的合成作用,重点介绍了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目前端粒酶研究的进展.最后针对端粒和着丝粒的热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相信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端粒和着丝粒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为肿瘤治疗和衰老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汪国顺 《科学通报》1993,38(8):756-756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对于染色体的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观察到间期染色体(质)具有不随机分布性,端粒常位于核膜内侧,但这现象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来加以解释.近年端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许多生物端粒DNA的序列结构已被阐明.因此可以用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端粒在细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莱克本(E.H.Blackbur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德(C.W.Greider)以及哈佛医学院的绍斯塔克(J.W.Szostak)三位科学家,肯定他们在发现端粒以及端粒酶保护染色体末端机制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08,(6):48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长期坚持适度的“日光浴”有利于永葆青春。该项研究征集调查了2160名年龄介于18~79岁的女性,对她们的染色体末端结构——端粒DNA序列长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端粒DNA序列长度逐渐变短,降低了对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如果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高,则端粒长度相对较长,这意味着这样的人会比同龄人显得更加年轻和健康。  相似文献   

7.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重复核苷酸结构,可防止染色体降解或融合.端粒功能异常可导致衰老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可有效保持端粒结构完整性.在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膀胱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中鉴定出存在高频TERT基因启动子区-124 CT和-146 CT突变,并且这种突变可导致TERT的m RNA、蛋白和酶活性增加,从而增加端粒长度.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可增加转录因子GABP结合而激活基因转录.这些发现将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瑞典科学家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由父亲的基因决定的.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瑞典北部49个不同家庭的132个健康人,对他们的基因端粒长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父亲的基因端粒越长,这个人的寿命就越长.端粒是细胞基因末端的一组重复序列,它对细胞寿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11,(12):32-35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在今年林道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介绍了她获得诺贝尔奖的端粒研究。众所周知,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保护帽",能够起到某种抗癌作用,并与人体衰老现象有所联系,但其完整的生物学上的机理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0.
<正>不寻常的细胞系帮助测序设备读取过往难以辨认的DNA片段。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一直在完善,却始终不完整。第一版序列诞生于20年前,破译了大部分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却也留下8%,也就是大约2亿碱基对的空白,它由高度重复、复杂的DNA片段组成,其中包含功能基因以及位于染色体中间和末端的着丝粒和端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测序技术所限,要填上这8%的空隙看起来是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2个水稻端粒相关序列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德军 《科学通报》1995,40(13):1229-1229
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端部,是DNA和蛋白的复合物,对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端粒DNA由短重复序列组成,大多数高等植物,这一序列是5′TTTAGGG.相邻于端粒重复序列的是端粒相关序列,往往由中等重复序列组成.与端粒比较,端粒相关序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高度多态性,不同物种,甚至同一亚种内不同植物都能给出很高的多态性.因此在基因组RFLP框架图和物理图谱的构建中,端粒相关序列的克隆和分析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水稻端粒重复序列中无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端粒相关序列中可能有内切酶位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近期对全世界的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以下六个方面将成为1999年的科研热点。1.衰老的研究:通过对果蝇和蠕虫中延长生命的基因的研究,已证实个别基因的作用能调控衰老过程,下一步将在遗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搞清某些酶、激素和细胞结构是如何影响衰老过程的。同时,也期望更多地研究杂色体的末端部分--端粒,以搞清端粒区DNA序列的缩短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当然,优先考虑的是人类细胞是如何衰老的。2.对付生化武器的措施对年前,两个超级大国停止了生化武器的过分开发和研究,但是新的威胁近来又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郭晓强  黄卫人 《自然杂志》2017,39(3):210-221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基于自身诸多优势而成为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模型。借助酵母无细胞体系阐明了酶的功能、酶的构成、辅酶特性、tRNA结构和真核转录机制等。酵母作为模式生物在细胞周期、囊泡运输、细胞自噬、端粒保护、蛋白质折叠、未折叠蛋白应答、DNA损伤应答、雷帕霉素靶点和组蛋白调节等重大发现中做出了根本性贡献。许多科学家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本文全面介绍酵母在科研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休闲时光     
癌细胞为何"永生不死"长期以来一个困扰着医学家的问题是:为什么正常细胞有一定的寿命,而癌细胞具有无限繁殖能力,即科学家们称之为"永生不死性"?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原因在于癌细胞具有一种"永生不死酶"。迄今已在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发现该种酶,而正常细胞缺乏这种酶,它们只能逐渐衰老,直至死去。这是一种什么酶呢,经过多年研究现已确知为端粒酶。原来,无论正常细胞或是癌细胞在其染色体的末端皆有一段 DNA,称为端粒,它赋予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的遗传特性。但正常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便要缩短一些,因此经若干次分裂之后,端粒便损耗殆尽,于是细胞不能再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衰老的难题令人着迷,而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一些新思路。我们的细胞有一个基因沙漏。细胞通过分裂来维持生命,而分裂得到的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几乎完全一致,但存在一种意有所指的变化:每次分裂后细胞染色体会缩短一点点。十年前,一组科学家因发现了这种持续缩短的DNA序列——端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它位于染色体末端。细胞的分裂存在一个极限,称作海弗里克极限,在细胞经历过一定次数的分裂后,其端粒变得过短,这时的细胞便自知是时候平和地走向终点了。当细胞逐渐死亡,器官所剩的时间消失殆尽,我们也就身亡命殒。  相似文献   

17.
以核酸适体作为识别分子, 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特异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 该方法以凝血酶为目标蛋白, 针对其两个结合位点, 分别设计了两条具有3′末端互补碱基序列的核酸适体探针. 当两条探针同时与凝血酶结合时, 末端借助接近效应形成稳定的杂交并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 双链DNA产物的量通过Sybr GreenⅠ的荧光信号指示出来. 实验结果表明, 聚合反应初速度与凝血酶的浓度正相关. 本方法中核酸适体探针设计简单灵活, 对目标蛋白选择性和灵敏度高, 检测下限可达到6.9 pmol/L.  相似文献   

18.
任建国  夏慧莉  戴尧仁 《科学通报》2000,45(17):1861-1867
研究了丁酸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丁酸钠处理48h后,HeLa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染色质凝集,形成凋亡小体,DNA在核小体间断裂并降解产生梯状电泳图谱。凋亡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改变,端粒长度却急剧缩短;抑制端粒酶活性后,细胞对凋亡刺激的易感性增强,端粒的降解加快。以上结果表明,丁酸钠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端粒长度密切相关,但不影响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则可以通过保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笳  郭燕婷  李艳梅 《科学通报》2005,50(11):1061-107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生命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使蛋白质的结构更为复杂, 功能更为完善, 调节更为精细, 作用更为专一. 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有泛素化、磷酸化、糖基化、脂基化、甲基化和乙酰化等. 泛素化对于细胞分化与凋亡、DNA修复、免疫应答和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磷酸化涉及细胞信号转导、神经活动、肌肉收缩以及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分化等生理病理过程; 糖基化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如免疫保护、病毒的复制、细胞生长、炎症的产生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脂基化对于生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组蛋白上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与转录调节有关. 在体内, 各种翻译后修饰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 本文对上述几种类型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讨论了各种翻译后修饰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精氨酸~(B31)—人胰岛素的初步晶体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柱礼 《科学通报》1990,35(1):63-63
胰岛素是迄今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种激素蛋白质,在其大量有关结构-功能关系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蛋白质工程构建新型胰岛素分子(如具有长效、高效、低免疫原性等)以改进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已成为目前胰岛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利用半合成和基因突变技术修饰胰岛素B链末端残基已获得明显的长效效应(如文献),深入了解这类修饰胰岛素长效作用的结构基础对寻求更优异的分子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这些衍生物的精确三维结构知识,本文报道一种经半合成制备的长效胰岛素——精氨酸-人胰岛素的初步晶体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