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在电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地方电视台在与中央电视台竞争中,更多是处于劣势,怎样提高收视率,怎样吸引更多的观众已成为地方电视台的首要任务.在各类资源相对稀缺的地方台,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加强节目的本土化.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就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一个节目能否在众多节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节目自身的定位.本文就以<大口马牙>为例分析方言电视新闻节目脱口秀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台在节目包装上存在投入不足与受众高水平的包装需求的矛盾.地方电视台应依靠自身现有力量进行电视节目包装:总编室应加强频道和节目的包装工作;节目部门主任或栏目负责人应成为电视包装的行家里手;节目采编人员应加强包装意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包装,努力使地方小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体育产业化和体育项目职业化,体育传播成了受众关注的热点,并逐渐形成了体育受众这样一个类别群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形态也日益多样化,受众的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受众的分化与流动。尤其是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使当今受众愈加难以把握和认识,愈加隐匿。受众究竟是人数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受众的走向是什么样的?这是当今学界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媒介的经营和发展,找到适合自己节目定位的受众,确立自身的核心受众、目标受众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的持续走强,给证券节目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传统的证券节目在内容、主持人的定位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它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证券节目受众的分析,对证券节目的内容和主持人进行了新的定位,期望在竞争惨烈的电视收视市场上,证券节目能得到受众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地方电视台纪录片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通过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不仅能够使受众较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还可以让不同城市之间的人们实现文化交流,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益提升。该文就是对纪录片产业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地方电视台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地方电视台纪录片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广珍 《科技资讯》2011,(34):218-218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气象节目制作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及发展为研究对象,论文受宪法摁系了当前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进而对地方气象节目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节目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城市电视台包括很多类型的节目,而民生类的节目因为本身贴合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一定的受众基础,所以成为了城市电视台新媒体融合的首要突破口。新媒体在当前媒体行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具有覆盖广、形式多样、精准高效、宣传便捷等特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统媒体的弊端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8.
孙荭 《科技信息》2012,(33):448-448
“广播频率必须定位准确,要知道受众群体是谁?节目到底办给谁听?节目效果如何?如同一首歌曲,一定要唱准调子,如果走了调就很难听;同样广播频率也要定准位置,如果定位不准,受众不明.节目就没人爱听。说起广播频率的定位.在很多年前.从邹平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办农村节目、校园节目到之后与机关事业单位联办节目.把节目定位到办给白领、高端人群听,邹平人民广播电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经过这些有益的探索、尝试和学习,我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频率定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王斌 《科技信息》2011,(36):105-106
如何策划出一档精彩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是一个新事物,对其定义理论界都还莫衷一是,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在众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策划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对民生新闻采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佳 《科技资讯》2009,(24):218-218
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各类方言节目在地方电视台大量出现,火爆异常,到目前还在一直不断发展中。方言播报的电视新闻、方言家庭系列情景剧、方言电视小品节目、方言电视综艺节目、甚至还有方言配音的动画片等,形成了一股“方言节目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节目已成为气象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实现气象信息本地化做了有益尝试,为观众获知"自己家门口"的天气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该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受众气象信息需求为研究对象,以"使用与满足"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节目在节目表现形式、节目内容、受众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节目改进思路,以期为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谈话节目与分众化谈话节目是综合性频道与专业化频道共存背景下两种不同的节目形态。对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大众化谈话节目和以《对话》为代表的分众化谈话节目在选题上的不同进行了分析,认为大众化谈话节目在选题时应根据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对称性,分别从重要性、显著性和接近性等方面入手,还应从受众的反馈中获取话题;分众化谈话节目的选题应与节目的类型、受众定位一致,窄化话题,有所侧重。谈话节目应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地方民生新闻报道.民生新闻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地方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该文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策略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在电视竞争激烈的今天,促进我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电视频道激增,收视分流日趋严重,在节目内容的基础上,电视包装成了各频道吸引观众的关键.当前的电视包装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缺乏创意、忽视受众收视心理、缺乏大包装理念等问题.应该树立受众意识、市场意识和整体意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以新奇的创意、人性化的节目编排来加强电视包装,使频道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简单介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指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准确定位节目的内容、受众和市场;改革节目内容和形式,打造节目品牌;加强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办,到繁荣发展的今天,节目形态逐渐成熟,成为广大电视观众非常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也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展示出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很多成绩,同时也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也为了适应电视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电视法制节目应当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意识,打造自身品牌;提高节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准确定位,提高节目质量;坚持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学习和改进,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必将迎来更将辉煌的未来,也将会成为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巍 《科技资讯》2014,(12):236-239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办,到繁荣发展的今天,节目形态逐渐成熟,成为广大电视砚众非常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也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展示出它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很多成绩,同时也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也为了适应电视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电视法制节目应当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意识,打造自身品牌,提高节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准确定位,提高节目质量;坚持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学习和改进,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必将迎来更将辉煌的未来,也将会成为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电视地域特色的必要性出发,对地方电视台如何应对竞争,发挥优势,做好节目,做大做强自己的媒体品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分群特征越来越明显,电视娱乐节目受众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电视娱乐节目缺乏文化内涵、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使实施分众化传播策略成为必要。当前一些分众化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着目标受众不明确、节目缺少特色、缺少对受众的调查与分析等问题。准确定位受众、重视品牌效应、提高主持人对受众的认知能力、注重人文关怀、大众化与分众化并举,这些策略都会有助于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注重“以民为本”,价值定位于普通老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本文从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出发,分析民生新闻的优势和在不断升温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出从内容、形式、风格.影响力和节目品质等方面对民生新闻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求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